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的大疯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凡尔赛宫的分赃丑剧

1919年1月18日,英法美意日等32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外交官上千人,汇集到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位于巴黎西南15千米处。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的大花园,园内树木葱茏,花红草绿,使人顿有美不胜收之叹。

这次,来到这里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的首脑和外交官,他们将在这里召开和平会议,讨论与战败国签订和平条约,建立国际联盟,并策划武装干涉苏俄和匈牙利革命。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召开的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约会议。

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后改为“四人会议”,即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利孟梭和意大利首相奥兰多。

但因意大利在大战中作用不大,几乎没有什么贡献,加上本国底子又薄,被英法冷落一边。实际上这次会议又变为“三人会议”,他们是巴黎和会的三巨头,也是主宰者。32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的名额和权利都是不平等的,德奥等战败国不允许出席和会,苏维埃俄国也被排斥在外。

各个战胜国对和会各有打算,都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掠夺野心,同时想方设法抑制对手。

法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又曾遭受1870年普法战争战败的屈辱,它处心积虑设法削弱和肢解德国,防止其东山再起,并确立自身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

英国仍持传统的“大陆均势”策略,既要大大削弱德国的竞争能力,以利维护自身在世界范围的霸权地位,又不愿德国被肢解或过分削弱,以利于抗衡法国,制约苏俄。

英法两国从一开始就卷入战争,不仅损失惨重,而且整个国力遭受重创,使它们在战后帝国主义列强的角逐中处于相当孱弱的地位。

1913年,英国本土人口为4000万余人,法国本土人口也有4000万人。战争期间,它们的军事人员死亡分别为90.8万人和153.7万人;负伤被俘失踪者分别为22.8万人和480.3万人。

英国1913年至1918年国家预算从1.97亿英镑增加至25.79亿英镑,5年中增长12倍。整个战争支出达124.54亿英镑,相当于同期国家收入的44%。

法国战时所受物资损失达2000亿法郎。其东北部10个省开战不久即被德军占领,沦陷4年的被占区原为重要采矿、冶金和纺织中心的,与法国经济生活相隔绝,工业品完全丧失。

大战期间,尽管军事工业有所扩展,但英法两国整个工农业生产趋向衰退。1913年至1918年间,生产资料生产下降14.3%,消费品生产下降23.9%。

另外,战争期间,英国丧失原有船只的70%,造船业由1913年建造船只总吨位120万吨降至1918年的77万吨。

德国的封锁、商船的减少、民用工业的衰落,使英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的影响。

1913年至1918年间,按实物量计算,出口贸易减少一半;贸易逆差由1914年的1.39亿英镑增加至7.84亿英镑。

为平衡国际收支,英国变卖10%的海外资产,并从美国的主要债权国变为它的债务国。

1919年,英国欠美国债务8.5亿英镑,占美国对协约国贷款的45%。英国同时失去了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地位,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以及控制两百余年的海运垄断地位。

1919年,英国商船吨位低于战前14%;同期世界商船拥有量却增加2倍,主要是美日两国造船业的增长。

法国对外贸易入超总额,5年内达到600亿法郎以上,远远超过其支付能力。它同样沦为美国的债务国,至战争结束时共欠美国40亿美元。

战争的苦难主要落在大众身上,他们不但要承受失去亲人的伤痛,而且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劳动条件越来越恶劣。

由于大量工人应征入伍,广大妇女儿童到工厂从事繁重劳动,工作时间很长,工资却很微薄。各种生活必需品实行严格配给,人们大多处于半饥饿状态。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在战争期间降低24%,而每个居民的税额从1913年的5.4英镑增加至1919年的19英镑。

法国工人的实际购买力仅为战前的1/3。政府还将战争费用的重担转嫁给人民;依靠提高税收、发行公债和货币来弥补巨额财政亏空。

与此相反,垄断资本家却大发战争横财。英国垄断资本在战争中获得利润40亿英镑。其矿场全部投资仅1.35亿英镑,而利润达到1.6亿英镑。

法兰西银行发行公债的佣金和利息,1914年第一季度收益1523万法郎,1917年第一季度增加至3362万法郎。

不同阶级、阶层人们的境遇有天壤之别,这种情况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英国工人阶级争取改善经济生活和民主权利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

1914年参加罢工人数44.8万人,1918年达至111.6万人。绝大多数罢工不仅提出经济要求,还提出政治要求。工会运动有所发展,会员从1913年的413.5万人增加至1918年的653.3万人。

在军队中,士兵拒绝开赴前线,违抗军令的事件不时发生。1917年士兵开小差者增加至2.1万余人,甚至军队内部发生了哗变。

在大战中失大于得的还有意大利。它在国力上远逊于其他欧美列强,但也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渴求扩张领土和市场,野心勃勃。

意大利原本是德奥意三国同盟一员,进入20世纪后逐渐分化出来。大战一爆发,交战双方都积极争取意大利。它暂时保持中立,与双方同时进行谈判,以争取在对它最为有利的条件下参战。

1915年4月26日,英法意俄四国在伦敦签订秘密条约,许诺意大利将在战后从奥匈帝国取得南蒂罗尔、特伦蒂诺、的里雅斯特、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的部分地区和所属岛屿,阿尔巴尼亚的发罗拉地区,土耳其的安塔利亚和伊兹密尔两省,并在瓜分德国非洲殖民地时得到它将得到的一份。英国还同意向意大利提供5000万英镑贷款。

5月,意对奥匈宣战。在战争中,意军伤亡极大。它的主要作战方向在威尼斯湾北端通往的里雅斯特的伊松佐河地区。

自1915年6月至1917年9月,意军在100千米长的战线上对奥匈军队发动了11次进攻战役,损兵100余万,推进不超过16千米。

1917年10月至12月,获得德军6个师增援的德奥联军在伊松佐河上游发起卡波雷托战役,在300千米长的战线上推近100多千米。意军大败,死伤4万余人,被俘265万人,溃散30余万人。

意大利总共支出军费650亿里拉,而它每年的国民收入仅200亿里拉。为此,共借外债200亿里拉,内债350亿里拉。工人实际工资降低40%~50%,生活费用比战前提高402.8%。大战结束后,伦敦密约的许诺大多未曾兑现,在意大利国内激起了强大的民族主义运动。

与英法意等国的情形大不相同,美国和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趁火打劫,肆意掠夺扩张,大发横财。特别是美国,参战时间短,战场远离本国,又是协约国军需供应的“兵工厂”和总后方。它的损失轻微,获利最大。按1913年比价折算,美国支付的战争费用仅为英国的55%。

欧洲交战国对军需物资的需求及在世界市场上竞争能力的削弱,为美国提供了增加工业生产和扩大商品输出的极好机会。

大战结束时,整个世界的国际贸易缩减到战前的60%,美国对外贸易却大量增长。

大战以前,美国是从欧洲输入资本的国家,积欠欧洲诸国60亿美元债务。战争期间,美国供应物资和军火作为对英法贷款,不仅偿清原先所欠债务,还借给协约国欧洲参战国103.38亿美元。

美国除影响欧洲以外,其扩张的目的是加强对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控制和政治支配。

1917年,美国在拉丁美洲20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都已达到一半以上,分别占51.7%至54.8%。它对南美的资本输出,从1913年的13亿美元增加1919年的24亿美元。

战前它在南美洲没有一家银行,至1921年年初已开设50家银行分行。美国资本还进一步侵入中国。美国对华出口额,从1913年的3500万海关两增加至1919年的1.08亿海关两,增长2倍以上。美国向中国政府贷款1300万美元,攫取在华修建750千米铁路的权利和其他权益。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攫取的利益仅次于美国。日本迫不及待地站在协约国方面参战,其目的就是要接管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独霸中国,进而攫取德国的太平洋属地,从而继续向南扩张。

日本在1914年8月对德宣战,9月2日占领中国山东龙口,随即相继占领潍县、济南,控制胶济铁路,并在11月7日攻占青岛。日本人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与此同时,日本海军南下掠取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马绍尔、马里亚纳和加罗林诸群岛。

1915年1月18日,由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政府秘密提出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5月7日,日本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答复。袁世凯政府除对其中第五条,即中国政府须聘用日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潮洲间的铁路修筑权等声明“容日后协商”外,其他各项均于5月9日答复予以承认,并与日方签订《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于山东之条约》等卖国条约及13个换文。

但在中国人民强烈反对,以及英美关于不得损害他们在华利益的表示之下,未能全部实际生效。

协约国多次要求日本派遣军队到欧洲作战,日本政府均以种种借口拒绝出兵。

至1917年3月,英法以承认日本对德属太平洋岛屿的占领为交换条件,日本派3艘军舰去印度洋和地中海。在整个大战期间,日本仅以军人死亡300人、负伤失踪910人的轻微代价,夺取了德国在远东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占领,而且大发战争横财,增强了在帝国主义列强角逐中的实力。

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和来自欧洲的军事订货,使它在1914年至1919年间的进出口贸易增加3倍以上,总额累计13.2亿日元。

日本成为主要海运国之一,还取得18.9亿日元的贸易外收入。1919年,日本从战前负债17亿日元的债务国成为借出5亿日元的债权国。

美国谋求进一步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企图以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为基石,左右和会议程和决定。它指望控制国际联盟,使之成为它的争霸工具;还要保存德国的一定实力,以抑制英法,对抗苏俄;并要削弱日本在远东的影响。

“十四点”原则是美国总统威尔逊1918年1月8日在国会演说中提出,并在以后的声明中予以阐述的“世界和平纲领”。这是威尔逊总统对解决战后问题提出的建议。

“十四点”原则的主要内容:

1.以公开方式缔结和平条约;

2.公海绝对航行自由;

3.拆除一切经济壁垒;

4.缩减军备;

5.公平调整一切殖民地所有权要求;

6.从俄国领土撤军,允许俄国自愿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

7.从比利时撤军,对其所应享有的主权不能给予任何限制;

8.解放全部法国领土,把阿尔萨斯-洛林归还给法国;

9.按民族的分布重新调整意大利的边界;

10.充分给予奥匈帝国各民族发展自治的机会;

11.撤离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及黑山,并给予塞尔维亚出海口;

12.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部分仍享有主权,但属于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应享有发展自治的机会,达达尼尔海峡向一切国家的船只开放;

13.建立独立的波兰,使其拥有安全自由的出海口;

14.成立国际组织,以保证所有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

“十四点”原则是美国企图凭借在战争中增长的实力,削弱主要竞争对手英法的地位,保证美国充当世界盟主的纲领。它不仅是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也反映了美国敌视苏维埃俄国,限制被压迫民族独立要求的立场。

日本和意大利也各有自己的如意算盘。

由此可见,“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列强分配战争赃物的会议,是它们继续争夺世界霸权的会议,也是损害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权益、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会议。整个会议的进程,充分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

其实,早在战败前夕,德国于1918年10月4日向美国表示愿在“十四点”基础上进行停战谈判及和平谈判。同年10月底,协约国就停战条款举行预备性会谈。

英法意首脑都不愿承担“十四点”内的义务。最后,美国威胁说将抛弃它的盟友单独与同盟国缔结条约。在此之后,英法才有条件地同意和谈。

“巴黎和会”的会议分为最高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和全体会议3种。帝国主义五大国首脑及其外长组成“十人会议”,即最高会议,决定和会进程与重大问题。

为了便于列强首脑讨价还价,迅速作出决定,1919年3月下旬成立由美、英、法、意首脑组成的“四巨头会议”,并在它之下设立五国外长组成的“五人会议”,以取代“十人会议”。

至于全体会议,整个和会期间只开过7次,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

“巴黎和会”一开始就为议程顺序展开激烈争吵。威尔逊主张首先讨论国际联盟问题,坚持提出国际联盟应与和约共同构成统一的整体,盟约是和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所有国家都具有约束力。

英法主张盟约与和约分开,先讨论瓜分殖民地和领土问题。“十人会议”就此争论了4天,最后决定国际联盟问题与其他问题同时进行讨论。

关于国际联盟盟约及对德和约的讨论,几乎每一条款都引起激烈的争执,威尔逊、劳合·乔治和克利孟梭甚至先后威胁要退出“巴黎和会”。

对国联盟约的主要争执是:英国反对盟约中列入海上自由条款,以维护它的海洋优势和贸易地位;美国则力图在海上自由的名义下向世界海洋扩张。美国坚持将德国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领地交由国际联盟处理,实行委任统治制;英法等国反对委任统治原则,纷纷提出各自瓜分殖民地的方案。英国认为,各自战时所占领土应划归各自治领的版图。

由于威尔逊致力于建立国际联盟而背离门罗主义传统,为了不给反对派以口实,他力图在盟约中加上一段与门罗主义不相抵触的说明,因此,他不得不对英法做出某些让步,国际联盟盟约达成妥协。

1919年4月14日,克利孟梭提出萨尔区由法国实行委任统治及英法驻军莱茵河左岸15年等建议,并表示同意将门罗主义写入盟约。与此同时,为了换取英国支持,美国向英国作出口头保证,放弃海上竞争。

三方经过秘密交易而达成谅解。

1919年4月28日,《国际联盟盟约》在巴黎和会全体会议上通过。国际联盟理事会的权力机构是会员国全体会议及行政院;行政院由9国代表组成,美、英、法、意、日为常任理事国,另有4个非常任理事国。

《盟约》确立殖民地委任统治制,将原属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殖民地分别交由英、法、日等战胜国实行委任统治;其实,这不过是殖民统治的另一种形式。

威尔逊满以为美国将能操纵由他倡议建立的国际联盟,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国际联盟的实际控制权被英法所掌握。尽管英法之间也有矛盾,但它们在维护原有霸权地位,攫取战争赃物,抑制美国控制国际事务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

国际联盟的表决制度,全体会议是一国一票,程序问题可以多数决定,英国连同其自治领地和印度即拥有6票。在行政院,英法也容易形成多数,足以遏止美国操纵的图谋。

殖民地的再瓜分,主要利益落入英、法手中,美国一无所得。美国虽软硬兼施,费尽心机,但到头来,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对它来说,只是赢得一纸空文。由此引起美国国内的广泛不满。

由于《国际联盟盟约》是《凡尔赛条约》的组成部分,美国参议院在1919年11月19日以53比38的多数拒绝批准和约。因而,国际联盟的创立者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对德和约》条款是战胜国列强在“巴黎和会”期间争吵最激烈的问题。

1919年3月25日,劳合·乔治就此向美法提交一份备忘录,主张莱茵区仍归德国,实行非军事化;法国除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外,将获得萨尔煤矿开采权10年。同时,由英美向法国提供军事保证,以防止可能来自德国的侵略。波兰可获得但泽走廊。尽管法国国内对此强烈不满,但慑于英美的压力,在做了小的调整以后达成妥协。

《凡尔赛条约》共15部分440条。其第一部分是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以后是对德和约。主要内容是:

1.重新确定德国的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所有,萨尔区行政管理由国际联盟负责,15年后举行全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莱茵河两岸50千米内划为非军事区,德国无权设防。莱茵河左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划分为3个占领区,分别在满5年、10年、15年后撤军。

有3小块面积为384平方千米的地区归属比利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经过公民投票,其拥有1538平方千米的北部地区归属丹麦。在东部,将波兹南、西普鲁士大部和西里西亚一部分交给波兰;但泽作为自由市,由国际联盟管理,波兰有权控制但泽走廊。

德国还放弃梅梅尔,并将上西里西亚南部划归捷克斯洛伐克。

2.瓜分德国的全部殖民地。按委任统治制,德国的非洲属地由英、法、比利时和英国自治领南非统治。所属太平洋岛屿、赤道以北诸岛归日本统治,赤道以南由英国自治领澳大利亚、新西兰统治。取消德国在中国、埃及、摩洛哥、利比里亚等国的特权。

3.最大限度解除德国武装。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限定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兵员不得超过1.5万人,撤销总参谋部。规定德国拥有军舰的最多限额,禁止拥有潜艇及军用飞机。禁止生产和输入坦克、装甲车等重型武器。

4.规定赔偿原则和附加的经济条款。德国及其同盟国需赔偿协约国因战争所受的一切损失。由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在1921年5月1日以前决定德国应在30年内付清的赔款总额,此前德国应交付协约国200亿金马克赔款。

德国必须交出并归入赔款账内的实物清单。还规定10年以内,每年交付协约国4000万吨煤等。德国最重要的河流交由国际专门委员会控制,法国免税向德国出口一定数量货物,而德国出口货物必须付税等非互惠措施。

1919年5月7日,“巴黎和会”主席克利孟梭将和约文本交给德方,通知德国代表不得进行任何口头辩论,可在15天内用书面陈述意见。

德方力图利用协约国列强之间的矛盾,接连发出备忘录,要求放宽某些条件,声称“这个条约的条款之苛刻,是德国人民所无法忍受的”。

5月29日,德方向“巴黎和会”主席提交答复,其中包括一整套的反对建议。

很多德国水兵宁愿把自己的军舰沉没,也不愿把它们拱手送给协约国。德国的海军官兵们1919年6月12日中午相约登上被扣押在斯卡帕夫罗海湾的德国军舰,以升上一面红旗为讯号,准备把这些船只沉没。

他们打开船上的防水活门,使除了“巴登号”以外所有的大型船只、主力舰和战斗巡洋舰迅速沉没。

英国警戒舰立刻向他们开火,德国兵或者利用救生筏,或者靠着游泳返回岸上。他们随即被岸上的英国海军拘捕,有部分拒绝从命的德国水兵丧生在英军的枪口下。

6月16日,“巴黎和会”将和约最后文本交给德方,仅做了不重要的改动,如原拟将上西里西亚割让给波兰改为举行公民投票。

克利孟梭在照会中宣称,对于“今天这一条约文本,要么完全接受,要么完全拒绝”,要求在5天内答复;如到期还未答复,列强将宣布停战期终止,“采取他们认为有利于强制执行和约有关条款的步骤”。协约国为此集结39个师,福煦受权在“停战终止时,立即开始前进”。

德方对是否接受和约发生重大分歧,内阁辞职,重新组成新政府。国民议会主张在不承认德国是大战发动者、不接受追究战争罪责条款的前提下批准签署和约,但协约国拒绝接受任何保留意见。

在停战期限终止前1小时30分,德方才被迫宣布无条件接受和约。

在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枪杀案5年后的1919年6月28日,和平条约在法国签订,《凡尔赛条约》正式结束这场战争,但在德国引起了新的愤恨和摩擦。

事实上,德国代表说如果事先知道被如此对待,他们是不会到凡尔赛来的。德国代表因被迫由隔离通道进入明镜大厅而感到耻辱,拒绝进入大厅,直至协约国同意仪式结束时向他们致以军礼,他们才走进大厅。

法国主人尽其所能将会场布置得华丽壮观。1871年,德国人曾在凡尔赛使法国人处在卑躬屈膝的地位。

法国总理克利孟梭是到达凡尔赛的第一位协约国领袖,他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简短演说,警告德国要尊重条约的规定。但克利孟梭并不是第一位在和约上签字的协约国领袖。此项殊荣给予了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

签字仪式结束后,威尔逊、克利孟梭和劳合·乔治从明镜大厅走到凡尔赛宫后面的平台上,为此成千上万的观众激动不已。

人群簇拥着向前移动以便能看见这些政治家。他们欢呼着:“克利孟梭万岁!威尔逊万岁!劳合·乔治万岁!”如此这般的激动和混乱以致协约国的其他代表一时也被挤在大厅里面。

德国代表蒙耻离开会场,并在他们所住旅馆中发表对所受的对待感到十分愤慨。在德国国内那些《凡尔赛条约》的批评家们又何止是愤恨呢!抗议者们涌入街道,德国学生放火烧毁法国军徽。

中国反对和约有关中国山东的一些条款,拒绝签字。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此项和约。

出席和谈会议的英国代表,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尔·凯恩斯警告人们说:和约可能给德国经济带来严重破坏。其他批评家对《凡尔赛条约》能否真正带来一种永久的和平表示怀疑。

1921年7月,美国会两院通过共同决议,宣布结束对德战争,同年8月25日美德签订和约。

1919年9月10日,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签订《对奥条约》,称为《圣日耳曼条约》。11月27日,在巴黎近郊讷依签订《对保条约》,称为《讷依条约》。

1920年8月10日,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签订《对土条约》,称为《色佛尔条约》。

以《凡尔赛条约》为主的这一系列条约,基本构成战后国际关系,主要是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通常称为“凡尔赛体系”。这一系列条约的条款是极为苛刻的,是对战败国人民肆无忌惮的掠夺。

凡尔赛体系建立了欧、亚、非三大洲的新秩序。

国际联盟标榜的是“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声称凡对国际联盟成员国任何一国从事战争者,即被确认为对国际联盟所有成员国的战争行为,国际联盟应给予经济,甚至军事制裁。

国际联盟盟约还规定,维护殖民主义的委托统治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国际联盟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领地分别委托给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来统治。

所谓委托统治制度,实际上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制度;从另一方面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得不承认,这是受国际联盟委托,一旦这些殖民地能够自主,它们将取消这种委托。

总之,帝国主义企图通过国际联盟,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制造和平幻觉,以巩固巴黎和会所形成的凡尔赛体系的“新秩序”。

至20世纪30年代,国际联盟对日、德、意法西斯的侵略行动,不但未加制止,反而纵容包庇,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际联盟也就随之瓦解,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