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宋庆龄爱情传奇(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初步认识新世界

艰辛的外出求学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孙中山远离家乡,首次奔赴异国。二十多天的航程中,他常常独自伫立在甲板上,久久凝视着浩瀚无边的大海。

第一次走出故土,外部世界的刺激,对孙中山后来从事政治活动也产生很大影响。

他在邮船上闲不住,这里跑跑,那里看看。隆隆的机房、巨大的钢梁架都吸引着他,有时还扶着栏杆爬上顶层,看着黑烟滚滚的烟囱出神,有时又望着那海鸥纷飞的海面兴奋不已:“新奇的事物真多啊,世界真大啊!”

这位求知好学的少年,只两天工夫就和船上许多旅客、水手熟悉了,并在和他们接触交谈中受益不浅。

由于孙中山善于交往,虽在邮船上生活了二十多天,但并不感到时间太长。

船在大洋中航行。这天,海面上出现了成群的海鸥,它们鸣叫着、飞翔着,十分热闹。

孙中山听水手说:“海鸥的出现,证明快到陆地了。”

许多人拥到甲板上向前观望。孙中山眼尖,兴奋地喊道:“檀香山,我看到了!”

船的前方渐渐地出现了一片陆地,地平线上已经望得见教堂的尖顶和大片的树林。

妈妈高兴说:“到檀香山了,快见到你阿哥了!”

轮船减低了速度,渐渐地靠近码头。妈妈和孙中山跟着旅客拥到船边,寻看岸上前来迎接的亲人。

檀香山的码头上十分热闹,身上衣着不同的人群,挤满了整个码头。

孙眉也挤在前来迎接旅客的人群中,找寻着从未出过远门的阿妈和阿弟。

“阿哥!”孙中山抢先跨上跳板,向孙眉扑去。孙眉也抢出两步,把孙中山亲热地抱举起来。

三周的海上航行后,孙中山与母亲终于到达了檀香山,孙眉在码头上迎接他们,此时的孙中山还穿着长衫,头上盘着辫子,戴着红顶绸布瓜皮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刚从蒙昧的中国一个被山谷包围的小村中走出来的少年。

檀香山,又称夏威夷群岛,由夏威夷即火奴鲁鲁、茂宜、瓦湖、考艾等四个大岛以及其它16个小岛组成。

群岛地处太平洋中部,这里是航行于太平洋中船舶的补给站,过往的船只都要在这里补给淡水、粮食以及其它物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这里气候温和,景色秀美,盛产檀香木、糖、米、水果。

清朝嘉庆年间,夏威夷所产的檀香木就运到了广州销售,因此广东人就知道了这个群岛,便以其特产檀香木给它起了一个叫檀香山的中国名字。

这个群岛原来是由波利尼西亚人居住的。夏威夷在波利尼西亚语中是“原始之家”的意思。

1776年,一位英国探险家航行到那里。此后,英国人就在那里传教、经商,后来又设立了邮局。

孙中山到达夏威夷的时候,檀香山正处在美国的强大影响之下。自19世纪50年代起,美国就认定夏威夷是它向太平洋扩张势力的跳板,因此决定要逐步吞并夏威夷。自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就极力向夏威夷扩张它的势力。

孙中山到达檀香山的年代,檀香山还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正式的国名叫夏威夷王国,首府就设在欧瓦胡岛上的火奴鲁鲁。

由于夏威夷相对靠近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所以在经济和政治上,受到美国的影响,久而久之,夏威夷终于成为了美国的一个属地。

当孙中山踏上夏威夷的土地的时候,美国的影响已经在火奴鲁鲁触目可见。

第二天,孙眉陪着妈妈和弟弟,游览了岛上的街道和风光,看到了异国大地上的新奇景物。这里住着当地的土著人和移居来的白人、黑人,最多的还是脑后拖着长辫的中国人。

语言和对话也是五花八门,有华语、英语,还有听不懂的当地人所讲的土语。

对孙中山来说,檀香山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而奇异的色彩。

虽然那时的火奴鲁鲁区域比现在小得多,夏威夷虽然没有现在的规模,处于早期开发的原始状态,但依然建筑整齐、街道清洁,人们的生活井然有序,秩序良好。这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刚到这里的孙中山对邮局印象很深。路旁的一座带有走廊,围栏和门窗都漆成墨绿色的西式建筑,吸引住了孙中山的视线。

孙中山看见不时有蓝眼睛、大鼻子的西洋人和当地的土著人,在这座建筑的门口进进出出,便奇怪地向人打听。

有人告诉他,写好信之后,只要在信封上写上收信人的名字和地址,再贴上一张邮票,投进信箱里,这封信就可以跟着船被送到中国去。

而不必要等好长时间,直到找到回中国的侨民才能带回去,这可以说是孙中山对现代文明的初次体验。

虽然,后来世界上发行了不少印有他的头像的邮票,但在那时这奇妙的邮局以及那奇妙的邮票,都还是一直生活在中国乡下的孙中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情。

然而,最打动少年孙中山的,是这里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法治,以及当地人对法律和制度的尊重。

孙中山感慨地想着:当地人生活状况是好的,为什么呢?因为那里有法律,正是翠亨村遭海盗劫掠者所说的中国所没有的法律。

还在旅途中时,孙中山就了解到,英国人还有所谓的“星期天”,人们在工作了六天之后,可以休息一天。

到了檀香山之后,孙中山发现这里的人们也有星期天。每到星期天,各机关不上班,商店也关门,人们穿着整齐,往往是一家人一起到教堂去做礼拜。

学生们在这一天,也不用去上学,可以尽情游戏。比起国内的农民一年四季没日没夜天天劳作,学生每天都要上学来,这里的生活更有意思,这个星期天真是有它的价值。有了它,人们的生活变得弛张有度,这种安排很合理。

初到异国,一个月的时间虽不长,展现在孙中山面前的却是一个精彩文明的世界。一切使他感到新奇:处处是花的世界,处处是绿的草坪,就连街道马路,也是笔直宽阔。和平鸽在市中心草坪和广场觅食,驱而不散。到处秩序井然,一片祥和。

人们尊重法律,法律规范着人们的行动。联想到中国的千年封建,这里显然是一个民主法制的国家。

进了商店,小姐们用语文明,态度和蔼,使孙中山体验到受人尊重的感觉。

到了学校,老师教得用心,学生学得专心。新鲜的科目设置,灵活的教学方法,井然的秩序,严明的校规,都深深地印在这位来自东方的一个制度陈朽、风气循旧国家的少年脑海里。

“这座城市太美了,是人间的天堂!”孙中山的心灵在呼唤。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见所闻使他产生了改良祖国的朦胧念头,他在日记中写道:“到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生乎。”

一切都让这个头戴红顶瓜皮小帽,身穿长衫,脑后拖着一条辫子的中国少年感到新奇。在孙中山眼里,这个番邦的首府到处生长着婆娑的棕榈树。

这一切仍然满足不了孙中山旺盛的好奇心,一有空他则往大街上跑,扑入眼帘的新鲜事物令他兴奋,也令他思索。

最令他感到迷惑不解的事是,在这里除了华侨以外,那些西装笔挺的洋先生们的脑袋后面,没有一个拖辫子的。

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如果一个男人没有了辫子,那么他的脑袋也就长不牢了。而且男人辫子对一个人来说是那么的神圣,以致绝对不可侵犯,连摸一摸他人的辫子都会令人感到难以容忍。

另外一个令孙中山感到困惑不解的是,这里的女子除了和男人一样出门工作,一样上教堂。几乎完全平等之外,她们竟然一个个都有一双没有裹过的大脚,而且还毫不遮掩,堂而皇之地穿双皮鞋“噔噔噔”地走来走去,将一双天足落落大方地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

在中国,孙中山看到每一个女人都有一双尖尖窄窄的小脚,尤其是想起妹妹秋绮缠脚的事,更是让他感到心痛。

现在,孙中山看见檀香山的女子们一个个健步如飞,生气勃勃,再想想家乡的女子们那副弱不禁风的模样,心里不由得想着给女子缠脚的风俗是不是太野蛮了?

孙中山在这个异国他邦看到的东西越多,心里的疑问也就随之增加。

孙中山感到要是能够进这里的洋学堂学习一番,肯定能够增长不少见识,这样才能将胸中的疑问消除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