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熊熊战火(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法西斯极权统治相继建立(2)

从1929年起,希特勒便开始有计划地对国防军加强宣传活动,表示愿意与陆军联合。同年3月15日,希特勒在一次演说中阐述了纳粹党与国防军的关系,正式声明:“……严格的纪律将把德意志人集聚起来,我们由此产生希望,新的德意志民众国家将开始取代当代的阶级一政党国家”。他对军队大加赞美,声称,“帝国军队是德意志民族的最高学府”,以此满足军官团具有的自我精英意识。

1930年10月,希特勒再次声明:“……国防军居于运动之首。如果我们上台执政,那么国防军将重新成为伟大、悠久、高贵的人民军队。”希特勒向国防军做出的明确保证,使一些陆军高级将领感到宽慰。他们认为,美好的时刻即将来临。许多较年轻的军官对纳粹党的宣传欣喜若狂,他们从希特勒关于扩军备战的诺言中,看到了晋升的希望。国防军中以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司令布洛姆贝格及其参谋长赖兴瑞为代表的一派,极力主张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他们认为:“解决国防军的政治和军事问题,只能由唯一的力量——纳粹运动加以实现纳粹运动是国防军实现扩军备战的巨大发动机。”

1933年1月下旬,布洛姆贝格和赖兴瑞受召同兴登堡总统商议组阁问题。二人提议任命希特勒为民族阵线政府总理。1933年1月29日上午,兴登堡总统任命布洛姆贝格为国防部长,客观上加强了希特勒和国防军内亲纳粹派的地位。

魏玛共和国官吏集团也是希特勒纳粹党着意争取的势力。魏玛共和国建立之时,对旧的官僚体制未加触动。魏玛共和国宣布,确保官吏的合法权利和法官的独立性。但在渡过了王朝崩溃的危机之后,官吏阶层对新产生的魏玛共和国并无善意,对魏玛宪法中规定的资产阶级民主、平等原则持保留态度,推崇王朝时代对上服从和对下命令的专制方式,留恋君主制及其“光彩”,不愿意放弃军国主义等等。

纳粹党大肆攻击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制,推行所谓领袖原则,这些与魏玛共和国官吏集团的权威思维方式不谋而合。同时,纳粹党的宣传及其选举成就,使官吏们逐渐与纳粹党接近,最后支持希特勒上台。官吏集团的重要代表、总统的顾问、国务秘书奥·梅斯纳,为大资本家和大容克地主向兴登堡总统呈交“陈情书”,要求任命希特勒为内阁总理。他和总统的儿子奥斯卡·冯·兴登堡(权势集团幕后策划人之一)为希特勒组阁,穿梭于希特勒和总统之间。

基督教在德国具有重大影响。92%的民众信奉天主教和新教。希特勒为了上台执政,也进行了争取教会的工作。

魏玛共和国后期,天主教会内部帝国思想派的影响逐渐扩大,主张支持纳粹党。新教内部出现的“德意志基督教信徒信仰运动”,完全肯定纳粹主义,赞成和支持希特勒纳粹党上台。

德国知识界的保守人士,在高等院校和新闻出版机构居于优势。他们把纳粹党上台视为拯救德国、摆脱危机和新生的开始。在大学生中,反动的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反民主和反犹观念广为传播。1931年7月之后,德国大学生协会的许多领导人为纳粹分子。知识界出现大肆宣扬战争、诋毁民主和主张权威的保守思潮,为希特勒纳粹党的上台制造了广泛的社会思想舆论。

在布鲁宁——巴本——施莱歇尔总统制内阁缺乏国会多数支持、德国政局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大资本家、大容克地主、军人和官吏等权势集团代表人物、教会和知识界,都要求总统兴登堡让希特勒出面组阁,他们一致认为,希特勒的纳粹党是最佳选择。他们不仅能够利用纳粹党拥有的众多选民及广泛的群众基础,稳定政局和渡过危机,同时又能利用纳粹党对内废除议会民主制,剥夺工人阶级的权利,对外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枷锁,恢复德国世界霸权地位。

1933年l月22日,兴登堡之子、总统副官奥斯卡·冯·兴登堡,国务秘书梅斯纳和巴本,同希特勒、戈林、弗兰克密谈组阁问题。1月25日,资产阶级右翼党团德意志民族人民党发表声明,支持希特勒组织政府。1月28日,总理施莱歇尔下台。总统顾问巴本、奥斯卡和梅斯纳向兴登堡建议,组成希特勒——巴本——胡根堡“民族联合政府”。1月29日上午,希特勒同意了组阁条件。

1933年1月30日上午,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内阁总理。一个最反动、最富有侵略性的法西斯政权在德国建立,它标志着欧洲已形成一个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

1933年10月2日,有64个国家出席的国际裁军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德国出席会议的目的是希望废除《凡尔赛和约》,但这一企图与法国等国的愿望相悖。1933年3月16日,英国代表在裁军会议上提出一项裁军公约草案,规定在未来5年之内允许德国获得与法国、意大利、波兰等欧洲国家同等的兵额。但这一草案受到法国的非议。法国要求将草案提及的5年期限延长至8年。

在裁军会议未能取得任何有利于德国的妥协的情况下,1933年10月14日,德国政府致电国际裁军会议主席,宣布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后德国曾提出一系列违背《凡尔赛和约》规定的要求作为恢复出席裁军会议的条件,被法国断然拒绝。德国退出国际裁军会议使该会议实际上陷于瘫痪。此后,德国公然加紧扩军,使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10月19日,德国又退出国联,从而向实现法西斯称霸欧洲和世界的目标迈出一大步。

1934年6月14日,德意志银行宣布,德国暂时不再履行所有的中期和长期偿债义务。由于缺乏外汇现款,对接受道威斯和杨格计划提供贷款后所应付的义务也不再履行。虽然最大的债权国美国威胁要对迟迟不肯偿还债务的国家停止提供国际信贷,但德国仍然作出这个决定。德国在致各债权国的换文中试图解释它的行动。

1934年6月30日,在纳粹冲锋队(SA)结束一切活动,准备休息一个月,并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准予开始放假的前一天,一场酝酿已久的权力争斗开始白热化,而且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6月30日,希特勒在广播和报刊公开宣称,他压制了恩斯特·罗姆领导纳粹冲锋队所进行的颠覆活动,并且格里高尔·斯特拉赛和前帝国总理库特·史莱布将军也参加这项反对政府的阴谋。希特勒本月初从帝国党卫军方面获知纳粹冲锋队计划要将该队建设成一支武装力量,并入帝国部队,而纳粹冲锋队的首领罗姆同时公开声称必须进行“第二次革命”,因此希特勒曾在5日与罗姆举行会谈,试图劝这位自1923年以来合作的战友达成和解,但罗姆仅保持沉默。10日,罗姆鼓动纳粹冲锋队向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劳工党的领导权挑战。军方亦响应这项反抗活动,国防部长握那·芳·布拉姆伯格21日探望在努坦克养病的兴登保总统时向希特勒发出一份最后通牒,其中他提及将在帝国部队中宣布紧急状态,并以接管行政机关相威胁。25日,军队指挥部司令官弗莱贺·握那·芳·弗利兹克果真向帝国部队宣布紧急戒备令,希特勒便毅然采取行动。罗姆原定计划于30日在巴德·维悉湖召集纳粹冲锋队主要干部会议,希特勒针对这次会议展开整肃行动。戈林及希姆莱也分别在柏林警察局向纳粹精卫队(SS)下达命令,希特勒在慕尼黑亦命令党卫军开始行动。希特勒率领纳粹精卫队在凌晨4时左右冲进纳粹冲锋队的营地,逮捕罗姆及幕僚人员。他们被押解到慕尼黑斯达德尔汉监狱,立遭党卫队枪决。戈林在柏林同时展开“扫荡行动”,结果纳粹冲锋队和主要干部之一柏林纳粹冲锋队队长卡尔·恩斯特被枪杀。史莱希夫妇与布莱多将军均在家中被射杀。格里高尔·斯特拉塞被捕,随后在普林兹—阿柏莱契特街的盖世太保大楼遇害。希特勒任命维克多·鲁兹接替罗姆职位,并要求纳粹冲锋队服从命令。

德国总统兴登堡逝世两周后,希特勒在德意志民族面前表明他是总统继承人,虽然他从1934年8月2日就已开始掌握了行政职权。德国政府在兴登堡去世的前一天通过《国家元首法》,决定将总统和总理的职务合并为一。由于希特勒在2日就已出任总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民的表决将使他正式获得这个职衔。

此外,希特勒还希望在官方的用辞及一般的场合中,一律称他为“元首”(总统兼帝国总理)。事实上,所有的德国士兵都把这个惯用语当作一个新誓言,它取代了以往宣誓的对象——宪法,士兵们不再对人民和祖国承担义务,而是对希特勒个人负责。纳粹党为这次的公民投票大肆宣传。戈林、戈培尔以及鲁道夫·海斯和汉斯·凯尔等几位部长在全国组织大型活动,以统一人民的思想。该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是前总理巴本郑重的宣布兴登堡的遗嘱,遗嘱中希特勒及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劳工党,被称为德国美好未来的开路先锋。大选当天,95.71%具有选举权的选民参加投票。结果,希特勒获得3800万张赞成票(89.93%),430万张反对票,874000张票无效。从此希特勒可以合法地成为德国独裁者了。

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后,又一件喜事正等着他,即萨尔已归还德国。萨尔位于德国西南部,南与法国接壤的这一地区是德国的重要煤炭基地,在历史上长期是德法两国争夺的对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和约》就萨尔归属问题做出规定,该地区由国际联盟委托法国代管15年;此间萨尔煤矿的所有权和开采权归法国所有。15年后,由萨尔地区居民投票决定其归属,或维持原状,或与法国合并,或与德国合并。为使萨尔回归德国,受到德国政府资助的“德意志阵线”早在1934年就在该地区积极开展活动。在德国法西斯的压力下,在1935年1月13日萨尔公民投票中,近54万张票中的47.7万票赞成并入德国,4.6万票赞成仍归国际联盟监督管理,而赞成并入法国的只有2万票。主张并入德国的票数比例在90%以上。根据投票结果,国际联盟做出决议,自1935年3月2日起,萨尔地区交给德国。萨尔投票的结果极大地鼓舞了德国法西斯势力。

1935年3月16日,正当人们还在欧洲的银行之间为战债的问题绞尽脑汁时,欧战各强国已经公开地为可能发生的世界战争作准备。德国元首希特勒在所有的电台中宣布,德国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这是对凡赛和约的公然违抗,此举使欧洲各国震惊不已。使欧洲震惊的第二项消息是德国所公布的未来军队实力,希特勒预备扩建36个军约合兵力50万人。事实上,连德国高级指挥官们也对这个扩充军备的规模而感到吃惊。外国空军武官在本月10日晋见德国航空长赫曼·戈林时得知,德国在纳粹党掌权后国防政策已有显著的变化。3月4日,英政府自大战结束以来,第一次宣布扩充英的军备。在希特勒发表令人震惊消息的前天,法国国会亦决定延长义务兵役的期限。

1938年1月4日阿道夫·希特勒将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使他的内阁与军队之间逐步激化的紧张关系得到缓和。元首自命为德国军事力量的最高统帅,并把制定外交政策的权力直接控制在自己手中。希特勒强迫两位将军提前退役。其中一位是陆军元帅兼陆军部长维尔纳·冯·布隆伯格,有关他的丑闻加速了他的退役。当时布隆伯格刚刚结婚,希特勒本人就是证婚人。自举行婚礼以来,许多人一直在指控他的妻子,说她原来是一个妓女。陆军总司令维尔纳·冯·弗里奇将军也被迫退休。他被指控为同性恋者。威廉·凯特尔和瓦尔特·冯·布劳希奇两位将军都被提升到最高位置上。希特勒成立了一个秘密内阁会议,以作他的对外政策顾问。他还任命了几位老朋友到这个会议中来,其中包括鲁道夫·海斯、赫尔曼·戈林和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3.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军部完成法西斯化之后,成为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就在军部法西斯化急剧发展的同时,军队内部在如何建立法西斯政权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以永田铁山、石原莞尔、宇垣一成、东条英机等上层将领组成的幕僚革新派认为,鉴于军部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军队完全有可能通过自上而下的合法途径,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因此,他们自“十月事件”后便开始放弃通过流血手段夺得政权的方法。由于他们主张保持军部中央机构的统制,依靠合法手段自上而下建立军部独裁,因而被称作统制派。

但是,以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等为首的基层革新派,却仍然坚持其通过军事政变途径实行“国家改造”的主张。由于他们宣扬“皇道精神”,提倡国体明征、天皇亲政,因而被称为皇道派。皇道派认为,日本的军备和国力反正比不过美英苏,因而不太重视军备的现代化和总体战思想。他们所热衷的是皇道精神,喋喋不休地鼓吹精神主义。荒木贞夫讲话写文章,通篇尽是皇道、皇军、皇谟、皇威、皇献之类冠以“皇”字的字眼。他甚至对人说:“国力不足,我们并不介意。何必要为物质之类的东西多费心机呢?”

1932年初,当犬养毅组阁时,永田铁山等人曾支持荒木贞夫出任陆相,希望荒木能按照总体战的要求重整陆军。但是,荒木与真崎甚三郎等结成皇道派,在军内大搞派阀之争,排斥异己,失去了多数幕僚军官的支持。幕僚军官逐渐以永田铁山为中心形成了统制派,其中还包括东条英机少将、今村均上校、武藤章、富永恭次、下山琢磨、影佐极昭中校、地田纯久、田中清、四方谅二(宪兵)少校这些人。在永田等人的影响下,1933年11月,以片仓衷为中心的14名尉级幕僚军官成立非常时期对策研究会,也属统制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