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从上天入地,到顶天立地
前段时间与朋友聊共享单车。
做VC的朋友说,共享单车拯救了自行车厂,本来停产的生产线纷纷开动起来了。
可做产业记者的朋友却认为真实情况完全相反。共享单车上大街后,直接摧毁了渠道销量,自行车厂只能完全依赖共享单车平台;可后来,摩拜掌握生产工艺,借助富士康的帮助自己生产自行车了,年产能可达全球总产量的一半。
这其实就是商业社会里“天派”摩拜割“地派”自行车厂商韭菜的例子。
天派、地派,本是2015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兴起的概念,但放大到整个商业世界,也挺有意思。
天派可以理解为平台公司,关键词是生态、资本与风口势能。地派则可以理解为产业公司,关键词是研发、生产与供应链。联想到二级市场,天派的表现就是金融大鳄,地派的载体就是产业巨头。
在手机产业,小米就是一家天派公司,它没有自己的工厂与渠道,但凭借资本势能建立了以小米手机为中心的硬件生态链。与之争锋相对,OPPO/vivo就是典型的地派公司,铺设了遍布全国的销售渠道,地推人员数以万计。
天派、地派各有所长,也各有烦恼。
天派融资能力更强,商业模式也更富想象力,因此总是先借助融资做游戏规则、做平台、做规模,最后再考虑盈利。但是,天派总归还是要从虚做实,通过盈利支撑估值。小米公司从初创时的风风火火,到后来的阵痛调整,再到如今做实产业链,就经历了一个从天派到地派的逻辑转变。
同样的,出行共享平台滴滴,电商平台天猫,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线下。
地派则胜在产业内实体存在,拥有丰富的经验与技术。但是,地派运营成本高,成长周期长,受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也较大,因而总是被资本市场“折价对待”。OPPO/vivo目前都做到全球前五名的出货量了,但知名度还是局限于中国,资本结构与盈利水平也限制了IPO,面临尴尬的天花板。
类似的天花板,更多地存在于落后产能密集的产业;缺失的融资能力,使这些地派企业难以承接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机遇。
显然,但凡追求基业常青的公司,眼下不谈天地之分,而是强调天地融合。
在新零售领域,韩都衣舍、三只松鼠、御泥坊等天派基因的企业,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连接了销售渠道与生产厂商。原来的B2C+M2C正变成C2B+C2M,平台与厂商结合起来为消费者提供定制的、精准的产品。
海尔、格力等原属地派的制造型企业,如今也在主动拥抱天派属性的金融资本,通过产融结合优化资本结构、并购全球优质资产,同时实现了产业规模扩张与市值增长。
而在上述融合中,我们欣慰地看到,天派与地派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与位置。没有人“割韭菜”,也没有人“被割韭菜”,双方建立的是全新的“普惠关系”,互为补充,互为加强。
同时拥有扎实的产业基础与资本想象力,国货崛起方能真正落地,中国品牌才真正具有与全球对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