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终归来
温铁汉记得非常清楚,那天是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三日,正好是个星期天。当时他正在洗衣服,突然接到军政治部值班室的电话:“你们要寻找的老英雄柴云振回来了,现正在这里。”
温铁汉心中一阵狂跳,丢下盆里的衣服,来不及洗手就向值班室跑去。可没跑多远,他的脚步慢慢停了下来。
他不得不谨慎啊!这些年,他们先后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兵上百人,有同名同姓的,也有提供线索反映情况的。经过考察和甄别,发现这些老战士虽然也有许多感人的战斗经历,但都不是他们要找的英雄。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从兴高采烈跌入失望谷底,他们已经快要心灰意冷。这次面对自己找上门来的这一对父子,温铁汉难免心存疑惑。
出现在温铁汉面前的,是一位清瘦黝黑的老人。岁月的艰辛让他显得过早苍老,他紧搓双手有些慌乱,一看就是一位质朴憨厚的农村老汉。不过,当温铁汉一把握住老人满是老茧的右手时,心中顿时“咯噔”了一下。他发现对方的右手食指短缺了半截,马上问道:“老同志的手指是怎么啦?”
柴云振回答:“在和美国黑人士兵摔跤时被咬断了。”
温铁汉接着又问:“还有地方受伤吗?”
柴云振用手拨拉着稀疏的灰白头发,一块块伤疤立刻呈现在眼前。他说:“这是敌人用石头砸的,一共二十四处。”
温铁汉的心顿时激动得“怦怦”直跳:来者的伤情和所讲战斗过程,与部队掌握的情况完全相符。但他一边给来者倒茶、递烟,一边又镇静地问:“你还记得在部队时哪些人的名字?”
老人显得有些为难:“三十多年了,我头部又负过伤,记性不好,除了老师长崔建功、老政委聂济峰和老军长秦基伟,其他人我都记得不大准了。”
但老人强调,当时补充到八连后,是营长“武和尚”给他交代的任务,受伤后是战友孙洪发把他背下阵地的。
老人停了一下,很肯定地补充道:“还有一个人我印象最深,就是我的老班长王向农,因为他是我的入党介绍人。”
“你什么时候入的党?”
“一九四九年,我在师警卫连的时候。”
至此,温铁汉掌握的重要线索全部对上了号。一旁的柴兵荣赶忙掏出父亲的残疾人证和复员证递了过来。温铁汉打开一看,与柴云振所在部队番号一字不差。
看来,这是柴云振同志本人确凿无疑了。谁知这时,老汉却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叫柴云政,不叫柴云振。”温铁汉再次打开证件一看,可不是嘛,上面明明白白写着“柴云政”。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会是两个人?
温铁汉在接待柴云振的过程中极为认真,既怕疏忽,有失对老英雄的礼貌;又怕出差错,一旦不慎,那影响就大了啊!他站了起来:“走,你们先吃了饭住下好好休息休息!”
温铁汉把老同志安置妥后,迅速向军首长作了汇报。这时恰逢十五军要举行上甘岭战役胜利三十二周年纪念活动,经首长们同意,军史组趁此机会给老前辈孙洪发拍去了加急电报,请他回部队参加纪念活动,以便当面辨认柴云振。温铁汉同时告诉来访的柴家父子,部队首长外出检查工作了,请他们多等几天,等候首长接见。
一连几天过去了,家里的庄稼还等着拾掇呢,正当柴云振等得心急火燎,提出要走时,孙洪发来了,温铁汉赶紧将他引到柴云振的住处。
远远地,目光相遇的刹那,他们一下子都怔住了。柴云振看见了老战友孙洪发——这不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吗?
“老柴呀!”孙洪发也伸出双手,猛地抱住了迎上来的柴云振。
情不自禁地,两位老人猛地拥抱在一起,像孩子一样蹦着、跳着,一边叫着名字一边把对方抱起来,纵横的老泪全都流到了一起。
三十三年哪,好梦惊回风雪夜,壮心磨尽别离中。此刻流不尽的是战友泪,诉不完的是生死情。那个久别重逢的日子,两位老战友由于过度激动,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就这么躺在招待所的床上,任由泪水整整流了一夜。
很快,老师长崔建功将军也闻讯赶来了,他哽咽着说:“云振啊,我们找得你好苦啊!三十多年来,部队派人几乎寻遍了全国每一个省和自治区,今天总算找到你了!”柴云振也激动地说:“想不到老战友们都还记得我,部队首长都还记得我!”
说来也巧,就在孙洪发来部队时,原四十五师警卫连的老文书董贵臣也因事找回了部队。经过一番交谈,才由董贵臣解开了柴云振名字差错之谜。
原来,柴云振在四十五师警卫连时,开始叫柴云正,后来连队文化教员为了给他的名字赋予一定的政治意义,就叫文书董贵臣在他的“正”字旁边加了个反文旁,成了“柴云政”。朴达峰战斗中,师部机关向连队紧急补充战斗人员,警卫连向八连移交人员名单时,由于时间十分紧迫,董贵臣一边念,八连文书付光楚一边写,结果竟把“政”字又错写成了“振”字。
“我们山东人,‘政’和‘振’念的是一个音。”董贵臣诙谐地解释说。
这就是说,柴云振自从参加解放军后,名字已经改过两回。这一字之差,导致两头都对不上:部队找不到英雄在何方,英雄本人和地方政府也不知道“柴云政”就是“柴云振”。等到一切真相大白,竟使英雄埋名三十三年!
历史终于等来了公正的一刻——一九八四年十月三日,一位离散多年的勇士,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
十五军的首长们听完汇报后十分欣喜,热情会见了柴云振,并以军政治部的名义开具证明:柴云振同志是中共党员,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随后,军里派温铁汉陪同柴云振回家乡四川,会同有关部门落实英雄的政策待遇。
十五军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英雄,整个军营喜气洋洋,如同过年一般热闹。一九八四年十月的一天,五十九岁的岳池县大佛乡农民柴云振,穿上了一身崭新的军装,站到了庄严的颁奖台上。
柴云振找到了!
一场迟到三十三年的授勋仪式,正式隆重举行了。
那枚高高挂在部队荣誉墙上的勋章,终于和它的主人相逢了!中央军委领导专程从北京赶来,亲自把这枚迟到的勋章为柴云振佩戴在胸前。老师长崔建功激动万分,他把柴云振的右手高高举起,声音颤抖地高声说:“同志们,这就是我们寻找了三十多年的特等功臣,我们部队的骄傲啊!”
礼堂响起了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
柴云振,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呀!他和黄继光、邱少云一样,贯注了这支部队的血性与胆魄,象征着这支部队的荣耀和辉煌。这么多年来,十五军的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战士来了一代又一代,可这个点燃灵魂之火、传承血脉基因的名字,却一直深深刻进他们的骨子里,浸透在他们的血液中,激励他们建功军营、奋斗不息。今天,官兵们终于第一次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英雄,他们怎能不争相一睹为快?
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汗水,一点点浸透了柴云振的衣衫。几天的经历恍然如梦,他无法不感到拘谨和紧张。昨天,他还是扛着犁头走在田间的老农;今天,他怎么就成了万众瞩目的“英雄”?
面对那些满怀崇敬的年轻官兵,面对那些充满渴盼的虔诚眼神,柴云振悄悄擦了几把汗水,略感紧张地挪到麦克风前,开始一点点讲述朝鲜战场的难忘经历,讲述他生命中那最血腥残酷、最荡气回肠的漫长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