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经济中的平衡
有人会问,一国经济究竟是怎样平衡的?宏观经济究竟研究什么?宏观经济研究经济总量和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经济增长率、就业率、通货膨胀率、税率、利率、汇率、经济周期等一系列问题。
有些大学生一毕业就找不到工作,为什么呢?作为个体可能不好理解,怎么读了四年大学,好不容易拿到学位证、学历证,却找不到工作了呢?如果从总量来看,你就会明白,这是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太多,劳动力总量过剩了。
企业家问:“为什么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物价指数来了解。不是一家的产品卖不出去,而是整个行业都卖不出去。这种产品产出太大、供过于求,导致产品过剩。
一国经济如何平衡呢?
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宏观经济太复杂了,涉及的内容太多了,让我来设计一个模型吧。把一国复杂的宏观经济部门抽象出来,用一个模型来表示,大家一看就明白。这就是凯恩斯的简单模型。为什么叫简单模型呢?就是不考虑利率的变化,假定利率不变。
凯恩斯说,一国的宏观经济中有两个部门,一是家庭,二是企业。家庭出卖劳动,到企业去工作,赚钱购买生活所需用品(即消费);企业生产出产品,把产品卖出去,收回钱来继续生产。
一国的宏观经济要想平衡发展,它的条件是:家庭挣的钱全花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全卖了,这样宏观经济就能够正常进行。
可现实却是家庭挣的钱没有全部花出去,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全部卖出去。
凯恩斯又说,现实经济中每一个家庭都是一部分钱花出去,另一部分钱存起来。对企业来讲,它也不可能都在进行简单再生产,它想扩大再生产就需要投资。家庭不花的钱存进银行,就有了储蓄;企业扩大投资找银行借钱,就有了投资。只要企业的投资等于家庭的储蓄,宏观经济就能正常运转。
所以说,宏观经济平衡的最重要条件是:储蓄等于投资。这也是最核心的经济学原理之一。
人们为什么要储蓄?存钱有多种用途,比如给孩子准备学费,准备看病的钱,准备养老的钱等,因为对自己未来预期不够好,人们就要存钱而不是花钱。
当人们都这样想时,一国的储蓄率就高,压在企业仓库的东西就多。这样一来,想让经济转起来就很难。一方面是银行的储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仓库里的库存越来越多,一国经济就不可能正常运转。
凯恩斯说,如果想让两个部门的经济运转起来,储蓄就要等于投资。可中国是储蓄大于投资,经济就可能出现问题。大家看,我国政府这些年来一直希望人们把储蓄拿出来消费,只有花钱,经济才有希望增长。当储蓄大于投资时,就会出现通货紧缩,因为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只能降价卖、便宜卖、保本卖,最后赔本也得卖。
可当投资大于储蓄时,大家都想赚钱,这时需求就多了,但东西少,物以稀为贵,商品就能卖高价,这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我们说,前者表现为通货紧缩,钱越来越值钱;后者表现为通货膨胀,东西越来越值钱。
因此,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中,两部门的经济要想正常运行,经济平衡的条件是储蓄一定等于投资。
凯恩斯还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没有政府,否则这个社会就会混乱。所以在他的模型中,要加入政府部门。政府怎么生存?它需要有收入,政府收入就是税收。税收用于支付政府工作人员工资、军队开支以及各项公共教育等费用。
把政府加入模型中,宏观经济的平衡条件是: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当我们每个人拿到收入时要交个人所得税,企业有了收入,要交企业所得税,还要交企业增值税等。
当大家把这些税缴纳给政府,政府有了收入,就要把钱花出去。这样宏观经济才能正常运转。如果政府财政收入不等于财政支出,就会出现财政赤字或财政赢余。
现在,出现财政赤字的国家比比皆是,也就是财政收入少支出多。所以减少财政赤字,是大多数国家政府面临的头号难题。
凯恩斯最后说,在这个宏观模型中,还要加一个国外部门。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经济可以完全封闭起来,既不出口也不进口。所以,在这个模型中又加了一个国外部门,这就有了出口和进口。
当国外部门被加入时,宏观经济平衡的条件是:出口等于进口。
如果一国出口多,进口少,赚的钱多了,外汇就会流进来,表现为贸易顺差,就像现在的中国一样;如果一国进口大于出口,则表现为贸易逆差,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无论是贸易顺差还是贸易逆差,这都是宏观经济不平衡的表现。
因此,我们分析两部门经济平衡的条件,是家庭的收入等于企业的产品。如果你不花钱,把钱存入银行,企业到银行借钱,那储蓄要等于投资;如果大家为政府缴税,政府收入要等于政府支出;如果一个国家和他国发生贸易往来,那出口要等于进口。
由此可见,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中一共有四个部门,即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
经济生活有两个方面,供给和需求。对于宏观经济来说,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国宏观经济究竟是怎样平衡的呢?
就是企业生产的消费品,加上储蓄,加上政府税收,再加上进口,构成总供给;它一定要等于人们的消费,加上人们的投资,加上政府的支出,再加上出口,构成总需求。
家庭总收入等于企业的消费品总量;储蓄等于投资;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出口等于进口,这就得到一个简单的总供求平衡公式:
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经济学里用字母来表示,就是:
C + S + T + M = C + I + G + X
公式的左边代表总供给,右边代表总需求,两边一定要相等。如果不等,宏观经济就不能平衡发展。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模型,把一国复杂的宏观经济表露无遗,所有要素全部囊括其中。
可在现实生活中,储蓄等于投资吗?不等于!政府的税收等于支出吗?不等于!出口等于进口吗?不等于!都不等于,那宏观经济还能转动吗?
凯恩斯认为,它们不必个别相等,只要总量加起来相等就可以。当你把钱给了政府,政府一定要把这笔钱花出去,当你把钱存入银行,银行一定要把它贷出去,否则经济就不能发展。
现在我们知道,一国政府每天都在做什么。政府宏观调控一定要让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供求公式的左边代表总供给,右边代表总需求,这二者一定要相等,可是现实中它们并不总是相等。怎么办?政府调控经济,要做的就是通过宏观调控让总供给等于总需求,设法求得经济的平衡,让经济得以发展。
如果政府调来调去就是调不平,不是需求不足,就是供给过剩,宏观经济达不到平衡,那该怎么办?一句话,价格找平。
当一国宏观经济不平衡,需求太多,供给不足时,人们不愿意把钱存进银行,担心钱会越来越不值钱。所以不是拿去投资就是增加消费,结果物价指数就会攀升;反之,当供给太多,需求太少时,人们都愿意把钱放在手里或者存进银行里,就是不肯花出去。不管政府怎样刺激需求,使出什么高招,百姓就是不花钱,这时宏观经济怎么平衡?只能用价格来找平。
对企业来说,他们想卖出产品就得降价卖。如果原材料厂家让生产厂家买它的原材料,就必须价格便宜,甚至就赊账卖。
当生产厂家把商品送到超市时,超市说,你先把商品放在这儿,等三个月后我卖出去你再来结账。这种供过于求的结果,就是价格指数下降。所以我们说,当总供求不平衡时,只能用价格来平衡。
当价格指数上升时,经济开始回暖,总需求超过总供给,通货膨胀发生;当价格指数下降时,经济开始变冷,总供给超过总需求,通货紧缩出现。
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就是在总需求和总供给上做文章。政府不是在刺激总需求就是在增加总供给。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动总需求相对容易,动总供给却相对困难。
动总需求,政府只要出台政策就能马上刺激消费,刺激投资,增加出口;但是动总供给却不那么容易。比如,想增加钢材产量,先要找到原材料,再买设备,然后培训工人,再进行生产,最快也得一年半载才能投产。所以,政府动总供给很难,动总需求相对容易。
因此,一国政府在短期内调整的是总需求,在长期内才能调整的是总供给。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总供给和总需求都调整不好,那就通过价格找平。
一国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否平衡,通过物价指数就可以反映出来。当你看到价格指数平稳运行,既没有通货膨胀也没有通货紧缩时,那你就知道,宏观经济趋于平衡了。
如果物价指数向上,说明经济开始回暖了;如果企业利润增加,说明经济开始起来了;如果股市回升,说明经济开始热了。
所以,我们说一国经济的平衡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