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固本培元——气功疗法
气功疗法是根据一定的固定程式经过长期反复的锻炼,达到自我入静的放松。而古老相传的气功疗法属于传统中医医学中的灵魂医学范畴,是意念力的训练,涵盖了丰富的灵魂、生命哲理。
我们的祖先经过历代研究探索,既从医学、哲学角度阐明了气功机理以及气功防病治病的科学性,又从防治疾病的角度扩大了医药的内涵,由单纯药物扩展到包括气功在内的内外疗法,使气功的理论基础名正言顺地作为防病、治病的武器,使气功登上治疗养生的大雅之堂。
岐伯创立中医气功疗法
在黄帝的年代,为了抵御自然界中的各种敌人,人类必须结合为一个群体才能够生存下去,而当时人们还主要是以狩猎为主,群体活动的方式,白天出去寻觅猎物和食物夜晚则选择比较安全的地方栖息,在晚上也是好多自然敌人活动的时间。
为了提前发现敌人的靠近,当然必须有人来站岗放哨,这些人因为白天仍然要跟随群体共同活动,所以为了保存体力,也为了能够尽早发现自然敌害的靠近,就习惯的采用闭目养神的简单方式,这就是气功的开端。
岐伯是陕西岐山人,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
黄帝时,岐伯被任命为天师,由于他非常善于气功疗法,黄帝就经常与他探讨这个问题。黄帝向岐伯请教道:“五运太过和不及之年,人们得了病,用什么方法可以平定呢?”
岐伯列举了不同年、月、日以及各种病的诊治方法。谈到肾病时,他说:“所有自来肾有病者,可以寅时面而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饵舌下津令无数。”
谈传染病时,黄帝问:“我听说,五疫发病,不论大人小儿,凡感染上这种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都相似,除针刺法可以防治外,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吗?”
岐伯回答说:“有啊,那就是气功的方法啊!在五疫流行时,有的人并不受传染,那是由于他们有正气充实于体内,以致邪气不能干扰侵犯。同时,他们又懂得避免毒气侵袭的方法,邪气虽然从鼻孔吸入,但又可以把它从鼻孔排出。正气出于脑,就可以不受邪气干扰。”
黄帝问:“那具体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答道:“首先在室内振作精神,默想自己的心中有阳气充实,如同太阳一样光明。在将要进入病房时,先默想有一股青气从肝脏发出,向左侧运行在东方,变化成为繁茂的树林,以使肝气充实。”
“其次默想有一股白气从肺脏发出,向右侧运行在西方,变化成为肃杀的金戈铁甲,以使肺气充实;其次默想有一股赤气从心脏出发,向南方运行在上部,变化成为光明耀眼的烈焰,以使心气充实。”
“再次默想有一股黑气从肾脏出发,向北方运行在下部,变化成为凛冽的寒水,以使肾气充实;再默想有一股黄气从脾脏发出,存留在中央,变化成为生长万物的土地,以使脾气充实。让这些气沿经脉通遍全身。”
黄帝问:“这样就可以了吗?”
岐伯说:“在五脏之气充实,可以保护身体之后,还要默想头顶上有北斗七星,光辉闪耀,使精神更加充沛,然后才可以进入病室。”
黄帝问道:“人体内12个脏腑的功能,是密切关联的,相互为用的,若某一脏腑的机能失调,就会使全身的神气受到影响,而不能充实盈满,这样恐怕就容易受到邪气的侵犯了,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来诊疗,我希望听听这些刺法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你问得很详尽啊!对于这些最高深、最精确的理论中的宗旨,若不是贤明的圣帝,谁能深究其中的根源呢!这就是所谓‘神与气相合’的理论,它与五运六气的规律相吻合……针刺法具有保全精神、调养正气的作用,并不是单纯不治病而设。”
“所以,可以用针刺法修养真气,调和精神。养生、治病之道,贵在持之以恒,其基本原则是补气养神,巩固根本,使精气不散失,形与神协调而不分离。只有神气守于内,才能促使真气。若神与形不能紧密联系而离散,就达不到养生治病的目的了。”
黄帝说:“这是非常高深的道理啊!”
岐伯笑道:“是啊!保养真气的道理,就像宇宙那样的广阔和玄妙,人的神气是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因此,必须适应自然界的一切变化。能做到这些,人体便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可以叫做‘回归本源’了。”
关于上古气功,在先秦时期的一些医学和哲学著作中多有涉及。但较为形象地向人们反映当时气功存在的重要的资料,是距今4000年至4500年前的半山马厂文化,相当于黄帝时代,遗址中有一陶罐,双耳,小口,大腹,底部紧收,面积如罐口。罐体有一清晰彩绘浮塑裸体人像。
这人像双脚平放,比肩稍宽,下肢弯曲做蹲裆式,腹部微隆,双手环抱,置于腹部之前,口张开,做吐气状,两目微闭,似凝视守神,面部表情平和静穆。整个身体呈站桩功气沉丹田的姿态。
令人惊异的是,此裸体人像上身为男性,下身为女性,显示了下阴上阳、阴阳合和的思想。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以艺术的形象显现气功演练的实物。这样一个意守丹田的姿势,对于古代提高气功的医疗保健效果,一定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人们竞相学习的榜样。因而古代的艺术家们才创作了这样的陶罐塑像。
这尊双耳彩陶罐充分证明,我国气功不仅发样甚早,而且在远古时代就已十分流行,并已形成了相当成熟的演练方法和思想观念。
华佗创立五禽戏动气功
华佗,约145年出生于东汉时期沛国谯郡。他小时候非常聪明,但性格孤僻,长大后不愿意出仕做官,却特别喜欢治病救人的医术。他收集了很多秘方验方,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后来他听说名山之中常有得道的仙人居住,于是就遍游山川,拜师求道。
有一次,华佗来到公宜山,这是一座山势险峻人迹罕至的大山,进得山来,但见怪石嶙峋,松柏争翠,脚下流水潺潺,山腰云雾缭绕。华佗不禁心旷神怡,陶醉其间,不知不觉来到一个古洞前面。
忽然,华佗听到洞中有人在谈论什么,他屏息细听,发现是两位老人正在谈论治病养生之事。华佗又惊又喜,心想梦寐以求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但华佗又不敢贸然进洞,忽听见一位老人说:“华生已经来到洞外,我们可将此术传授与他。”
另一位接道:“华生虽然求道心切,但也还须开导一番,方可与他。”
华佗听到这些,再也不敢犹豫,立即走进洞中,只见两位老人,身穿木衣,头戴草帽,相对而坐,华佗急忙躬身下拜,说道:“晚生华佗,素好方术,寻访数年,未得真传,今幸遇仙者,乞为开悟,终身不负大恩。”
一老者道:“医之为术,非人不传,念汝心诚,今传与汝吾有数言,汝当牢记:为医之道,须无高下,无贫富,无贵贱,不务财贿,不惮劳苦,悯老恤幼,济世活人,以为己任,如此则不负吾心矣。”
华佗再次跪拜:“圣贤之教,晚生铭刻在心,俱能从之。”
两位老者相视而笑,用手指着一个旁洞说:“洞中石床上有书一函,取后速归,勿示俗流,切记吾言。”
华佗携书回家,悉心研究,发现这是一部医书,理法方药一应俱全,与过去所见所闻皆不相同。依书中所论施疗,无不神效。其所擅长施用的麻沸散、针灸及剖腹开颅等方法皆出自该书中。
书中还记载了养生健身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五禽戏。华佗素爱养生之术,一见五禽之戏,便每日依法演练,数年间游历山川所见猿鹿鹤熊虎等栩栩如生的形象便浮现在眼前,仿佛自己又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华佗坚持演练五禽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致年且百岁,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人,其实这都是长期演练五禽戏的结果。华佗五禽戏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五种仿生导引功夫,五禽戏动作柔和,而且与呼吸、意念相结合。
华佗在许昌时,天天指导许多瘦弱的人在旷地上作五禽戏。说:“大家可以经常运动,用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做五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华佗后来曾游学于徐州一带,通晓各种经书,喜爱医术和养生之学。精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其精于外科、针灸和医疗体育。他敢于冲破礼教束缚,大胆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治疗手段多样,疗效好。而且他为人性情爽朗,淡泊名利,据史料记载华佗著有《枕中灸刺经》等多种医书。
华佗还利用了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情志疗法。当时有一个郡守得病了,然后请华佗去看,华佗一看,认为这个郡守是生了一场大气得的病,他说这个病要治,必须让他再生一场大气,病就好了。
于是华佗就先向郡守要钱,要一次不够,要两次,不断地要,要了很多钱,就是不治病,这个郡守气得不得了。
但是华佗把钱要足要够了,溜了。临走之前还写了一封信,把这个郡守臭骂了一通,郡守付了很多钱,没有得到治疗,医生卷钱逃了,临走还留了封信,这个郡守气得大骂华佗,然后下令派人去追杀华佗,他自己吐了好几升黑血,这一场大气以后,黑血一吐,病好了。
郡守的儿子知道华佗是用这种办法治病的,就嘱咐他手下的人,不准追杀华佗。结果郡守又生了场大气,病全好了。
华佗除了医术高超、治疗手段多样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神奇之处,就是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当时华佗行医一个非常神奇的方面就是麻醉。他能够做外科的腹部手术。有一个士大夫得病了,请华佗去看,华佗说:“你的病不在外表,在你的腹腔里边,要做手术。”然后华佗就给他麻醉之后做了手术,把病治好了,而且手术完了以后一切都很正常。
据《后汉书》记载,如果病人需要做腹腔手术,华佗就会用这麻沸散配合着酒,一块儿让病人喝进去,喝过以后,这个人就像醉酒以后失去知觉了,然后华佗把他的腹部剖开,给他的腹腔做手术。比如肠子有病,他把有病的溃烂的肠子剪断,把剩下的肠子缝合一下。然后,再把腹部的伤口缝合起来,涂上一层神膏,过几天,伤口就愈合了。
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腹腔手术的正史记载。所以,人们把华佗视为中医外科的鼻祖,他是第一个做中医外科手术的人。
华佗有两个弟子,一个叫吴普,一个叫樊阿,他们两人都曾向华佗请教养生方法,于是华佗就把自己创立的方法分别传授给了他们结果,他们两人都得以高寿。
吴普90多岁时还耳聪目明,牙齿坚固,樊阿100多岁时头发胡子都还乌黑发亮,精神气力比青壮年还旺盛。可见,华佗气功治疗养生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明代气功疗法繁荣发展
明代气功,伴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特别是气功在医学方面,出现了大量的书籍理论。
明代著名长寿老人、中医学家冷谦,据说活了150多岁。冷谦十分重视气功养生,在其著作《修龄要旨》中写道:
人乃气之聚,只有练好吐纳之功,才能固守真元。人体中有气海、血海、水海、谷海,但这四海皆由一气而生。因此,吐纳调息,练足丹田元气,乃养生之要旨。
为了增强民众的体质健康,冷谦还向人们介绍一些简易的气功保健法,如晨起叩齿、咽津、提耳,临睡缩谷道、摩肾俞,平时静坐吐纳等。冷谦的长寿,与他躬身气功修炼是分不开的。
王履是元代名医朱震亨的弟子,在明代初期医学界颇有影响。他所著之《医经溯洄集》一书,充分发挥了《内经》“亢则害,承乃制”的理论。
王履分析了气甚过极的危害性,强调要对其制止,进行导引则是一种制止气甚的好方法。
万全是明代著述甚丰的医学家,他所著的《万密斋医书十种》、《养生四要》,是专论养生术的。《养生四要》中有一段以静坐养生的议论,强调了养生需要打坐、调息。书中还同时认为,打坐、调息时要思想安静。
万全的观点是,静坐不能只是一种形式,而应该注重以意领气,然后才能真正进入静的境界。否则的话,呆呆地坐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静坐的方法,万全在《养生四要》中介绍了锻炼静坐的诀窍,就是让人勿视、勿语,思想集中于呼吸。万全强调的呼吸锻炼,主要就是胎息。小儿在胎中的时候,无呼无吸,气自转运。胎儿这种呼吸绵绵的状态,就是练习气功的最好状态。
徐春圃是明代中叶的医学家,他能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于医术中。
徐春圃在总结前人医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定了洋洋大观100卷《古今医统大全》。这部医学全书系分科汇编而成,最后几卷,著录了许多气功、养生方面的资料。
徐春圃不仅重视静功,还提倡动功锻炼,书中介绍的一套全身自我按摩法,很有健身之效,他建议人们不妨经常去做。徐春圃说:“每个人每天都要进行一次全身的按摩。从头到脚,只要是人身体的关节部位,都用手按摩数十次,对人的健康很有好处,还能够预防感冒。”
按摩的顺序是这样的,首先是百会穴,头四周,两眉,目眦,鼻准,两耳孔及耳后,都用按的方法。然后是风池,脖子左右,用擦的方法。然后是两肩,两臂骨缝,手腕,手指,用捻的方法。然后是脊骨,或者按,或者捶都行。
然后是腰和肾堂,用手搓的方法。然后是胸部,腹部,用揉的方法。然后是大腿,用手捶的方法。最后是两膝,小腿,足踝,脚趾,足心,用手捻的方法。
关于练功与经络关系的分析,明代有两位医学家进行研究。一位就是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另一位是针灸学家杨继洲。
李时珍一生致力于整理我国医药文献,以一部《本草纲目》流芳百世。除了这部医药学经典之作外,所著《奇经八脉考》也很有价值。《奇经八脉考》参考了道教内丹术的研究成果,得出了任、督两脉与阴跷极为重要的结论。书中指出,任、督两脉,是人身体的关键,人能打通这两脉,那么百脉皆通。
李时珍在对经脉做了全面考察后,认为练功与经络关系密切,从而得出了“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的著名论断。
针灸学家杨继洲他编撰的《针灸大成》中,论述了任脉与督脉的周流。他说:“通过默想黍木之珠,可以让它在任、督二脉上下做圆形的旋转,前降后升,一直不停。如果能够经常这样练功,就能够不得病。”
用气功治疗眼病,有两个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一个叫王肯堂,一个叫傅仁宇。
王肯堂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后官至福建布政司参政。他精于医道,以至医名甚于功名。他的专著《六科证治准绳》中,根据自己的临症经验,认为气功对治疗青盲症有效,并分析说:“有能保真致虚、抱元守一者,屡有不治而愈。”
傅仁宇是明代眼科名医,他的眼科专著《审视瑶函》,内容十分丰富。他在治疗各种眼疾的论述中,对气功疗法屡有提及,认为气功治疗眼疾甚为有效,所以把动功“六字延寿诀”列于全书之首。
龚居中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对气功治疗各种疾病的研究非常深刻。龚居中所著《红炉点雪》,是一部专治虚损痨瘵的医药书。在这部书中,与气功有关的有4部分,包括却病秘诀,却病延年“十六句之术”、动功“六字延寿诀”及静坐功夫。
在《却病秘诀》篇中,龚居中对练功者意守丹田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在《红炉点雪》中,龚居中还辑录了一些简单易学,行之有效的练功方法。主要有运睛除眼害法、自搓涂驻颜法、凝息袍固丹田法、运识五脏升降法、闭摩通滞气法、鼓呵消积滞法、兜礼治伤寒法等。
明代末期著名的医学家张介宾,钻研了《内经》一书,颇有心得。他用了30年的时间进行整理、注释,著成《类经》和《类经图翼》。
《类经附翼》,在气功理论上颇多阐发。在书中,张介宾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理论,他认为,治疗着重于补益元阳和真阴。在他的著作中,有不少关于古代气功的资料。
张介宾以《黄庭经》中“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的说法为依据,强调命门的重要性,指出命门就是人的气海,人的盛衰安危,都在于此。气强则强,气衰则病。他的这个理论,对气功习练者意守命门、丹田,都有指导意义。
陆西星是明代气功理论中著述颇丰的一位,他在《玄肤论》系统地论述了东派丹法原理和功夫次第,具有代表性。首论三元,认为丹有三元,即天元、地元、人元,而又突出人元。人元又谓之“大丹”,乃“创鼎于外,炼药于内,取坎填离,盗机逆用之谓也”。
以后19篇专论人元丹法,从内外药物、阴阳互藏、先后天论、精气神、性命等方面对其丹法做了深刻的探析。书中内丹二诀以练神调息为要,神即是性,性定则神自安,神安则精住,精住则气自生。炼神又分澄神、养神、凝神三部,缺一不可。
书中力求使其丹法理论和功诀显明易懂,其丹法思想来自南宗,而仍主以阴阳双修。
陆西星的《金丹就正篇》共3篇,其要旨在阐述成大丹必须阴阳双修的观点。认为金丹之道必资阴阳相合而成,“阴阳者,一男一女也,一离一坎也,一铅一汞也,此大丹之药物也。夫坎之真气谓之铅,离之真精谓之汞,先天之精积于我,先天之气取予彼。”
“何以故?彼坎也,外阴而内阳,于象为水为月,其于人也为女。我离也,外阳而内阴,于象为火为日,其于人也为男。故夫男女阴阳之道,顺之则生人,逆之则成丹”。
同时指出男子修丹,必须得先天其一之气方成,而真一之气必须向外求之,这进一步阐明阴阳双修才为内丹之正统。
陆西星《方壶外史》,又名《方壶外史丛编》,收书15种,共计8卷。包括《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黄帝阴符经测疏》《、老子道德经玄览》、《周易参同契测疏》、《周易参同契口义》、《张紫阳悟真篇小序》、《崔公入药镜测疏》、《吕真人百字碑测疏》、《张紫阳金丹四百字测疏》、《龙眉子金丹印证测疏》、《丘真人青天歌测疏》、《玄肤论》、《金丹就正篇》、《金丹大旨图》、《七破论》。或阐释丹经,或答疑解惑,其论精当全面,直揭丹道玄奥,颇具特色。
清代中医气功疗法风行
在清代气功与医学的结合更为紧密,并且成为我国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的诸多名医不仅精通气功理论,并且深入实践,提出了更多的气功修炼方法,大大丰富了我国气功及中医文化。
清代医学家沈金鳌十分重视导引养主治病,他指出,导引运功可以达到医药达不到的效果。他认为,能够长生的人,首先能够却病,这个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在其所著《杂病源流犀烛》一书中,收集了许多气功养生的资料。
沈金鳌强调导引是却病的一大秘诀。他还针对不同的病症,提出了不同的导引方法。如治便秘的导引法是:以舌顶上腭,守悬壅,静念而液自生,俟满口,赤龙搅动,频漱频吞,听降直下丹田,又守静,咽数回,大肠自润,行后功效。
又如治哮喘的导引法是:以手摩擦两乳下数遍,后擦背,擦两肩,定心咽津降气,以伏其喘。
导引既有却病奇效,推而广之,沈金鳌提出了46种疾病的具体导引方法。可见气功的治疗范围,几乎涵盖了人身体的所有疾病。沈金鳌的理论,对医学气功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叶天士和吴鞠通都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他俩对古代气功深有研究,都投入了气功实践。
叶天士年近80岁时,仍红光满面,精神焕发,不知疲倦。他曾说:“子午参以静功,俾水火交,阴阳偶,是药饵以外功夫,皆植生气之助。”这是从练功的时间分析功法、功效。
叶天士还强调,练气功贵在坚持。这些心得,都是他从练功实践中得出的。
吴鞠通是继叶天士之后的大医学家,他在阐发调治奇经八脉的方法时,形象而又深刻地指出,奇经八脉有利于肝肾,是人身体的根本所在,这是医生必须知道的。由此可见,气功与医术相结合,疗效十分显著。
清代医学家沈嘉澍对导引术十分重视。他所著的《养病庸言》指出,导引的功效,是医药的百倍。所以不可不知,不可不努力学习。
为了推广导引术,沈嘉澍还专门介绍了一则简便易学的方法。他认为,导引一定从数息入手,从而达到心息相依的程度。要是开始心情烦躁,不能数息,那就观息,最后也能达到心息相依的境界。
沈嘉澍说的这种导引术,强调的就是心息相依。照他的方法练,必能充分发挥导引的作用。
汪庵是清代对气功很有研究的医家,在其所著《勿药元诠》中,对气功有精辟的论述。汪庵在这部书中,介绍了一些炼养功,他将“积”与“炼”两个步骤,从无为到有为,从有为到无为,作了具体的说明。
打通周天是每个练功者所梦寐以求的,《勿药元诠》中,就介绍了一种打通小周天的练功经验,对于后来学气功的人,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汪庵认为,炼养之法,调息十分重要。所以,他在《勿药元诠》中指出,调息可以不拘时候,不拘地点进行。调息的过程,还包括调身、调心,三者相结合,炼养功才能做好。
清代医学家张璐,花了几十年时间,精心撰写了《张氏医通》。在这部书中,他提醒练功者防止走火入魔出偏差,并为此提出了自己的临症实践经验。
以往的医书,涉及气功的不少,但指出气功会出偏差的却极少。所以张璐在《张氏医通》专门进行了探讨。张璐认为,练气功出偏差的原因是用心太甚的缘故。他还对走火入魔的症状作了专门描述。
此外,张璐在临症实践中,还提出了治疗走火入魔,可以用黄芪建中汤、天王补心丹。这些论述和药方,至今对练功者仍有参考价值。
清末医学家潘伟如,对前人关于气功的论述,已有较完整的认识,并对练功能预防疾病予以肯定。
潘伟如在《卫生要术》一书中指出,人很容易生病,与其得病后吃药、针灸,不如事先练习气功,防止生病。这种对疾病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对现代人来说很有指导意义。
《金仙证论》为清代柳华阳的气功内丹术著作。柳华阳为伍守阳弟子,世称“伍柳派”。此书共20篇,专论小周天功夫,自称“又恐学者错认门户,重加亲注,道合仙佛之真机,工用自己之效验,诚为二门登堂入室之良方者矣”。可见作者颇为自信。
柳华阳继承师说,也以火候为小周天功夫的要领,特撰《风火经》大书特书,确实做到了无幽不阐、无微不显的程度。由于此书比较浅显明白,容易读懂,并且步骤井然,易学易练,因此受到后世的普遍欢迎。
柳华阳的《慧命经》图文并茂,内容精细。全经强调性命双修,《正道禅机直论》指出:“不识性命,则大道无所成。”又说:“佛道性命喻龙虎,龙虎喻动静,动静喻禅机。”
性指心与神,命指身与气,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平阳秘,则慧命而不外耗,以风喻呼吸,以火喻意念,凝神气穴,风吹火炼而成真神,这是全书的要点,故曰《慧命经》。
清代《金华宗旨》托名于“八洞之一”的吕洞宾,又名《太乙金华宗旨》,论气功静坐要旨,共13篇。书中强调“心传”、“心法”,简明直截,书末附有《金华宗旨阐幽问答》,独标心学,是气功中受禅学、陆王心学影响后的作品,对理解《金华宗旨》有一定帮助。
黄元吉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讲道于四川乐育堂,传授进门心法,由其弟子记录,并经核正而刊为《乐育堂语录》。其书授儒入道,因佛证真,理事兼举,性命并重。始则修性以立命,继则修命以了性,终则福慧双圆,性命合一,而证入圣登真之功。
道教学者萧天石先生认为此书:“深者能得其深,浅者能得其浅,无论上智下愚,皆可循此而升堂入室,诚性学之梯航,命家之津逮也”。
清代李西月著有《道窍谈》,全书共40章,详论西派丹法要抄。
计有藐诸友书、开关问答、后天集解、筑基炼已、养已炼已、后天次序、内外二药、药物相类、三品互养、练功五关、产药层次、药物层次、丹砂二种、神气性命、先天直指、神气精论、精气神论、性命顺逆、玄关一窍、玄关再说、两孔穴法、玄牡根基、中字直指、药物直陈、铅汞的辩、鼎器直说、乾坤离坎、采炼炒用、河车细旨、真心论、心神直说、神息妙用、神意再论、气息妙用、神意妙用等章。
这些内容基本上包括了内丹修炼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故对初学者有入门引路的作用。
喻太真的《玄微心印》。全书本东派宗旨而论阴阳双修丹法。卷上有论阴阳门户、黄金土釜、奇经八脉、任督两脉等37章;卷下有胎息、铸剑、筑基等7章。
清代傅金铨所著《试金石》,篇首强调内丹长生之道,以炼已筑基,修复巳损元体为本。认为“筑基成则具六通之一,所谓无漏尽通,即可以长生不死”。论述筑基之法,力主“神仙栽接”之双修,以为“只知独坐孤修,不知离宫入定,坎府求玄”,是“爱身家而不惜性命”、难得长生。
书中通过与弟子答问的形式,就双修、可笑、心肾、家中、黄婆、伴侣、炉鼎、铅汞、火药、子时、潮信、卯酉、沐浴等24个方面的问题,引经据典,证诸圣真,作了具体的阐述。
刘一明是清代气功大家,他的《修真辩难》以师徒问答形式,阐述内丹功理,认为内丹乃性命凝结而成,所以必须性命双修,指出性命之道与阴阳之道密切相关,性命为阴阳之体,阴阳为性命之用。修性即能立命,所以修行者必须重视修性,“不能修性,焉能立命?益性者命之寄,命者性之存,性命原是一家,焉得不修性?”要求性命双修而侧重先性后命。
闵一得著有《上品丹法节次》和《女宗双修宝筏》、《女修正途》、《养生十三则阐微》等。《上品丹法节次》论述内丹功法层次,简明扼要,全书共12篇。作者以儒合道,从养生角度来谈内丹修炼,强调“存诚”。后9篇系闵氏所撰,基本属于《性命圭旨》所架设的内丹体系。
《女宗双修宝筏》全称《泥丸李祖师女宗双修宝筏》,原书有副标题《女功指南》。作者述其师李泥丸女丹要诀,再传弟子闵一得重订。陈樱宁论女子修炼有六派,其中“孙不二元君派”以“斩赤龙”下手为特征《教道与养生》。
本书即属此体系。全书共分9节每节先列“泥丸氏曰”为正文再低一字列“大虚氏曰”为法文。书未有闵一得跋。“太虚氏”即为沈一炳号。
《女修正途》全称《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原题“吕祖师申正重题,孙元君遵剔补述大虚翁沈太师授,授业弟子闵一得注”。本书系道教北宗龙门派女子内丹功法之一,属“孙不二元君派”体系,全书10则,每则皆冠“若曰”两字。每则正文之后皆有闵一得的注文,以“谨接”两字识之。
闵一得的弟子也著有《梅华问答编》,此书即秉承师说,发挥北宗龙门派内丹术的理论与功法。书中实为作者与来客陶既若、韩洞然、僧慧澈、许洞雷诸人,于八月望日赏桂于竹影梅华馆讨论内丹术。由作者记录上述诸人之发言,编成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