《丹溪心法》曰:“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又有火痰者。”元代朱丹溪提出的“无痰不作眩”理论中的“痰”是指无形之痰,通常其产生原因有二,一为肝阳上亢,化为肝火,火灼津液,炼液为痰;二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谷不化,酿生痰浊。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