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习惯学习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章 如何学会阅读散文

散文是指文学性较强又没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记叙文。这种文体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的篇幅不少。学会阅读散文,对提高中学生的读写能力非常重要。

读文章可以采取这样的读法: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将这种读法用于散文的学习上,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由形入神,领悟文旨

人们常用“形散而神聚”来概括散文的特点。所谓“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是材料。散文的内容涉及面广,跳跃性大,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过去和未来。这些内容常常从表面上看互相之间并没有多少直接的联系,也很难说是按照什么样的时间或空间顺序组织在一起的。“形”是指散文的形式特点,“神”是指蕴含在“形”之中的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神聚”即文旨集中。

阅读散文首先要从“形”入手,一口气读完,即使有少数不甚明了的地方,也不会影响到对全文内容的把握,暂时放着,读过之后问自己,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思考这些问题,即是在逐步由“形”及“神”。

有些散文写得比较含蓄,一下子不容易抓住提挈的语言,就可以对事件一一分析,寻找它们的共同点或行文指向,想一想这些内容都与什么有联系,作者写这些都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也能从中比较顺利地领悟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叶圣陶先生说:“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所以,阅读的第一步即是要努力把握文旨。这是比较科学的阅读方法。因为散文形散,所以只有首先抓住了文旨,才提起了文章的纲,才能正确地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也只有从表达文旨的需要出发,评判写作上的优劣得失,才有了合理的依据和标准。

寻找线索,理清思路

优秀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体现在结构上有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这条线索把一幅幅迥然不同的画面、一个个纵跨时代的历史事件和天南海北的风土人情连成有机的整体。线索是结构的核心,抓不住线索,就理不清思路,就弄不清作者行文的初衷。抓线索读散文的方法是:一要弄清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时可以在过渡段或过渡句中找到;二要善于辨识体现线索的语言标志,如间隔反复的句子等。散文常用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具体事物

如叙事散文《枣核》中的枣核,《小橘灯》中的小橘灯,《背影》中的背影。这类事物看上去很平常,却常常寓含着特殊的深意。如小橘灯是小姑娘自制的,从价值上看废物利用并不值钱,提着它走山路也“照不了多远”,但是,它使人想到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和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让人看到了黑暗中的一线光明,因而倍受鼓舞,感到“眼前有无限光明”。这“小橘灯”具有象征意义,作者通过这盏小橘灯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必将跨台、新中国必将诞生这一历史必然规律。

(2)具体和抽象的联系

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借黄土高原上的腰鼓舞,赞美了中国人民的大彻大悟,歌颂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羁绊和闭塞后的欢乐、拼搏与追求。作者把腰鼓舞的场面、声响、舞姿特点与改革开放后全国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紧密而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粗犷、强劲的腰鼓舞象征我们民族的气质和伟力,二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有相似之点。因而,文章看似疏落实则严谨。

(3)作者的感情变化

如《荔枝蜜》开头写作者小时候被蜜蜂蜇过,对蜜蜂总“不大喜欢”;接着写尝到荔枝蜜后,对蜜蜂“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参观蜂场后,感受到蜜蜂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觉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多可爱的小生灵啊!”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全文紧扣“不大喜欢”“爱慕”“赞颂”“学习”的感情线索行文,波澜起伏,脉络分明,严谨有序。

由此可知,阅读散文仅仅只知道它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还远远不够,还必须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弄清作者是怎样构思、怎样表达主题的。只有理清了文章的内部结构和作者的思路,阅读才算深入了一步,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到文章的精髓和真谛。

品味语言,赏析特色

散文的语言简练优美、意蕴丰厚、富有诗意。我们要注意品味这些语言究竟好在哪里?作者为什么用得这么好?多多学习和积累这样的语言,对于写好作文大有益处。

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会获得不同的艺术享受。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这段话从语言风格上看,“最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树叶儿”、“小草儿”通俗且口语化,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感;从表达效果上看,“可别恼”,幽默风趣,新切而富有情趣,从句式上看,“看”,是一独词句,活泼跳跃,尽显兴奋、愉悦的情态。另外,短句,长句,排比句,对称句,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生动优美;从修辞上看,这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贴切,具体,生动形象;从词语的选择看,“织”,暗合像细丝的比喻,很精当,“笼”,写出了春雨如烟的情状,很准确;“逼”,从侧面烘托出小草青的程度,激发了读者的想象。

此外,品味散文的语言还要细心赏析文章由形入神的妙处。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树的紫藤萝?为什么要把它比作飞流直下的瀑布?仔细研读会发现目的是为了托物抒情,赞美这改革开放的时代,歌颂生命力的不可抗拒和永恒。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形”显“神”的:它不同于小说里的景物描写,也不能如说明文那样用说明的方法介绍被说明的事物:藤萝的特征和生长规律。作为象征载体的作者笔下的藤萝,必须具备特定的内涵和意蕴,必须能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用的语言,除了要能准确地描述本体外,还必须兼顾到被象征事物的特征。先看眼前的藤萝:“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绝不仅仅是在写花本身,还是在赞美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蓬蓬勃勃的生机。看十多年前的藤萝:“稀落”、“伶仃”、“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原因是,“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是十年动乱时期许多人遭受迫害,精神和肉体上受尽折磨,提心吊胆、惊恐万状地过日子的艺术写照,更是作者对那种压抑的政治氛围的讽刺和鄙视。有了上述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藤萝的对比,“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人花合一,一语中的,使文旨得以升华。

品读上述语言,如果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手法,使描写增色不少;如果从“形”和“神”的关系仔细品析,可获得更多的感悟。对文章托物抒情的艺术特色,也便能理解得较为透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