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让孩子好好吃饭的家庭教育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1 喂养孩子是个技术活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在宝宝4~6个月大时,妈妈可以大胆添加辅食。及时添加辅食,是为了适应宝宝成长过程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

从添加辅食开始,到孩子成为餐桌上的一员,如果喂养的主导者是妈妈,那么她就扮演了健康管理师、大厨、礼仪指导师等一系列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知识、实际操作的练习,都足以让每位妈妈形成自己的风格,变成“喂养专家”。

引导:和食物初次见面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我将一勺米粉放进大宝嘴里时,他那种惊喜的表情。我猜,初尝母乳以外的食物,他的感觉应该和我小时候第一次尝到巧克力的感觉类似。

6个月左右的时候,大部分宝宝已经能够独立坐起来。在这个阶段,一方面,宝宝的触觉、味觉等逐渐发展完善,准备好接受包括食物在内的更多新鲜刺激;另一方面,宝宝即将面临语言发展的窗口期,口部的小肌肉也需要通过吞咽、咀嚼等动作来锻炼。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在这个阶段给宝宝添加辅食。这是妈妈在喂养上的第一次考验。毕竟,在此之前,只需要营养充足、生活规律、给宝宝提供充足的母乳,就可以保证宝宝的饮食。许多新手妈妈因不知道如何给孩子添加辅食而着急,像宝宝辅食喂养中如何避免过敏、孩子吃多少才算饱、怎样让营养均衡等问题,将成为每个关注宝宝饮食的妈妈一段时间内的焦虑之源。

判断:“味蕾”的边界

在主理“@IF枕边育儿”自媒体账号时我发现,2岁以下的宝宝该不该吃盐,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一方是用老方法带娃的姥姥奶奶,认为有盐才吃得香;一方是坚持科学育儿的新生代妈妈,认为宝宝一定要在1岁后才能吃少量的盐。我有位朋友更是夸张,她坚持认为,孩子应该2岁后再吃盐。

其实,盐可以吃,只是要控制分量。1岁后,宝宝是需要各种各样的味道来刺激大脑发育的。我们知道,0~3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在此期间,外界的刺激越充分,大脑中的神经元联结就越多,孩子就越聪明。所以,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不仅是宝宝身体发育的需求,而且也是其认知发展的需要。在辅食阶段,宝宝的“味蕾”边界通常是需要妈妈来判断的。

规范:吃饭是“社会化”的一部分

育儿专家们建议妈妈:在喂孩子吃辅食时,即便宝宝还不会自己吃,也要在他手里放一把勺子。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手部肌肉群,另一方面是为了让他将吃饭和勺子建立一个认知联系。这样做的目的,是有朝一日孩子学会自己吃饭时,可以成为餐桌上的一员。

1岁半左右的孩子,应该逐步了解吃饭前要做哪些准备、餐桌上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某些食物的文化意义等。此时,妈妈不仅需要根据孩子的成长需求制订合适的食谱,还得帮孩子建立一套符合社会规范的餐桌礼仪。对于很多妈妈来说,这已经是一种挑战了,除此之外,更难的是还要解决孩子的各种“饮食叛逆”,诸如偏食、挑食、吃饭注意力不集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