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文化之美·巧夺天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城市山林——上海秋霞圃

秋霞圃是我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东大街,是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明代园林,由三座私家园林明代龚氏园、沈氏园、金氏园和邑庙合并而成,全园面积30000多平方米。

秋霞圃布局精致、环境幽雅,小巧玲珑,景物与色彩的变化都不大,好像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秋意,让人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遐想。

秋霞圃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园内建筑大多建于明代,而邑庙则可以上溯至宋代,如果按其中的邑庙部分的始建时间推算,可称为五大园林中最古老的园林。

自然山水园与邑庙建筑

秋霞圃是我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位于上海嘉定区嘉定镇东大街,由三座私家园林明代龚氏园、沈氏园、金氏园和邑庙合并而成,全园面积3万多平方米。其中邑庙可以上溯至宋代嘉定年间,。

邑庙位于全园的东南方,占地约2700平方米。殿建筑宏伟、高大,结构独特,系上海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邑庙。

邑庙大殿于明清两代因火灾和兵祸而屡毁屡建,存留下来的大殿、工字廊和寝宫均为后来1882年的清代重建。

大殿重檐覆顶,檐口饰钉帽,屋脊上塑盘龙吐水戏珠图,两端塑动物及八仙。殿前月台三面有石围栏,18根望柱头上镌有形态不同的石狮。

殿北有工字廊与寝宫相连,宫内置大床及家具,陈设华丽。殿西有月门,门额“逸趣”、“神韵”。殿东侧有石板路通沈氏园。

在园东南大门外两侧有两座井亭,均为邑庙遗物。亭皆方形,亭内有井,飞檐翘角,斗拱花板,高3米多,面积近7平方米,檐口置人物塑像,亭内天花板镌双龙戏珠图,四周设石栏连四柱。

在园的西南方为龚氏园,占地约5400平方米,东临宾藻风香室,西靠归家弄,南以院墙为界,北至清镜塘。

龚氏园由龚家先祖草创,成园则是在明代,由龚弘所建,龚弘官至工部尚书,显赫一时。龚弘过世后,龚氏败落,1555年龚敏卿将龚氏园售给徽州盐商汪某,后龚敏卿的儿子龚锡爵乡试中举,汪某将宅第归还给了龚氏。

龚氏园以桃花潭为中心,南北两山隔潭相望,山石亭台互为衬景。南有晚香居、霁霞阁、池上草堂、仪慰厅,西有丛桂轩,北有即山亭、碧光亭、延绿轩、碧梧轩、观水亭,它们或筑于山上,或构于潭边。远近高低、前后左右,主次分明,疏密相宜。

桃花潭南北两山对峙,南山峭壁耸崎,北山浑厚见长。沿潭茂林修竹,断岸滴泉,临水曲径,低栏板桥。可谓山具丘壑之美,水揽幽邃之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典型的我国自然山水园林。

西门楼为园西南部入口,门高5米,宽3.5米,门楼上方塑以花鸟及纹状图案,楼脊上有吻兽,门楼上有“含芳凝露”砖刻门额。

仪慰厅又作义慰厅,位于西门楼西侧,东向三楹,面积25平方米。仪慰厅前后有两院,步入门楼为前院,南侧孤植女贞,东北隅有松竹湖石。

园南的东西主干道越前院及厅中而过。厅檐悬“秋霞圃”行书额,后院以罗汉松、枸骨、慈孝竹、芭蕉、茶花与云层状假山组成一幅精致的庭院小景,院北侧有梅花形门洞通南山坡,门南北两面题额为“幽赏”和“翠叠”。

南山位于桃花潭南岸,以湖石夹土筑成,东西长40余米。山有南北两岗,岗上林木遮天蔽日。北岗有叠成牛、马、羊等动物形状的湖石,南岗有霁霞阁。

霁霞阁为方形,面积6.3平方米,霁霞阁原属于金氏园,后移至龚氏园。

出霁霞阁,经长约5米的仙人洞,即抵位于南岗东南脚下的晚香居,此居为三楹,面积66平方米,居前有小院,植四时花木,散置湖石。居后有廊,通宾藻风香室。

桃花潭系龚氏园的中心,旧时潭畔桃红柳绿,故名。潭东西约55米,南北约17米,池岸曲折萦回。南岸港汊有石板平桥,长约3米,宽将近1米。

桥侧崖间嵌阴刻楷书“涉趣桥”3字,系明代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娄坚所题,后来被毁,存留下来的为后来1838年按残石拓本摹刻。

潭东南有平桥通向沈氏园。桥三曲,长将近10米,桥面双拼石条共宽0.75米,石条两侧刻圆形寿字和蝙蝠图形,故又名福寿桥。桥边置石栏杆,望柱头上镌有四头狮子,神态各异。

池上草堂形似舟楫,故又名舟而不游轩,位于桃花潭西南岸,南向,三楹两披,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将近7米,高5米,面山背水。

池上草堂名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池上篇》和《草堂记》,堂与额后来都被毁了,存留下来的是后来重建的。

池上草堂堂中楹陈设明式红木家具,上悬夏雨的行书额。堂前置数峰玲珑石,间植桂花、海棠、芭蕉、杜鹃及南天竹。东披形如船头,三面临水,有一形如跳板的条石连接南岸。

室内侧设扶王靠,上悬上海画院应野平题“舟而不游轩”篆书额。额下置一面大镜,可尽收桃花潭四周景色,虚实相间,真幻莫辨。

丛桂轩位于桃花潭西,临池向东,方形,面积约50平方米。轩东西两面为清式格子门,南北两面置落地花格长窗,四角有漏窗8扇,桥式穹顶,内陈明代红木家具。

轩门悬挂“丛桂轩”匾额,“丛桂”之名,出自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中“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丛桂轩南侧有门洞,两面门额为“清芳”、“含芳”,系邑人浦泳所书。轩东沿池遍植迎春花、垂柳,南种芭蕉、翠竹,西有南天竹、金桂,北栽青松、腊梅。西侧两棵金桂已逾百年。轩南侧有酷似老态龙钟的福、禄、寿星的三座立峰石,“寿星”居中,左“禄”右“福”,形神兼备,故名三星石。

北山位于桃花潭西北,东西长约40米,高2米余,系黄石堆叠而成。因山巅有大银杏,西侧遍植青松,故名青松岭。山顶上六角形的即山亭登临可尽览园景,也可眺望远处城堞,故前人有“陌上女郎连抉出,即山亭子探春来”句。

山后有“近绿轩”,山前水上有“扑水亭”,都是登临佳处。站亭中望水面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湖中游鱼来回穿梭于湖石之间。湖石形状各异,有的像鳌头、有的像鹰嘴、有的近似骆驼、有的状如老牛,皆惟肖惟妙,妙趣横生。

亭西侧置石凳石桌,亭下的归云洞曲折三弯,长近13米,高约2米,南口有百年枫杨屏蔽。南北洞口原分别镌有“归云”和“洞天”的题刻。

碧光亭位于桃花潭北,归云洞东,三面临水,又名扑水亭。亭面积近29平方米,临水三面置扶王靠,亭北墙上辟月洞门,门上有“渡月”匾额。

碧梧轩位于桃花潭北,也称山光潭影馆,俗称四面厅。轩三楹,南向,面积约150平方米,其名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之句。

轩东侧植桂花、迎春,西侧栽芭蕉、青桐。轩前月台石板铺地,东西有两棵百年盘槐,临潭石栏护围,凭栏眺望,南山景色一览无遗。

轩后小院青苔如茵,两棵百年桂花叶稠荫翠。轩内置清式红木桌椅、长几,中楹闸堂板上悬松竹石“三清图”木刻画一幅,高1.67米,宽1.36米,两侧粉墙亦悬名家书画。

碧梧轩内有“壶峤长春”、“静观自得”、“山光潭影”、“静观自得”、“碧梧轩”和“壶峤长春”等6块匾额,轩东侧有古琴形云纹石,长1.64米,宽近1米,石上镌刻的“横琴”两字。

延禄轩位于北山北麓,碧梧轩西。轩南向,一楹,面积约28平方米轩外有曲廊与碧梧轩相连,四周青松、翠竹相间,芭蕉互映。

观水亭位于碧梧轩东侧,北临清镜塘。原题额“枕流漱石”,故又名枕流漱石轩,原额已佚,存留下来的为后来补书。亭面积约10平方米,四披屋顶,飞檐翘角。亭内三面有扶王靠,亭前木莲根棵盘结。

题青渡位于桃花潭东北隅,碧梧轩东,原为龚氏园一景,渡上架双拼石条,长约3米,宽约1米,为联结沈氏园与龚氏园的捷径。

[阅读连接]

秋霞圃龚氏园的池上草堂,有“一堂静对移时久,胜似西湖十里长”的赞誉。

堂南的一副对联:“池上春光早,丽日迟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草堂霜气晴,秋风飒飒,水流花放,疏雨相过。”此联将秋霞圃春秋两季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

还有1891年的清代举人冯诚求撰联:“秋风池上莲初实;春雨亭前草不除。”

清秀才李金声《池上草堂观荷》道:“草堂幽秀傍神居,庙貌巍峨绕一渠。叠石檐前形突兀,浚池阶下势凌虚。茗谈曾忆春风入,珠走长看夏雨初。对景临流无限意,若耶溪畔比何如。”

对比鲜明的金氏和沈氏园

金氏园位于龚氏园北,同样成园于明代,由明人金翊所建。1582年金翊孙金兆登中举人时,园中有柳云居、止舫、霁霞阁和冬荣馆诸景。

金氏园面积约13500平方米,全园以清镜塘贯穿东西,植物景观为主体,疏朗开阔。亭榭、林木、花径、溪塘、山丘、护岸或敞或蔽、或大或小、或明或暗,变化无穷,具有浓郁的村野气息,与建筑紧凑的沈氏园形成强烈的反差,一疏一密,各具其趣。

金氏园清镜塘横卧于南面,塘北与东有三隐堂、柳云居、秋水轩、清轩,西有青松岭、岁寒亭、补亭。柳云居前遍植垂柳,绿云叠翠。青松岭上青松、红枫、白玉兰、腊梅布局有致。

清镜塘原系城内练祁河的支流,面积2700平方米。塘东、西、北三端膨大如池,其余水面狭窄如溪,岸线曲折多变,并有河道与桃花潭相通,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系。

东端宽阔处置一绿岛。塘上从东至西有观荷、绿荫、听松三座石板平桥,在东北面园北门处还有一座混凝土结构的清镜桥。

三隐堂位于园东北,堂名系沿用华亭乡蒲华塘畔的原三隐堂之名,堂南向,三楹,高约6米,面积约315平方米,宽敞明亮。

东与其相连的柳云居,原系金氏园景物,居一楹,西向,高约5米,面积约34平方米,四周植柳。堂西侧为秋水轩,轩西向,一楹,高4.5米,面积约25平方米。轩南植桂花,西栽牡丹、杜鹃、海棠,北种腊梅。

青松岭位于园西部山南北长35米,东西宽18米,高约2米,遍植青松。山顶有长方形亭,面积约11平方米,高约4米,题有“岁寒亭”额。

亭内置一方形石台,四周栽松、竹、梅。西南以黄石叠一座高约6米的假山,山巅瀑布泻入山下小溪,溪中设汀步。

山南临塘处有扇形亭,东向,大弧长4.5米,小弧长近4米,间宽近4米,高约4米,题有“补亭”额。亭内顶面、漏窗、石台、石凳皆呈扇形,造型独特。

清轩位于三隐堂东北,为园北部出口,北向、三楹。金氏园后来也因兵火和年久失修毁废了,存留下来的多为后来重建的。

沈氏园在龚氏园东侧,系明末秀才沈弘正所筑,时有扶疏堂、权舟、聊淹堂、开襟楼、闲研斋、籁隐山房、觅句廊、洗句亭、游骋堂、涉趣桥等景,门额“十亩之间”系明末书画名家董其昌所书。

沈氏园西邻龚氏园,东止于园墙,南联邑庙,北依金氏园,占地4亩,约2700平方米。沈氏园中建筑密集,以太湖石堆砌的大屏山为中心,北有凝霞阁,南有聊淹堂、游骋堂、彤轩、亦是轩,东有扶疏堂、环翠轩、觅句廊,西有屏山堂、数雨斋、闲研斋和依依小榭等建筑。

沈氏园内多院组合,院廊相连,曲折深邃。院墙多置漏窗,院内孤植树木和丛植花草,步移景异,若隐若现。凝霞阁也称迎霞阁,位于桃花潭东北,作为沈氏园的主建筑,凝霞阁居高临下,登阁纵览,可观龚氏园、金氏园的景色。

凝霞阁处于全园中轴线的北端,坐北朝南,原阁已被毁,存留下来的为后来重建,重建时为坐北朝南五楹两层阁,后改成三楹,只西楹上有阁。平房高约5米,阁高约7米,面积约88平方米,阁四周有回廊,阁前庭院宽敞,湖石屏山,绿树成荫。

从凝霞阁西出,再曲折向南连接屏山堂的曲廊就是依依小榭,廊长8.7米,宽1.6米,高约3米。廊东侧有一棵百年枸骨。

环翠轩位于凝霞阁东南,内种题有“环翠轩”和“长春精舍”匾额。轩三楹,面积约73平方米。轩东侧回廊北连洗句亭,南接扶疏堂。轩前院有古井一口,井口石栏圈呈六角形,镌有正楷阳文“义井”两字。轩四周遍植青桐、桂花和芭蕉。

扶疏堂位于环翠轩西南,三楹,南向,高约5米,面积58平方米。其西侧为彤轩,一楹,西向。扶疏堂前庭院湖石玲珑,花木扶疏。堂南与聊淹堂毗邻有文韵居,南向,一楹,面积约10平方米,门前孤植的五针松枝繁叶茂。

觅句廊位于环翠轩东北,廊为南北复式五曲廊,长约22米,高约3米,有16方碑刻置于其中,内还题有“觅句廊”和“碑廊”额。洗句亭位于觅句廊北端,内置明代秀才严衍所书的《柴侯德政去思碑》。

屏山堂位于凝霞阁西南,堂室联为一体,呈凸形,朝东三楹为屏山堂,朝西一楹为宾藻风香室,中间有砖墙相隔。堂、室东西长约10米,堂南北宽约10米,高约5米。堂前湖石假山高约3米,石质坚实润泽,形似屏风,故名。

闲研斋和数雨斋两斋位于屏山堂南,北为闲研斋,南为数雨斋,有曲廊与堂相连。两斋原分别为沈氏园、龚氏园中景。两斋均为一楹,东向,面积分别为13和23平方米多,高约5米。闲研斋窗外修竹淡石,斋前一棵百年茶花高4米余,数雨斋旁植海棠和芭蕉。

聊淹堂和游骋堂两堂并列于数雨斋南,南向,西为游骋堂,东为聊淹堂,中为天井。两堂均三楹,面积各为约53平方米,高将近6米,聊淹堂前乔松疏竹,游骋堂前有合抱雪松。

亦是轩在聊淹堂和游骋堂南部,隔院与游骋堂相望,东西有曲廊与两堂相连。轩一楹,高4米,面积约7.5平方米,轩东、南、西墙有漏窗,可观四面景色。

到了清代,龚家趋败落,龚氏园宅第仅剩两堵危墙。后来,宅基地与后园由汪某后裔辟为秋霞圃,故又称汪氏园。1726年,汪家把龚氏园捐给城隍庙作灵苑。

而沈氏园后来归申氏,申氏将沈氏园进行了修复,并与龚氏园合并,与城隍庙连为一体成为庙园,此时始定名为秋霞圃,也有城隍园之名流传。

后来金氏园也与城隍园合并,就形成了存留下来的秋霞圃。

[阅读连接]

在秋霞圃清镜塘内的银爪甲鱼味道特别鲜美,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但由于数量稀少知道的人一直不多。

相传,后来有一年,乾隆皇帝无意中听到一个老家是嘉定的小厮说:“家乡秋霞圃的甲鱼味道特别好,简直比皇宫里的御膳还好吃。”

乾隆听了自然不相信,于是就命人到嘉定的秋霞圃捕捉甲鱼进贡,乾隆品尝后,赞不绝口,秋霞圃清镜塘内的银爪甲鱼从此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