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阁精品(文化之美·巧夺天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登高胜地——永济鹳雀楼

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蒲州古城城南,始建于北周,为军事建筑,原名“云栖楼”。后因有一种名为“鹳雀”的鸟类经常群居栖息于高楼之上,“云栖楼”又被称为“鹳雀楼”。

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地理位置优势、风景秀丽,后来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在此因楼作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

楼因诗名,鹳雀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和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北周因驻防建楼而盛于唐

永济古称“蒲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80万年前,西侯度人就在这里开始用火,使用打制的石器。后来,华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娲和黄帝,都曾在这一带留下历史痕迹。

有史记载,尧舜二帝曾先后在蒲坂建都。那时候,古人所称“华夏”一词中的“夏”,就是指历史上所说的大夏民族。

而它的繁荣正是以尧舜禹为象征,活动的核心就在河东一带,即黄河以东的山西。而“华”则指“华山一带”,就是黄河西岸这块地方。

因此,古时有“西为‘华’,东为‘夏’”之说,而后来所建的鹳雀楼恰好就坐落在了华夏先祖历史坐标的中点之上,也正是因这一巧合,令后来的鹳雀楼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550年,东魏大臣高洋建立北齐,定都邺城,就是后来的安阳北郊。当时,北齐的属地在平阳以东,就是后来的山西临汾一带。

557年,西魏大臣宇文觉创立北周,定都长安。后由于北周帝年幼,其朝政由宰相宇文护掌管。北周的属地在河外,就是后来的黄河以西的地区。

当时,北周与北齐连年对峙,互夺属地,形成拉锯之势,山西大部分地区均被北齐占领,只有蒲坂,时称“蒲州”,它是北周在河外占据的唯一一块地盘,也是北周屯兵伐齐的前哨阵地。为镇守蒲州,北周宰相宇文护下令,在蒲州城西门外筑一座高楼,以作军事瞭望之用。

传说高楼当时处的位置比较高,而那时的黄河则相对较低。因其气势宏伟,高大辽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所以高楼最早名叫“云栖楼”,也称“云仙阁”。

由于云栖楼紧靠黄河,于是就有一种食鱼鸟类时而翱翔在河面上,时而又栖息在云栖楼上。此水鸟似白鹤,嘴尖与腿长而直,毛灰白色。它们常在江、河、湖、泽近旁,专捕鱼虾为食。

据说,当地老百姓刚开始,见到这水鸟栖息高楼顶上时,不知道它们就是“鹳雀”,只是时间久了,大家发现,这种鸟很懒,老在水边上等着,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鱼撞上来后它们才吃上一口,所以人称“老等”。

云栖楼刚落成时,“老等”只是偶尔在楼上聚聚,但后来就越聚越多,甚至当它们栖息停落于云栖楼上时,整座云栖楼都变成了一片灰白,因而当地百姓又称它为“白楼”。

后来,传说有位学者到云栖楼游玩,他对花鸟都颇有爱好,见到群居于云栖楼的“老等”,他禁不住地惊呼“鹳雀,鹳雀”。从此,老百姓不再叫“老等”,而是改叫“鹳雀”了,而云栖楼也因此而改成为“鹳雀楼”了。

据史料记载,唐代时,在山西永济蒲州古城的西南城上,扩建有一座美丽的楼阁“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楼分为3层,高约10余米,又因其筑设在城垣之上,共计高达28米。此楼设计精妙,结构奇巧,雅致壮观。

在当时,人们登至3楼上,就可以既鸟瞰波涛滚滚、浩瀚无涯的黄河之水,又可以眺望阡陌交织、坦荡无垠的大地,也可以南望起伏连绵的中条山,还可以隐约西览雄伟壮观的西岳山。

正由于鹳雀楼地处秦晋分界处,位置适当,风景秀丽,因此,在唐代时,鹳雀楼就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去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了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鹳雀楼也因此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有“河东胜概”之称。

拥河东之胜的鹳雀楼,在唐代时几乎成了当时大诗人们赛诗的舞台,仅以《登鹳雀楼》为题的名作就有很多,其中尤以盛唐时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李益和畅当三人的同名作品最为著名,“能壮其观”。

但后来一直留传,妇孺皆知的诗冠,当属太原才子、唐代著名大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为王之涣在704年前后游蒲州、登鹳雀楼时所作。王之涣生性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他名动一时,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等。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一开口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据说,王之涣在鹳雀楼壁题诗不久,他的《登鹳雀楼》就在大江南北广为传颂。当时,耸立在蒲州城西门外的鹳雀楼,则更是因为王之涣的这首千古绝唱而名扬天下。

《登鹳雀楼》不仅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而且也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学真理。后来,有著名诗评家认为:

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诗因楼作,楼因诗名。从此,永济鹳雀楼与江夏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和洪州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其中,鹳雀楼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为四大名楼中最高。继王之涣以后,唐代诗人李益和畅当先后慕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去永济鹳雀楼登高赋诗。如李益的《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李益以七言绝句见长,边塞诗颇盛名,在当时已广为传诵。这首七律写登鹳雀楼远望,由怀古之情转而生出思乡之意。

又如畅当的《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河流入断山。

天势围平野,高出尘世间。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此诗诗歌意境非常壮阔,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古人说,唐代时的鹳雀楼是“山河萦此地,哲理蕴斯楼”,而当年王之涣登楼之后因作了那首诗《登鹳雀楼》即被朝廷重用,踏上了仕途,后两位诗人李益和畅当也是登楼之后,人随心愿,好运连连。

如此一来,鹳雀楼佳话频传。到了中、晚唐时期,更是有当时锋头极盛的唐代著名诗人耿湋、马戴、司马札、张乔和吴融等相继登楼赋诗,并都留下了佳句。如耿湋的《登鹳雀楼》:

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黄河行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终身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这首五律气势很大,同时感慨自己的抱负不成,壮志难酬,读来令人扼腕!

唐代诗人马戴的五律最见功力。《鹳雀楼晴望》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尧女西楼望,人怀太古时。

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

行云如可驭,万里赴心期。

这首诗想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宽阔的胸怀。

司马扎作《登河中鹳雀楼》:

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

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

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

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这首诗前4句写登鹳雀楼所见的景色,后4句抒发今古兴亡的感慨。

张乔作《题河中鹳雀楼》:

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

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

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

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

这首诗情绪低沉,一派悲凉,反映了晚唐的时代风貌。

吴融作《登鹳雀楼》:

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

冻开河水奔浑急,雪洗条山错落寒。

始为一名抛故国,近因多难怕长安。

祖鞭掉折徒为尔,嬴得云溪负钓竿。

这首诗景色苍凉,是唐朝末年混乱形势的反映,再也看不到王之涣诗中显示的盛唐气象。在唐末时,翰林学士李瀚也曾随人去鹳雀楼游玩,并著有《河中鹳雀楼集序》。

[阅读链接]

相传,唐代时人们登云栖楼鸟瞰风景的盛况,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于是玉皇大帝传诏,让一位神仙下凡去窥探虚实。于是。

神仙就驾鹳雀飞至云栖楼上,凭栏四顾,细目端详。

望着滔滔黄河和山川大地,神仙不禁赞叹:“美哉!美哉!真乃人间天堂也”。看后,又驾鹳雀而去。

此后,天上的诸位神仙便竞相前去观赏,并且每次都是驾鹳雀而来又驾鹳雀而去。后来,云栖楼一带,就逐渐成了鹳雀的世界。于是,人们就改名”云栖楼”为”鹳雀楼”了。

重建后的鹳雀楼再度辉煌

在北宋中期时,鹳雀楼仍然为当时的“登高胜地”。北宋著名科学家、改革家沈括及北宋著名词人晁元礼就曾于这一时期里先后登临鹳雀楼并赋诗。

著名科学家、改革家沈括在登临鹳雀楼后赋诗《开元乐·三台》:

鹳雀楼头日暖,蓬莱殿里花香。

草绿烟迷步辇,天高日近龙床。

同时,沈括还在他所著的笔记体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

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在后来的近千年间,正是沈括对鹳雀楼的这八字总摡,以及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于激励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词人晁元礼在登临鹳雀楼后写下名词《一落索》:

正向侯堂欢笑,忽惊传新诏。马蹄准似乐郊行,又却近、长安道。

鹳雀楼边初到,未花残莺老;崔徽歌舞有余风,应忘了,东平好。

到金章宗明昌年间,鹳雀楼还如从前那样雄伟地屹立在那里,而且唐代河中府录事李逵曾经所书的“鹳雀楼”匾额也仍然还悬挂于楼上。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朝廷迟迟不能收复中原而愤愤不平,并在鹳雀楼上题写了一首耐人询味的《杂感》:

一樽易致葡萄酒,万里难逢鹳雀楼。

何日群胡遗种尽,关河形胜得重游。

1222年,鹳雀楼被大火烧毁,只剩下了旧址故基。

1272年,元代著名学者、诗人王恽游蒲州、登鹳雀楼旧址故基时,写下篇《登鹳雀楼记》记述了鹳雀楼当时的景况:

1272年3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10月戊寅,按事此州,遂获登故基,徒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云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

这些记述,清楚地表明了鹳雀楼在元初时就已被毁。此外,元代著名诗人段克己也在他登临鹳雀楼故址后,写了一首叫《满江红·登河中鹳雀楼》的词,对被毁后的鹳雀楼的情形也做了细致的描写:

古堞凭空,烟霏外、危楼高矗。人道是、宇文遗址,至今相续。梦断繁华无觅处,朱甍碧甃空陈迹。问长河、都不管兴亡,东流急。

侬本是,乘槎客。因一念,仙凡隔。向人间俯仰,已成今昔。条华横陈供望眼,水天上下涵空碧。对西风、舞袖障飞尘,沧溟窄。

在元代中后期,由于黄河河床不断升高,又多次泛滥,鹳雀楼故址也因而数次被水淹没。后来,水虽然退却,但侵入蒲州城郭的泥沙却沉积了下来,而且地面日渐抬升。从此,鹳雀楼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繁华和兴盛。

鹳雀楼自打它被毁后,数百年来,就不断有文人雅士争相前去寻找鹳雀楼的故址,领略当年王之涣穷目千里的壮志豪情。

明代初年时,鹳雀楼的遗址还明确可辨,但到明末清初,因黄河水频繁泛滥与河道摇摆频繁,就完全湮灭,无迹可寻了。蒲州人对湮灭了的鹳雀楼,是十分怀念的。鹳雀楼是蒲州的文化象征,没有了鹳雀楼,就没有了蒲州的文化之魂。

为了一种心理的补偿和安慰,蒲州人除根据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来想象鹳雀楼的雄伟神奇外,还把蒲州城西城楼寄名为“鹳雀楼”,以表达一点对往日鹳雀楼盛况的追忆。

在清代时,登临作赋者不绝,但西城楼毕竟是“盛名难却,其实难副”,数百年来,给人留下了对先前鹳雀楼的无限怀念。清初著名诗人尚登岸就曾赋诗道:

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

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

后来,人们认为鹳雀楼是黄河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于是就大兴土木重建鹳雀楼。鹳雀楼的再度辉煌,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又一次伟大与繁荣。

新建的鹳雀楼外观四檐三层,内设6楼,楼体高73.9米,是我国最大的仿唐建筑,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因鹳雀楼建于北周而盛于唐代,所以后来重建时,在其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貌。

鹳雀楼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利用唐代彩绘恢复起来的仿唐代建筑。楼的外侧上都有许多彩绘,全楼的彩绘面积近40000平方米,而且所有的彩绘都是手工绘制。其外表雕梁画栋、流光溢彩。

在鹳雀园大门前,是一汪碧波荡漾的人工湖,平面呈鹳雀飞翔之型,故名“鹳影湖”。湖面正中由三孔石拱桥连接,桥面宽约5米,两边是汉白玉石雕栏杆。

站在桥上,尽收眼底的是宽广平整、造型独特的广场。广场通过绿化树木和茵茵草坪将其布局为棋盘式的几何图案,在广场的尽头就矗立着高耸云端、气势恢弘的鹳雀楼。

登百余台阶,就到了鹳雀楼的楼门前,楼门上方横陈着“文萃李唐”4个金色大字,左右立柱上镌刻着一副楹联:

凌空白日三千丈;

拔地黄河第一楼。

这与巍峨的高楼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楼门内,为一楼大厅。其中,有一幅以硬木彩塑制作的“中都蒲坂繁盛图”,色彩艳丽,制作精美,气势宏伟,真实再现了盛唐时期蒲州城的繁荣景象,特别是对鹳雀楼当时地理位置的描摹,生动有致,精美逼真。

在二楼四周,是一组组河东名人蜡像:女娲补天,嫘祖缫丝,大禹治水,杨贵妃出浴,崔莺莺听琴,司马光砸缸,关羽傲然肃立,柳宗元淡然挥毫……形象传神,惟妙惟肖。这些都充分再现了悠久的华夏文明。

三楼内,设有古代蒲州的四大产业:制盐、冶铁、养蚕和酿酒,通过四组形神兼备的塑像,以及剪纸、年画、社火等,生动地反映了河东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四楼四周的墙壁上,展示着与鹳雀楼有关的一系列名人字画,图文并茂,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还有宇文护《筑楼戍边》及王之涣《旗亭画壁》的故事,采用了欧塑形式表现,高贵典雅。

五楼陈列着古鹳雀楼的仿制品,纯木结构,古朴典雅,气势不凡,确有震古烁今之势。

六楼长廊的西面,立有一尊王之涣的铜像,与真人大小相仿。据说唐代著名大诗人王之涣当年就是在这里登高望远,感慨万千,写出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名篇《登鹳雀楼》。

铜像工艺极其精美。王之涣髯须飘扬,左手持纸,右手握笔,意气风发,激昂壮怀。他极目眺望,神似凝聚,宛如中条山历历在其目,黄河如一条白练,闪闪发光,一种磅礴的气韵油然而生。

[阅读链接]

相传,元初文学家王恽小时候读书的老师是蒲州人,因此他很早就知道蒲州的鹳雀楼“观雄天下”,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高楼了。后来,读了王之涣、畅当等人的诗后,他像许许多多读书人一样,更是殷切的向往能去登楼。

1272年10月,王恽由中央监察御史调山西任平阳路总管府判官后,他终于在当年10月满心欢喜地去了永济,但他没有看到鹳雀楼,只看到了已经是楼体坍塌,堆堆瓦砾的鹳雀楼遗址,为此,他痛感遗憾,于是在游览之余写了一篇《登鹳雀楼记》以作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