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经济
国内总支出与国家预算的用途
在讲经济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物价水平。一般来说,现在的物价大约是当时的3000倍。但是关乎人与物的价值的诸多条件,都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机械地将当时的物价乘以3000是无法反映真实状况的。例如,人力成本和东京周边的房租差不多上涨了5000倍,而像食品、电器等当时能够大量生产的一些商品大约上涨了数百倍。另外,在1926年,1美元大约能兑换2.13日元,历经波动之后,现在的汇率大致变成了当初的50倍。所以3000倍只能说是一个简单的算法。
1925年的国内(除去殖民地)总支出(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大约是163亿日元,如果将特别会计费用合计在内,1925年的国家财政规模大约为37亿日元,大约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44%。而200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500万亿日元,国家财政规模是230万亿日元,占比45%,与过去相当。
根据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指标去比较当时各国的经济实力,是比较困难的。之前我们提到过《海军及海事要览》,其中有所谓的国家财政规模一览,前四名依次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位列第五,但是其中没有提及的苏联,财政规模恐怕也在日本之上,所以日本实际上大概是第六位。日本的这一数值只有美国的1/7。就总的经济规模来说,排名大概也不会有所变化。从大正时代后期开始,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外订单的减少与裁军带来的造船量缩减,经济增长率最高仅能达到2%,勉强维持低速增长。
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是如何使用国家预算的,以1925年为例,一般财政收支总额为15亿日元,其中45%为行政费,用于支付官员的工资等用途;30%为军事费;另有20%用于偿还外国债务,这些债务主要来自日俄战争的借款以及关东大地震后用于灾后重建的借款;社会保障方面的费用占9%,虽然健康保险制度已经在1922年建立,但是当时的参保者还很少,这些费用主要用来支付退休官员和军人的退休金。
相比之下,2005年的一般财政收支总额为85万亿日元,社会保障费用占24%,国债费用占22%,地方财政费用占20%,公共事业费用占11%,军事方面的费用占比不到6%。从这些变化我们可知,国家在国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在改元昭和时,军事费的占比非常大,但是必须指出,这个数字也已经是前后一段时期中最小的了,这也可以说是当时政党内阁的功劳。但即便如此,毫无疑问这一比重在当时的列强中间还是排在第一。那时候的日本军备规模,可以说是与国力并不相衬的“努力成果”。
当时皇室所需费用的大部分,来源于出售其所有的广大山林的木材所获得的收入,或是所持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皇室拥有当时日本最庞大的资产。在国家预算中基本没有什么支出是皇室用掉的,毕竟高于一切的天皇的收支,不可能在使用之前还去征得议会的同意。
以农业为中心的产业人口
1930年,内地的产业人口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等第一产业的人口占比超过一半,从事工业等第二产业的占比不到20%,而在政府机关或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就职的也不到30%。纵向对比来看,在明治初期,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占85%。横向对比来看,20世纪30年代美国第一产业人口的比重是22%,而英国更是只有6%。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三大产业人口比重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人口占7%,第二产业人口占34%,第三产业人口占比接近60%。我们可以看出,昭和初期的日本虽然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农业人口在不断减少,但依然是一个以农村为中心的社会。
不过,如果从产值来看,1925年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不到30%,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则超过35%,商业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占到了34%。可见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就算投入大量人力,产值也不怎么高,从中赚钱自然无从谈起。这也是农业人口减少、都市人口不断增加的一大原因。
从贸易额来看,20世纪20年代,日本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是3%,其中以亚洲国家为对象的贸易和以美国为对象的贸易大约各占一半。日本对亚洲的主要贸易,是从印度、东南亚等地进口低价的棉花、橡胶等原料,加工成棉布与日用杂货,出口到以中国为主的国家。而与美国的贸易,则是出口主要用于生产女性长筒袜的蚕丝制品,进口石油、废钢等原材料。这些原材料被用于建设工厂、高楼以及铁路等设施,或是制造火车头、大型商船和武器。
日本不论是在原料上,还是在市场上,都对亚洲诸国有很高的依存度。对美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生活非必需品,但进口的却是产业发展离不开的重要资源,依存度也同样非常高。总体来说,作为资源小国,日本产业结构的独立性非常弱。
在经济界,存在着从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始经营金融、物流产业,以及进出口贸易和丝织品贩卖等业务而成长起来的三井、三菱、住友等财阀。此外,还有凭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繁荣景象,投入重工业及化学工业并取得成功的新兴财阀。中央银行自不待言是日本银行,此外还有一些具有政府背景的银行,如主要从事外汇业务的横滨正金银行,以及作为殖民地中央银行设立的“朝鲜银行”和“台湾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