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 幕后揭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幕后故事

1.苏德签字“和平”条约

1939年8月15日晚上8点,德国驻苏联菲斯科大使舒伦堡求见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向他转达了希特勒的旨意,称德国外交部将到莫斯科谈判,以解决苏德关系紧张的局势。

此时的苏联已经注意到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意图,并十分着急地想和其他几个欧洲大国,像英国、法国等建立同盟,以阻止德国继续扩张,确保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但是英法两国仇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苏联几次提出的建立同盟的建议,都碰了“软钉子”。莫洛托夫的前任李维诺夫始终都在尽力拉拢、联合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争取签订一个通过集体协议来达到反侵略目的的和平计划。然而,西方国家对他不屑一顾,李维诺夫的努力归于失败,斯大林一气之下免去了他的外交部长职务。

现在,德国人首先向苏联伸出了橄榄枝,使新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异常高兴。在会见德国代表舒伦堡时,他向舒伦堡提出在两国之间签订一项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并希望德国能利用其对日本的影响力从中斡旋来改善苏日关系,消除两国边境上的冲突,并谈到波罗的海国家的安全是不是能由苏德联合担保等问题。

舒伦堡听了苏联的建议,暗暗高兴,因为这些想法正是希特勒所希望的。希特勒认为:只有使苏联置身于事外,才能放心大胆地进攻波兰,而无须害怕苏联的干涉。那样的话,英国和法国就会不寒而栗,纳粹德国的版图就会无限膨胀。

舒伦堡根据希特勒的指示转达了德国无条件接受苏联方面建议的意见。他告诉莫洛托夫:“德国准备同苏联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而且,如果苏联政府也有同样愿望的话,这项条约的期限可以定为25年,期满以前不得废除。德国还准备同苏联共同担负起对波罗的海各国的安全担保。德国也愿意发挥自身的影响来改进并巩固苏日两国的关系。”

得到德国的承诺言后,莫洛托夫拿出苏联政府对纳粹德国外交部长来信的回复。这份答复一开始就尖刻地追溯了纳粹政府以前对苏联的敌视行为,并且说:“直到最近以前,苏联政府一直都认为德国政府是在找机会同苏联发生冲突……更不用提德国政府利用所谓反共公约努力建立而且已经建立了包括一些国家在内的反苏联统一战线这件事了。”莫洛托夫解释说:“正是由于这个理由,苏联才参与组织一个反对德国侵略的联合防御阵线。”

莫洛托夫接着指出:“虽然如此,如果德国政府现在要对过去的政策进行改变,准备认真改善同苏联的政治关系的话,苏联政府表示欢迎,并且准备在自己这方面修改政策,以便认真改善对德关系。”苏联政府认为德国这样一个愿望要通过“认真而实际的步骤”来做到,而不能像德外长李宾特洛甫建议的那样步子跨得太大。

希特勒接到这个报告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8月18日,他指示给舒伦堡大使发去了由外长宾特洛甫署名的“特急”电报。要求他“立即安排再次进见莫洛托夫,告诉他,德国外长立即动身前往莫斯科。并将带着元首的授权,最后全面地解决问题”。

希特勒遥控苏德谈判,心急如焚,因为德国进攻波兰已经是箭在弦上,他需要莫斯科的态度,因为莫斯科的态度是德国能否顺利占领波兰的前提,也是在此之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希特勒和李宾特洛甫焦急地等待着莫斯科的决定,但是,莫斯科方面却始终没有给予正面的答复。

8月19日晚上,希特勒望眼欲穿的苏方回音终于来了。舒伦堡汇报说,在有关两国全面贸易谈判协议上,苏联方向有意拖延,不肯在协议上签字,原因大概是政治上的因素。当天苏联外长接见了德国大使,并将苏联人起草的苏德两国互不侵犯条约草案交给德国方面,还说只有在两国签署了贸易协定的一周后,德国外长才能到莫斯科访问。

苏联人的态度让希特勒十分恼火,但为了他的全盘计划,他不得不放下架子去和斯大林打交道。8月20日,他给斯大林发去一封电报,由德国驻莫斯科大使立刻转交给苏联外长莫洛托夫。

电报说:“我衷心地欢迎新的德苏商贸协定的签字,认为它是改变德苏关系的第一步……同苏联签定互不侵犯条约,对我来说意味着确立德国长期政策。德国从此将恢复过去若干世纪中对我们两国都属于有益的政治方针……我接受你的外交部长交来的互不侵犯条约草案,但是认为迫切需要尽快地澄清与之有关的问题。关于苏联方面所希望的补充议定书的内容,我想如果能有一位负责的德国政治家到莫斯科上谈判的话,我深信在最短的时间里就得到澄清。如若不然,德国政府就无法明白,这项议定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澄清内容并得到解决。”

8月21日晚上9点多钟,莫斯科来电同意李宾特洛甫访苏。

1939年8月23日夜里,斯大林在冷淡的气氛中接见了德国外长李宾特洛甫,他们共同商定了协议的文本。为了向苏联方面表示友好,李宾特洛甫在文本的前方中特意加上了有关德苏两国形成友好关系的重要文字。而斯大林却表示了反对。他说,苏联政府不可能在双方敌视仇恨这么多年的今天突然之间把一项德苏友好宣言拿到群众面前来。斯大林和希特勒的心里都十分清楚,两国之间不会有真正的和平外交,之所以签订不侵犯条约只不过是两国为自身利益而不得不为之的权宜之计。

条约中规定:双方保证绝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进行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该第三国任何支持,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这个条约的签定,使希特勒出兵波兰没有了后顾之忧,除此条约外,苏德双方代表还在划分东欧的势力范围问题达成了《秘密附属协定书》:

“在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所属地区发生领土上或政治上的变动时,立陶宛的北边疆应成为德国和苏联两国势力范围的边界。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那地区的利益。

“在波兰所属的地区发生领土或政治上的变动时,德国和前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那累罗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一线为界。”

关于东南欧,苏联政府提请注意它在此处的利益,德国方面宣布,它对此地区在政治上没有任何兴趣。

2.斯大林的苦衷

德苏条约的签署和发表,使德国的盟友大发雷霆,墨索里尼和佛朗哥公开表示不同意。日本政府更是大加反对,因为日本已经在中蒙边境同苏联作战,他们正准备大规模推进。

英国保守党对德苏条约的签署也大动肝火,他们第一次叫嚷要杀死希特勒。但是,以绥靖思想为政策的张伯伦除了继续妥协外,没有任何新的举措,他只是以欧洲大国的身份作出姿态说,英国将会承担波兰的安全保障,然而,希特勒对张伯伦视若无物,他不仅将他的话当成耳旁风,而且还加快了进攻波兰的步伐。

德苏两国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使希特勒得以腾出手来,轻松惬意地大举入侵波兰,苏联从中得到了好处,他们赢得了一块波兰的土地作为他们的疆界,以便在遭到麻烦时起缓冲作用。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并没有给苏联带来任何作用和好处。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后,苏联赢得了短暂的和平,并成功地阻止了西方国家想利用德国占领波兰的同时“把战争转向苏联”的阴谋。有一位前苏联外交家当年曾经向美国作家斯特朗说过:“要是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我们现在就会受到德、意、日同盟国从欧洲和亚洲的两面夹击。英法两国会据守马奇诺防线并且资助希特勒。美国会成为“日本的兵工厂”来反对我们。签订了这个条约,我们就在纳粹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国之间引起了矛盾。我们分裂了法西斯世界的阵营,我们将不用对整个世界作战了。”

斯大林也早已注意到了当时的严峻形势,他知道希特勒就要打仗了。他决定苏联不能被别人骗到单独对德作战的倒霉局面中去。如果同西方国家结成同盟的希望不能实现的话,他的另一个意图就是联合希特勒,同西方仇恨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对抗。

斯大林的这个愿望后来果然实现了,丘吉尔在他的二战回忙录中写道:“斯大林同希特勒做交易一举,固然足以令人齿冷,然而在当时是最高现实主义的。斯大林的首要考虑,就同任何国家政府首脑考虑的一样,是他自己一家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