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护理百科(家庭实用百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感冒

感冒的概述

中医认为感冒是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条件下,复感风、寒、暑、湿、燥、火(温、热),或疫毒之邪而致的外感病。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

感冒为常见多发病,其发病之广,个体重复发病率之高,是其它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轻型感冒虽可不药而愈,重症感冒却能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儿、老年体弱者的生命,尤其是时行感冒暴发时,迅速流行,感染者众多,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造成严重后果。而且,感冒也是咳嗽、心悸、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因素。故感冒不是小病,须积极防治。中医药对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均有良好疗效,对已有流行趋势或流行可能的地区、单位,选用相应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早在《内经》已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素问·骨空论》说:“风从外人,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汉《伤寒论》已经论述了寒邪所致感冒的证治,所列桂枝汤、麻黄汤为感冒风寒轻重两类证候的治疗作了示范。隋《诸病源候论·风热候》指出;“风热之气,先从皮毛人于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有青黄脓涕”,已经认识到风热病邪可引起感冒并较准确地描述其临床证候。《诸病源候论》所指的“时气病”之类,应包含有“时行感冒”。至于感冒之病名,则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元《丹溪心法,伤风》明确指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明《万病回春·伤寒附伤风》说:“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解表也”。清代不少医家已认识到本病与感受时行病毒有关,《类证治裁·伤风》就有“时行感冒”之名。《证治汇补·伤风》等对虚人感冒有了进一步认识,提出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中医感冒与西医学感冒基本相同,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故西医感冒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感冒的症状

感冒起病较急,骤然发病,无潜伏期(或潜伏期极短)。病程短,少者3~5天,多者7~8天。以肺卫症状为主症,如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表现呈多样化,以鼻咽部痒、干燥、不适为早期症状,继则喷嚏、鼻塞、鼻涕或疲乏、全身不适等,轻则上犯肺窍,症状不重,易于痊愈;重则高热、咳嗽、胸痛,呈现肺卫证候。

时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可达39度~40度,全身酸痛,待热退之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肺系症状始为明显。重者高热不退,喘促气急,唇甲青紫,甚则咯血,部分患者出现神昏谵妄,小儿可发生惊厥,出现传变。

感冒的原因

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放风为感冒的主因。六淫侵袭有当令之时气和非时之气。由于气候突变,温差增大,感受当令之气,如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气候反常,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人感“非时之气”而病感冒。

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常是互相兼夹为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由于临床上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故而以夹寒、夹热为多见而成风寒、风热之证。

时行病毒时行者指与岁时有关,每2~3年一小流行,每10年左右—大流行的邪气;病毒者指一种为害甚烈的异气,或称疫疠之气,具有较强传染性的邪气。《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即指时行病毒之邪。人感时行病毒而病感冒则为时行感冒。

六淫病邪或时行病毒能够侵袭人体引起感冒,除因邪气特别盛外,总是与人体的正气失调有关。或是由于正气素虚,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调节肺卫而感受外邪。即使体质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劳、饥饿而机体功能状态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湿,或餐凉露宿,冒风沐雨,或气候变化时未及时加减衣服等,正气失调,腠理不密,邪气得以乘虚而入。

因此,感冒是否发生决定于正气与邪气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正气能否御邪,有人常年不易感冒,即是正气较强常能御邪之故,有人一年多次感冒,即是正气较虚不能御邪之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提示了正气不足或卫气功能状态暂时低下是感冒的决定因素;二是邪气能否战胜正气,即感邪的轻重,邪气轻微不足以胜正则不病感冒,邪气盛如严寒、时行病毒,邪能胜正则亦病感冒,所以邪气是感冒的重要因素。

以风为首的六淫病邪或时邪病毒,侵袭人体的途径或从口鼻而人,或从皮毛而人。因风性轻扬,《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为脏腑之华盖,其位最高,开窍于鼻,职司呼吸,外主皮毛,其性娇气,不耐邪侵,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冒的病位在肺卫,其基本病机是外邪影响肺卫功能失调,导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尤以卫表不和为主要方面。卫表不和,故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全身不适等症;肺失宣肃,故见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咽痛等症。

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人体素质之差异,在临床上有风寒、风热和暑热等的不同证候,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感受时行病毒者,病邪从表入里,传变迅速,病情急且重。

感冒的辨证

辨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

感冒常以风夹寒、夹热而发病,因此临床上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两证。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但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辨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呈散发性发病,肺卫症状明显,但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传染性强,肺系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显著,症状较重,且可以发生传变,人里化热,合并它病。

辨常人感冒与虚人感冒

普通人感冒后,症状较明显,但易康复。平素体虚之人感冒之后,缠绵不已,经久不愈或反复感冒。在临床上还应区分是气虚还是阴虚。气虚感冒者,兼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身痛无汗,或恶寒甚,咳嗽无力,脉浮弱等症。阴虚感冒者,兼有身微热,手足心发热,心烦口干,少汗,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

辨证分型的对症疗法

风寒感冒

【临床症状】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鼻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鼻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多吃发汗散寒食品,如葱、大蒜、豆腐、姜汤(可加少量红糖调味)等。有研究认为,鸡汤能帮助人驱走流感,喝鸡汤有助于将病毒排出体外。鸡汤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体的抵抗能力,感冒时喝鸡汤适宜于身体很虚弱的人,而本来非常结实以及过于肥胖的人不宜进食带温补性质的鸡汤等食物,否则病情可能会加重。

(2)忌食食物

忌吃油腻、黏滞、酸腥、滋补的饮食,忌吃生冷性属寒凉的食物。

【食疗药膳】

(1)姜糖饮

[原料]生姜10克,红糖适量。

[做法]先将生姜洗净切丝,放入瓷杯或保温杯中,沸水冲入,加盖浸泡5分钟,加入红糖溶化即成。趁热顿服,服后盖被,如得汗不畅,一小时后可再服一次。

[功效]说明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作用。加红糖不仅为了调味,因红糖性温,能协同生姜发汗和胃。民间多用此方防治淋雨受寒,颇验。

(2)葱白粥

[原料]连须葱白7根,粳米60克。

[做法]先将粳米加水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葱白,稍煮一、二沸即成。趁热顿服,服后盖被取汗。

[功效]葱白发散风寒,和胃止痛。《神农本草经》称能“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说明其发散之力颇强,入粳米煮粥,可促进出汗作用,又能调和胃气,使发汗而不伤正。

(3)二根汤

[原料]大白菜根3个,大葱根7个,红糖适量。

[做法]先将大白菜根、大葱根洗净切片,加水适量,煎煮10分钟,加入红糖溶化。趁热顿服,服后盖被取汗。

[功效]大白菜又名菘,《本草纲目》称能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解酒渴,消食下气,治瘴气,止热气嗽。加葱白、红糖温寒发汗。用此方治外感风寒之兼有肠胃症状者较宜。

【中医治法】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常方]荆防败毒散

[方义]本方以荆芥、防风解表散寒;柴胡、薄荷解表疏风;羌活、独活散寒除湿,为治肢体疼痛之要药;川芎活血散风止头痛;枳壳、前胡、桔梗宣肺利气;茯苓、甘草化痰和中。

[处方]羌活4.5克,柴胡4.5克,前胡4.5克,独活4.5克,枳壳4.5克,茯苓4.5克,荆芥4.5克,防风4.5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药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温服,每日一剂。

[加减]风寒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头痛加白芷,项背强痛加葛根;风寒夹湿,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用羌活胜湿汤加减;风寒兼气滞,胸闷呕恶者,用香苏散加减;表寒兼里热,又称“寒包火”,发热恶寒,鼻塞声重,周身酸痛,无汗口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或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解表清里,用双解汤加减。

【中药处方】

(1)加味香苏散

[主治]发汗解表。四时感冒,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者。

[处方]紫苏叶4.5克?,陈皮?、香附各3.6克?,甘草2.1克(炙)? , ?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3克,川芎1.5克?,生姜2片。

[用法]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

(2)三拗汤

[主治]疏风宣肺,止咳平喘。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头痛目眩,咳嗽多痰,胸闷气促。

[处方]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5克,水220毫升,加姜钱5片,同煎至160毫升,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卧,取微汗为度。

(3)芎术香苏散

[主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鼻塞声重。

[处方]川芎、香附、紫苏各120克,甘草30克(炙),苍术、陈皮各60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15克,水煎服,每日三次。

【穴道治疗】

(1)按摩疗法

[取穴]风池、百会。

[做法]患者坐稳。家人站其前,一手固定患者头部,另一手五指叉开,自前发际沿头部擦向后发际,由慢渐快,反复摩擦头皮,头发长者(女性)可用布巾裹包,在巾上施术。先擦头左侧,再擦头右侧,最后擦头中部,操作5分钟左右,以头皮灼热为度;继而再以十指交叉,双际小鱼际合擦风池穴部2分钟;最后双手大把抓拿头发数下,虚拳捶击百会穴及其周围部数下。

(2)针灸疗法

[取穴]列缺、合谷、风池、风门。挟湿加中脘、内关、足三里。

[做法]取手阳明、太阴和足太阳经穴为主。针用泻法,以祛风散寒,宣肺解表。

(3)艾灸疗法

[取穴]风池、风府

[做法]从耳后骨突下缘向后摸,可以摸到一个凹陷,这就是风池穴,左右各一个风府穴:取穴时,顺着我们的后脑勺往下会摸到凹陷,这就是风府穴。

风热感冒

【临床症状】

身热较重,微恶风寒,汗出不畅,头痛,咳嗽,痰黏或黄,咽喉干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多吃有助于散风热、清热的食品,如绿豆、萝卜、白菜、白菜根、薄荷、茶叶等,可以用鲜梨汁与大米适量煮粥趁热食用。梨在中医上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适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咳嗽、胸痛、痰多等症状。

(2)忌食食物

不吃油腻、黏滞、酸腥、滋补的食品,忌吃性热味辛辣的食物。

【食疗药膳】

(1)白菜根葱白汤

[原料]大白菜根3个,葱白连须2根,芦根10克。

[做法]上三物以水煎煮10~15分钟即可。每日1剂,趁热分2次服用。

[功效]辛散解毒,清热祛湿。

(2)西瓜番茄汁

[原料]西瓜、番茄各适量。

[做法]西瓜用纱布绞汁;番茄先用开水烫,剥去皮,也用纱布绞挤汁液,然后将两汁合并即可饮用。每日1~2次,当果汁饮用。

[功效]?清热生津。

(3)银花饮

[原料]银花30克,山楂10克,蜂蜜250克。

[做法]将银花、山楂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3分钟后取药液1次,再加水煎熬1次,将两次药液合并,放入蜂蜜,搅拌均匀即成。随量饮用。

[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中医治法】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常方]银翘散

[方义]方以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兼以清热解毒;薄荷、荆芥、淡豆豉疏风解表,透热外出;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祛痰,利咽散结;竹叶、芦根甘凉轻清,清热生津止渴。

[处方]银花15克,连翘10克,茅根10克,芦根10克,薄荷10克,豆豉6克,牛蒡子6克,桔梗6克,芥穗6克。

[用法]上为散。每服30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病重者,约2时1服,日3服,夜1服;轻者3时1服,日2服,夜1服;病不解者,作再服。颈项强痛者加葛根15克,往来寒热加柴胡10克;头痛甚者加桑叶10克,菊花10克;肺热嗽痰加贝母6克,前胡10克,杏仁10克;热甚痰稠者加黄芩10克,知母10克,瓜痿皮10克。

[加减]发热甚者,加黄芩、石膏、大青叶清热;头痛重者,加桑叶、菊花、蔓荆子清利头目;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玄参利咽解毒;咳嗽痰黄者,加黄芩、知母、浙贝母、杏仁、瓜蒌壳清肺化痰;口渴重者,重用芦根,加花粉、知母清热生津。

【中药处方】

(1)正柴胡饮

[主治]外感风寒轻证。微恶风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处方]柴胡9克、防风3克、陈皮4.5克、芍药6克、甘草3克、生姜2、3片。

[用法]水煎温服。水一盅半,煎七八分。头痛甚者,加川芎以祛风止痛;热而烦渴者,加葛根以透热生津;呕恶者,加半夏以和胃降逆;湿盛者,加苍术以(2)柴葛解肌汤

[主治]用于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表现为无汗头痛,身发热重,目痛鼻干,心烦不眠,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

[处方]柴胡8克,葛根12克,甘草3克,黄芩6克,羌活9克,白芷9克,白芍10克,桔梗12克,石膏5克。

[用法]水煎温服。水一盅半,煎七八分。如果无恶寒头痛,则去羌活、白芷;如热盛导致津液亏损,口干舌燥,加天花粉15克,知母12克;如兼有咳嗽痰粘稠,加全瓜萎18克,川贝12克;如果心烦则加淡竹叶10克,莲子(带芯)10克;兼有恶心呕吐,加广藿香12克,香薷10克;咳嗽甚,加百部10克,杏仁9克、前胡10克、紫菀10克;高烧惊搐者,加钩藤12克,珍珠母20克,天麻10克,广地龙12克,食滞者,加神曲10克,谷芽9克,山楂10克,枳壳9克;大便溏泻者,加薏苡仁18克,白术15,云苓15,肉豆蔻15克。

(3)桑菊饮

[主治]风温初起。有咳嗽,轻微发热,口微干渴。

[处方]桑叶9克,菊花9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3克,桔梗6克,芦苇根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温服。火燥甚者,加玄参15克生地15克,丹皮12克;肺热甚,痰粘稠,加瓜蒌18克,川贝10克,黄芩10克;如果咽喉疼痛,加马勃12克,牛蒡子10克,玄参12克;如果风热上扰头目,致使目赤痛,则加入白蒺黎12克,夏枯草18克,决明子10克;口干口渴甚,加入天花粉12克,麦冬10克,生地15克。

【穴道治疗】

(1)按摩疗法

[取穴]印堂、百会、风府。

[做法]推按正顶法:病人取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站其对面,双手拇指置于病人两眉中间之印堂穴处,用拇指腹面沿头正中线向上直推至百会穴,复用按法点按,然后继续向后头推动直至枕骨上之风府穴,并用按法点按风府。如此反复操作3~5次。

(2)针刺疗法

[取穴]风池、大椎、合谷。

[做法]先针风池,针感应向后头颞部散射,后针其他各穴,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鼻塞重加迎香、上星;头痛加太阳、印堂;咽痛加刺少商放血;咳嗽加风门、肺俞。

(3)指针疗法

[取穴]太阳、攒竹、风池、风府、肺俞。

[做法]手法:平补平泻,即用拇指尖点动5次,揉动5次,再点动5次,再揉动5次。各穴均用此法。

暑湿感冒

【临床症状】

身热,微恶风寒,汗少,肢体酸重疼痛,头昏重胀痛,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渴不多饮,胸闷恶心,小便短黄,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清淡不油腻,既满足营养的需要,又能增进食欲。如多吃小米粥、小豆粥等。还要保证水分的供给,可多喝酸性果汁,如山楂汁、猕猴桃汁、红枣汁,增进食欲。醋、柠檬汁、乌梅干等酸味食品也有明显的增进食欲作用。

(2)忌食食物

除忌肥腻外,还忌过咸食物如咸菜、咸带鱼等,因过咸凝湿生痰,刺激气管引起咳嗽加剧,不利于感冒康复。

【食疗药膳】

(1)绿豆粥

[原料]绿豆5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绿豆、粳米洗净煮粥,待粥熟时加入冰糖,搅拌均匀即可食用。可作早晚餐食用。

[功效]清热解暑。

(2)苦瓜莲肉汤

[原料]苦瓜30克,莲叶1张,猪瘦肉50克。

[做法]将苦瓜、鲜莲叶、猪瘦肉均切片,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约1小时,至肉熟,调味即可。饮汤食肉。

[功效]清暑解毒,利湿和中。

(3)香薷扁豆汤

[原料]香社10克,白扁豆12克,陈皮6克,荷叶8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白扁豆妙黄捣碎,与香薷、陈皮、荷叶一同煎煮,煮沸10分钟后过滤,去渣取汁,加入白糖调味。每日1次,不拘时频频饮之。连服3~5日。

[功效]清暑祛湿解表。

【中医治法】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常方]新加香薷饮

[方义]本方以香薷发汗解表;金银花、连翘辛凉解表;厚朴、扁豆和中化湿。

[处方]香薷6克?,银花9克?,鲜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6克?。

[用法]水1升,煮取400毫升,先服200毫升,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

[加减]暑热偏盛,加黄连、青蒿、鲜荷叶、鲜芦根清暑泄热;湿困卫表,身重少汗恶风,加清豆卷、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宣表;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茯苓清热利湿。

【中药处方】

(1)五物香薷汤

[主治]驱暑和中,通用。

[处方]香薷20克,白扁豆7.5克,厚朴7.5克,白茯苓10克,炙甘草5克。

[用法]上作1服,水2盅,煎至1盅,不拘时服。

(2)藿香正气散

[主治]治伤寒头疼,增寒壮热,或感湿气,霍乱泄泻,常服除山岚瘴气。

[处方]藿香10克,紫苏7.5克(去梗),厚朴(姜制炒)、茯苓(去皮)、陈皮、白芷、半夏(汤洗七次)、桔梗(去芦)、大腹皮、白术,各5克,甘草6克(炙)。

[用法]上作1服,水2盅,生姜5片,红枣2枚,煎至1盅,不拘时服。

(3)二香散

[主治]治风气食三证通用,调畅胃气,须兼服之。

[处方]木香、藿香、白豆蔻、半夏曲、厚朴(姜制)、陈皮、茯苓、苍术、甘草(炙),各25克,益智仁、缩砂仁,各5克。丁香1.5克。

[用法]每服15克,水1盅,生姜3片,枣2枚,煎5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穴道治疗】

(1)按摩疗法

[取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百会、风池、大椎、曲池、合谷。

[做法]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等穴。后用五指拿法,从头顶至风池,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经拿至大椎两侧,往返4~5次。然后按、揉大椎、曲池,配合拿肩井、合谷。连续拍击背部两侧膀胱经,以皮肤微红为度。若腹胀泄泻,可揉神阙、气海,以腹内有温热感为度,并按揉足三里、内关,每次约一分钟。

(2)针刺疗法

[取穴]孔最、合谷、中脘、足三里、支沟。

[做法]均用泻法。发热严重加大椎;湿重加阳陵泉;腹胀便溏加天枢。

(3)耳针疗法

[取穴]肺、气管、内鼻、耳尖、脾、胃、三焦。每次取2~3个穴位,双侧。

[做法]强刺激,留针10~20分钟。

体虚感冒

【临床症状】

体虚感冒是中医的病证名称,是以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特点的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见于体弱之小儿和妇女、老人,以及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中医辨证分为四大类型。

(1)阴虚感冒

阴虚津亏,感受外邪,津液不能作汗外出,微恶风寒,少汗,身热,手足心热,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

(2)阳虚感冒

表现为恶寒重而发热轻,头疼身痛,自汗出,咳吐白痰,鼻塞流清涕,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语声低微,舌淡胖苔白,脉沉无力。

(3)气虚感冒

素体气虚者易反复感冒,感冒则恶寒较重,或发热,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汗出,倦怠乏力,气短,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4)血虚感冒

表现为发热微恶寒恶风,无汗头痛,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①阴虚感冒

凡阴虚体质者,宜多吃些清补类食物,宜食甘凉滋润、生津养阴的食品,宜吃新鲜蔬菜瓜果或纤维素及维生素较高的食物,宜吃含优质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宜食鸭肉、猪肉、鸡蛋、牛奶、甲鱼、龟肉、干贝、海参、鸡蛋、牛奶、甲鱼、龟肉、干贝、海参、蛤蜊、蚌肉、乌贼鱼、鳆鱼、桑椹、枸杞子、燕窝、银耳、西洋参、獭肉、阿胶、海参、牡蛎肉、鲛鱼、马奶、羊奶、酸奶、蚬肉、淡菜、蛙肉、蹄筋、豆腐浆、菠菜、青菜、黄芽菜、山药、银耳、蘑菇、金针菇、草菇、平菇、西米、糯米、黑木耳、番茄、枸杞头、绿豆芽、甘蔗、酸梅汤、葡萄、百合、水煮花生、橘子、柑子、橙子、草莓、柚子、无花果、香蕉、西瓜、蜂蜜、蜂王浆、芝麻、南北沙参、地黄、何首乌、白芍等。

②阳虚感冒

阳虚体质宜吃性属温热的食物,宜吃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食品,宜温补忌清补,宜食热量较高而富有营养的食品。宜吃狗肉、羊肉、雀肉、海马、干姜、胡椒、肉桂、荔枝、茴香、肉苁蓉、冬虫夏草、人参、蛤蚧、獐肉、鹿肉、羊骨、牛鞭、狗鞭、海虾、淡菜、韭菜、鲜生姜、大葱、丁香、豆蔻、荜澄茄、锁阳、桂圆、黄芪、紫河车、白酒等。

③气虚感冒

宜吃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宜吃粳米、牛肉、狗肉、鸡肉、鲢鱼、鳝鱼、鳜鱼、大枣、樱桃、葡萄、花生、山药、燕窝、人参、黄芪、紫河车、糯米、粟米、玉米、青稞、番薯、南瓜、白扁豆、黄豆、牛肚、乌骨鸡、鹅肉、兔肉、鹌鹑、青鱼、鱿鱼、章鱼、熟菱、海松子、胡萝卜、豆腐、豆浆、马铃薯、香蕈、草菇、平菇、蜂王浆、红糖、白木耳、白术、甘草等。

④血虚感冒

血虚体质宜多吃常吃具有补血作用的食物,宜吃高铁、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品,宜吃些补气、补肾、健脾作用的食物。宜吃牛肉、牛肝、羊肉、鸡蛋、阿胶、乌贼鱼、章鱼、大枣、桑椹、龙眼肉、葡萄、苋菜、菠菜、藕、黑芝麻、当归、何首乌、羊骨、猪肉、海参、蚶肉、牡蛎肉、荔枝、枸杞子、羊肝、猪肝、鸡肉、鸡肝、乌骨鸡、鹌鹑、青鱼、乌鱼、鳝鱼、鳜鱼、花生、黄豆、茼蒿、甜菜、香蕈、草菇、平菇、蜂乳、豆浆、牛奶、灵芝、紫河车、熟地黄、白芍、黄芪、党参、人参、肉苁蓉等。

(2)忌食食物

①阴虚感冒

忌吃辛辣刺激性食品,忌吃温热香燥食品,忌吃煎炸炒爆的物品,忌吃性热上火食物,忌吃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的食物。忌吃胡椒、肉桂、狗肉、羊肉、雀肉、海马、海龙、獐肉、锅巴、炒花生、炒黄豆、炒瓜子、爆米花、荔枝、龙眼肉、佛手柑、杨梅、大蒜、韭菜、芥菜、辣椒、薤白、生姜、砂仁、荜拨、草豆蔻、花椒、白豆蔻、大茴香、小茴香、丁香、薄荷、白酒、香烟、红参、肉苁蓉、锁阳等。

②阳虚感冒

忌吃性寒生冷之物,忌吃各种冷饮,忌吃各种生冷瓜果。忌吃鸭肉、兔肉、獭肉、甜瓜、鸭血、鸭蛋、阿胶、牛奶、酸奶、甲鱼、螃蟹、田螺、螺蛳、蚌肉、蚬肉、柿子、柿饼、柚子、柑、香蕉、无花果、西瓜、青苦瓜、地瓜、菜瓜、生藕、生萝卜、丝瓜、冬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落葵、莼菜、发菜、君达菜、罗汉果、荸荠、菊花脑、薄荷、金银花、菊花、槐花等。

③气虚感冒

忌吃破气耗气之物,忌吃生冷性凉食品,忌吃油腻厚味、辛辣食物。忌吃山楂、佛手柑、槟榔、大蒜、苤蓝、萝卜缨、芫荽、芜菁、胡椒、荜拨、紫苏叶、薄荷、荷叶、荞麦、柚子、柑、金橘、金橘饼、橙子、荸荠、生萝卜、地骷髅、芥菜、薤白、君达菜、砂仁、菊花、茶叶及烟酒等。

④血虚感冒

忌吃生冷性凉物品。忌吃荸荠、大蒜、海藻、草豆蔻、荷叶、白酒、薄荷、菊花、槟榔、生萝卜等。

【食疗药膳】

(1)阴虚感冒

①萝卜炖牛肉

[原料]牛肉500克,胡萝卜、白萝卜各200克。

[做法]将牛肉洗净切块,再将胡萝卜、白萝卜切块。牛肉炖2~3小时后将萝卜放入锅内同炖,熟后调味。

[功效]对气虚、血虚感冒有补虚清火的作用。

②姜丝鸭蛋汤

[原料]姜50克(去皮),鸭蛋2个,白酒20毫升。

[做法]生姜洗净去皮,切成丝,加水200毫升煮沸,鸭蛋去壳打散,倒入生姜汤中,稍搅,再加入白酒,煮沸即可。每日1次,吃蛋饮汤,顿服,可连服3日。

[功效]解表散寒。

③生地蒸乳鸽

[原料]乳鸽1只,生地10克。

[做法]将乳鸽洗净,再将生地切细条,放入乳鸽腹内,隔水蒸熟食用。

[功效]对阴虚体质的感冒有良好补益作用。

(2)阳虚感冒

①淫羊藿茯苓炖鹌鹑

[原料]淫羊藿30克、茯苓30克、鹌鹑1只。

[做法]宰杀鹌鹑去毛,除去内脏,洗净后切块,与药材共同放入炖盅内,隔水炖3小时,调味,吃肉饮汤。

[功效]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胃脾肺经,有利水去湿宁心安神,补脾胃作用,鹌鹑性味甘平,可补中益气。

②益智仁、冬虫草炖鹅肉

[原料]益智仁10克、冬虫草5克、鹅肉50克。

[做法]将鹅肉洗净切块与药材共入炖盅内,加适量水,隔水炖3小时,调味后吃肉饮汤。

[功效]益智仁有补肾、温脾、暖胃作用;冬虫草性味甘平,入肺、肾经有补肺化痰,益肾助阳,治咳、喘作用;鹅肉性味甘平,入脾、胃经,补虚益气,暖脾胃、治身体虚弱。

③人参、北芪炖乳鸽

[原料]红参10克,北芪30克,乳鸽1只(50克)。

[做法]将乳鸽宰杀去毛、内脏切块。北芪加水煮沸后约10分钟,然后与人参乳鸽共放入炖盅内,隔水炖3小时,调味后吃肉饮汤。

[功效]红参性味甘微温,入肺、脾经,治阳气虚弱,脾胃气虚;北芪性味甘温,入脾、肺经,补气升阳,止汗、利尿;乳鸽性味甘咸、平,补肝、肾、益气血,治久病体弱、气血虚亏。

(3)气虚感冒

①神仙粥

[原料]糯米30克,生姜片10克,葱白6克。

[做法]用砂锅加水煮糯米、生姜片,粥成入葱白,煮至米烂,再加米醋20毫升,和匀即可。趁热喝粥,以汗出为佳。

[功效]益气补虚,散寒解表。

②枸杞疰夏茶

[原料]枸杞子、五味子各等分。

[做法]枸杞子、五味子共研末,用开水浸泡封存3小时,即可饮用。每日不拘时代茶饮服。

[功效]清暑祛热,补虚益精。

③葱白鸡肉粥

[原料]鸡肉(连骨)500克,葱白30克,香菜10克,红枣10枚,生姜15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将葱,香菜洗净切碎;红枣去核,粳米洗净,生姜去皮,拍扁,切碎,鸡肉切碎。鸡肉、粳米、生姜、红枣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一小时,粥成放入葱白,香菜,调味食用,当早餐分次温服。

[功效]适用于气虚感冒。

(4)血虚感冒

①当归鱼肉鸡汤

[原料]当归20克、鱼肉400克、豆腐3块、白菜酌量、鸡汤4碗、冬菇、酱油、盐等佐料适量。

[做法]当归洗净、切成薄片,鱼肉切片,豆腐切成小条或小块、白菜切段,冬菇泡软切丝。先将鸡汤放入火锅内,把当归片全部放入汤中,旺火煮开,再改用文火煮20分钟,然后加入佐料调味,随后放进鱼片、豆腐、冬菇、白菜,熟后即吃。

[功效]补血活血。

②当归黄芪炖羊肉

[原料]当归25克、黄芪25克、党参25克、羊肉500克、葱、姜、料酒、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羊肉洗净切块放入锅内,当归、黄芪、党参装入纱布袋内,扎好口,与葱、姜、料酒、盐等同时入锅,加水适量;先将锅置于旺火上烧沸,然后用文火煨炖至肉烂即成。食用时加入味精,食肉饮汤。

[功效]补气养血。

③炒猪肝

[原料]鲜猪肝250克、水发木耳25克、菠菜叶50克、绍酒40毫升、醋5毫升、葱丝、蒜片、姜末各15克、汤50毫升,盐、淀粉、酱油、油各适量。

[做法]将猪肝剔去筋洗净切片后加入适量淀粉液和盐。搅拌均匀,另把酱油、茹酒、盐、醋、淀粉和汤兑成滋汁备用。炒锅置旺火烧油至七、八成热时,放入肝片滑透,用漏勺沥去余油,锅内剩油50毫升,下入蒜片,姜末略煸后下肝片,同时将菠菜入锅翻炒几处,滋汁倒入炒勺,下入葱丝,起锅即成,佐餐食用。

[功效]补肝益血。

【中医治法】

(1)阴虚感冒

[治法]滋阴解表。

[常方]葳蕤汤加减

[方义]方中以白薇清热和阴,玉竹滋阴助汗;葱白、薄荷、桔梗、豆豉疏表散风;甘草、大枣甘润和中。阴伤明显,口渴心烦者,加沙参、麦冬、黄连、天花粉清润生津除烦。

[处方]生葳蕤9克,生葱白6克,桔梗4.5克,东白薇3克,淡豆豉12克,薄荷4.5克,炙甘草1.5克,红枣2枚。

[用法]上药煎服,分温再服。

[加减]若心烦口渴甚者,可加黄连、竹叶、天花粉;若咳嗽咽干,咯痰不爽,加牛蒡子、射干、瓜蒌皮;若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加鲜茅根、生蒲黄、藕节;若大便干燥,加生地、玄参。

(2)阳虚感冒

[治法]助阳解表,宣肺止咳

[常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义]以附子温少阴之经,以麻黄散太阳之寒而发汗,以细辛肾经表药,联属其间,是汗剂之重者。

[处方]麻黄50克(去节),细辛20克,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用法]上三味以水1000亳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药煮取300亳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加减]若咳嗽痰多,加杏仁、半夏。

(3)气虚感冒

[治法]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常方]参苏饮加减

[方义]药物以人参、茯苓、甘草益气以祛邪;苏叶、葛根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桔梗、前胡宣肺理气、化痰止咳;木香、枳壳理气调中;姜、枣调和营卫。

[处方]人参10克、紫苏15克、葛根15克、前胡12克、姜半夏10克、云苓15克、陈皮10克、桔梗10克、枳壳10克、木香10克、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上药煎服,水2盅,生姜3片,煎1盅,不拘时服。

[加减]表虚自汗者,加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气虚甚而表证轻者,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解表。凡气虚易于感冒者,可常服玉屏风散,增强固表卫外功能,以防感冒。

(4)血虚感冒

[治法]养血解表,疏风散寒。

[常方]七味饮

[方义]葱白七味饮系补血药与辛温解表药并用,故为治血虚外受风寒证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兼见血虚或失血病史为主要依据。

[处方]葱白(连根切)9克,干葛(切)9克,新豉(绵裹)6克,生姜(切)6克,生麦门冬(去心)9克,干地黄六9克。

[用法]劳水800毫升,以勺扬之100毫升。上药用劳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渣,分3次温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覆之。

[加减]若口渴咽干,加天花粉、芦根;若热重,加银花、连翘、黄芩;如恶寒较重,可酌加苏叶、荆芥;若出血未止,可酌加阿胶珠、藕节、茅根、白及之类;胃纳不佳,可加陈皮理气健胃,使药证尽合。

【中药处方】

(1)阴虚感冒

①加减玉竹汤

[主治]阴虚感冒。

[处方]玉竹10克,白薇10克,麦冬15克,沙参10克,元参10克,甘草6克,桔根9克,荆芥9克。

[用法]水煎服。每服20毫升左右,日2~3次。心烦口渴较甚者,加竹叶、天花粉;咳嗽咽干、咳痰不爽者,加牛蒡子、射干、瓜蒌皮;咳嗽胸痛、痰中带血者,加鲜茅根、生薄黄、藕节。

②青蒿鳖甲汤

[主治]治疗阴虚内热的代表方剂。

[处方]青蒿10克,鳖甲20克,生地15克,知母9克,丹皮10克。

[用法]水煎服。如果虚热较重者,加地骨皮12克,白薇10克,胡黄连5克;如果兼有肺燥者,则加北沙参15克,麦冬8克;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则加入白薇10克,荷梗15克。

③参苓白术散

[主治]阴虚感冒。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山药12克、陈皮10克、葛根10克、鸡内金8克、焦麦芽10克等。

[用法]同煎饮服。胃畏寒者可加干姜3片、桂枝15克。

(2)阳虚感冒

①再造散

[主治]本方原为阳虚不能作汗的外感证而设,随后沿为阳虚感冒的代表方剂之一。

[处方]黄芪15克,人参5克,桂枝9克,甘草3克,熟附子4克,细辛3克,羌活9克,防风10克,川芎9克,赤芍4克,生姜5克。

[用法]水煎服。夏日遇此证,可加知母、石膏,冬日不必加;兼咳嗽有痰者,加法夏10克,杏仁10克,桔梗12克;如果湿滞经络,肢体疼痛者,加苍术12克,独活12克,用以祛湿通络、止痛。

②真武汤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

[处方]云苓12克,白芍10克,白术12克,生姜6克,熟附片9克。

[用法]上作1服,水2盅,煎至1盅,不拘时服。咳者加五味子15克,细辛、干姜各6克。

③柴胡桂枝汤加减

[主治]邪郁少阳,营卫失和。

[处方]柴胡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白芷10克,桑枝30克,甘草6克,苍耳子10克,生姜3片,大枣4枚。

[用法]上作1服,水2盅,煎至1盅,不拘时服。

(3)气虚感冒

①补中益气汤

[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气虚型和阳虚型感冒。

[处方]黄芪18克、人参8克、炙甘草9克、白术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每服10~15毫升,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如果下陷甚者,加重人参用量为15克,再加入山萸肉12克;若少腹下坠或有痉挛表现者,重用升麻,用量为24克;若腹中痛者,加入白芍10克,延胡索8克;若风湿相搏,全身疼痛,则加入防风12克,羌活10克,蒿本9克,苍术12克。

②参苏丸

[主治]疏风散寒,祛痰止咳。适用于气虚型感冒。

[处方]党参75克,紫苏叶75克,葛根75克,前胡75克,茯苓75克,半夏(制)75克,陈皮50克,枳壳(炒)50克,桔梗50克,甘草50克,木香50克。

[用法]上11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30克、大枣30克,分次加水煎煮,滤过。取上述粉末,用煎液泛丸,干燥,即得。口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③玉屏风散

[主治]气虚弱,肌肉松软,汗多不止,精力不振,不爱户外活动,脉软弱无力,经常感冒者。

[处方]黄芪15克、防风12克、白术10克。

[用法]可酌加山药12克、牡蛎10克、太子参10克等同煎饮服。

(4)血虚感冒

①荆防四物汤

[主治]疏风散寒,养血和血,故宜于血虚外感风寒之证。

[处方]熟地15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生黄芪15克,何首乌10克,白蒺藜10克,荆芥6克,防风6克,蝉衣5克,甘草3克。

[用法]上作1服,水2盅,煎至1盅,不拘时服。里热加赤芍10克,丹皮10克。若减防风,加桑叶、银花、连翘等,对于血虚兼感风热之证,颇为适宜。

②桂枝四物汤

[主治]益气和营,温经通痹,故宜于血虚外感风寒之证。

[处方]黄芪18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枣6枚。

[用法]上作1服,水2盅,煎至1盅,不拘时服。如果气虚甚,黄芪用量改为30克,加党参18克;如果血虚甚,加鸡血藤18克,当归12克;如果风邪明显,加防风12克,荆芥12克;如果兼有痰湿,加法夏12克,白芥子10克,白附子8克;如果麻木甚,加全蝎4克,僵蚕8克。

③当归川芎汤

[主治]营血虚滞证。四物相配,补中有通,滋阴不腻,温而不燥,阴阳调和,使营血恢复。

[处方]熟地15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川芎8克。

[用法]上作1服,水2盅,煎至1盅,温服。若痛经可加香附12克,延胡索10克;兼有气虚者,加入党参18克,黄芪18克;若血虚有寒者,则加肉桂粉4克;炮姜4片克;若出现崩漏,则加入茜草根8克,艾叶10克,阿胶10克。

【穴道治疗】

(1)阴虚感冒

①按摩疗法

[取穴]印堂、天庭、太阳、率谷、风池、风府、迎香、攒竹、风门、肺俞、脾俞、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做法]术者两手拇指对放于患者眉心,其余手指置于头两侧,两拇指从眉心(即印堂穴)揉按至天庭穴,反复3次;两手拇指从眉心沿眉揉按至两侧太阳穴,至太阳穴处多揉按几次,再揉按至率谷,最后揉按至风池,反复3次;以右手拇指从天庭穴沿督脉揉按至风府穴,反复3次;以术者食、拇指点按迎香、攒竹、风门、肺俞、脾俞、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两手对握住患者左上肢,由肩部向下揉至腕部,再以右手握住患者左手五指,揉按至肩部。以同法施于右上肢及两下肢。以上按摩法有祛除表邪,益气养阴的功效。对于气阴两虚之体感受风热、风寒者均可施行。

②针灸疗法

[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做法]局部皮肤消毒,用毫针以快速进针法刺入穴位,得气后,合谷、曲池用泻法,足三里、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可加灸,但不可多灸。

③针刺疗法

[取穴]百会、上星、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复溜、太溪、肾俞。

[做法]百会、上星、风池、大椎、曲池、合谷,用平补平泻法。复溜、太溪、肾俞用补法。

(2)阳虚感冒

①按摩疗法

[取穴]双风池、双迎香、双足三里、双肾俞。

[做法]用双大拇指按揉风池穴1~5分钟,1日3次。有祛风散寒作用。用双手中指腹部轻按迎香穴,沿鼻旁向上,经前额、太阳穴处而下,回到迎香穴为一次,如此36次,每日2~3次。与风池穴配合,可治感冒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用双手拇指轻揉按摩足三里穴5~10分钟,1日3次。可起到健脾强身效果。以双手搓热放在两腰部,轻揉按摩;或用两手叉腰,大拇指按在肾俞穴上,轻揉按摩2~5分钟。有温补肾阳、壮腰强身作用。

②针灸疗法

[取穴]风池、大椎、合谷、迎香、足三里、脾俞、肾俞。

[做法]风池、大椎、合谷、迎香,用泻法。足三里、脾俞、肾俞、用补法,加灸。

③拔罐疗法

[取穴]大椎、肾俞、肺俞三穴。

[做法]大椎穴先针后拔火罐,肾俞、肺俞两穴单拔火罐。是法有发散风寒,温补肺肾的作用。

(3)气虚感冒

①推拿疗法

[取穴]膀胱、肺俞、膈俞、心俞、脾俞、肾俞、印堂、头维、太阳、百会、风池、风府、天柱。

[做法]风寒袭肺:直擦背部膀胱经,以温热为度。再用按法或揉法在背部两侧肺俞、膈俞治疗,每穴约2分钟;肺气虚弱:重点揉擦前胸上部及背部心俞、肺俞区域,均以透热为度。再用轻柔的推法或按、揉法在两侧肺俞、脾俞、肾俞治疗。每次约1~2分钟。头项强痛:取穴印堂、头维、太阳、百会、风池、风府、天柱等。用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揉印堂、太阳、百会等。再用推法沿颈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返治疗3~4分钟,然后按揉风池、风府、天柱等穴。

②针灸疗法

[取穴]主穴:支正、风门、列缺、迎香、太渊、肺俞;配穴:合谷、足三里、风池。

[做法]手法:补泻兼施,并可加灸。

③贴敷疗法

[取穴]神阙、涌泉、灵墟

[做法]五倍子、郁金各等分,蜂蜜适量(炼)。二味药物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加入蜂蜜调制成膏。取膏药分别贴于神阙、涌泉、灵墟穴,盖干纱布,胶布固定,一日一换,7~10天见效。

(4)血虚感冒

①按摩疗法

[取穴]印堂、太阳、风府、风池、大椎、外关、合谷、足三里、血海。

[做法]用抹法、拿法、揉法。首先行抹法。医者面向病人,病人坐势。用双手轻扶病人头部两侧,两拇指罗纹面紧贴皮肤,自印堂交替上抹至前额,往返数次,随即分左右抹至两侧太阳穴,并作运转活动数次,反复还至印堂;继用拿法,医者转于背后,以拇指与中、食指相对,相继捏住风府、风池、大椎、曲池穴部位,逐渐用力内收,并作持续的捏揉,至局部皮肤微红发热;再用揉法,先以拇指罗纹面着力吸定合谷、外关穴上,作轻柔和缓的环旋转动,并带动该处皮下组织,进行中尚可结合指按法,即在揉法同时,拇指加重下压力量,使局部有酸胀感;终用揉法,令患者仰卧,揉足三里,血海。

②针刺疗法

[取穴]大椎、合谷、足三里、血海。

[做法]先刺大椎、合谷,用泻法;后针足三里、血海,用补法。留针20~30分钟,中间提插、捻转,行针1次。偏寒者加刺列缺、支正;偏热者加刺曲池,均用泻法。

③熏剂疗法

[配药]川芎30克,当归60克,荆芥穗60克。

[做法]水煎熏头面,并用此汤液外擦胸背。用于血虚感受风寒,证见恶寒发热,头身疼楚者。

日常保健与预防

风寒感冒

在气候多变无常的春季,只要心情、心绪常常能够顺畅,百病不来缠身。这样,就能健身以御寒。

注意添衣,注意盖被,不要受寒。

早晨起床后,可用两手指摩擦鼻之两侧,以发热为度。

可用生姜、大枣、葱根、陈皮(等量)以开水泡,早晚饮上1杯。

风热感冒

老年人在春阳过盛,出现暴热之时,就应引起注意,避开风热侵入。

早晨坚持锻炼身体,做广播操,打太极拳,练气功。

胸怀要开朗,精神要愉快,情绪要稳定,饮食要调摄。

暑湿感冒

淋受凉雨后,及时脱去湿衣,用干毛巾揩干,再用柔软的干毛巾摩擦四肢、头、脸和胸腹、脊背,至热为度。摩擦时应避风,要在暖室进行;

室内要通风透气,可放置一些干燥剂,吸收水分的植物,调节好湿度。

晴天,老人、小孩要晒太阳;要晒床和被、衣服;开窗让阳光进室内驱除寒湿。

体虚感冒

体虚感冒是中医的病证名称,是以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特点的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见于体弱之小儿和妇女、老人,以及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

免疫力低下是体虚感冒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进行中医调治的同时,加强健身锻炼也很重要,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对于体虚的人,应该选用纯中药制剂来治疗感冒。目前市场上治疗感冒的中药制剂也很多,体虚者最佳的选择是治病兼顾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