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学生社会意识的培养
当前,我国正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如何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我们的学生,作为跨世纪接班人和建设者,头脑里应该装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必备的“社会意识”,而这个“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是学生对市场经济社会的接触反馈;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需要学校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引导与树立,从现有的学生情况和社会情况看,要树立两个“意识”,即做现代人的社会意识、环保意识。
树立做现代人的社会意识
什么是现代人?现代人就是要掌握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要能适应现代的社会生活,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按现代教育观念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学生的现代意识包括:惜时、讲效益、守信誉、竟争与合作、自主自立、民主与法制等。
现代教育发展的史实表明,社会生产的发展,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都必须以现代教育的发展为依托。同时,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并得以发展,真正发挥出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就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建立起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两者在相互作用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由此看来,发展现代教育,首先要使我们的学生树立做现代人的社会意识。
如何树立起做现代人的社会意识
(1)挥各学科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校要坚决贯彻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领导与全体教师要形成共识,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学校教育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讲清市场经济社会的特点是:工作高效率、高节奏、高科技,人们交际频繁等。这样的社会要求人们反应敏捷、听得懂、说得清、读得多、写得快、懂交际、能办事,有一技之长。这种意识一旦被学生接受,则会成为学习的动力,成为做现代人的动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注重教法改革,提高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思想政治课为例,自学、思考、辩别、归纳总结、分析、解决问题,参加社会实践等能力,都是现代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要在教学中注意掘弃要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概念,教材的教法。教学中注重启发、培养学生自学教材,归纳教材,理解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更重要的是培养、提高学生运用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去分析、说明、解决国内外实际问题等能力,即是教学生掌握理论武器,学会了解、观察、分析世界,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2)鼓励支持青少年学习现代知识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才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广泛地运用到教学教育中去,创造一种现代教学环境,并探索创办现代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氛围中进一步树立做现代人的社会意识。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应该鼓励和支持青少年学习各种现代知识、技能。
据中国青年报和全国青联98年底联合完成的《中国青年眼中的20年》的大型读者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青年愿意自费学习的技能中:大多数青年选择了计算机、外语、驾驶和法律,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分别选择了金融知识、公共关系、工商管理、财务、修理技术以及烹调,十分之一多的人选择了国际贸易、歌舞乐器、广告设计、文秘、武术和服装设计;调查显示,新的、能代表当前社会发展潮流的技能逐渐为青年所接受,成为青年们学习的新热点。“电脑”、“驾驶”、“外语”,作为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基本技能,首先成了当代青年人竟相学习的热点。
可以预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不断充电”对于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大趋势。社会大环境和学校,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的学生做现代人的意识将会逐步树立和增强。
(3)课程内容对培养现代化的人具有决定意义
在课程内容上要正确定向,摆脱“应试教育”的运作模式,课堂教学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改革,使课堂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程内容的深度上要准确定位,做到先进性和基础性相统一。课程内容必须坚持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先进性。在课程内容的深难度要求,不能定位于培养和筛选精英上,而是定位于面向全体受教育者,有利于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充分的发展;在课程内容的育人目标上,要明确定格,着眼于培养现代化的人。
今年年初,国家教委举办的全国省级教研室主任研修班“情况通报”指出,新课程改革的依据之一,是“任何学科都不能成为课程的中心,儿童的发展才是课程的中心”。把儿童少年培养成为现代化的人,决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使他们变成“知识的容器”,而是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必须取得现代的意识,学会现代的技巧,感受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必须参加到现代生活中去,与时代促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
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嘱,及时筹划我国教育事业大计,迎接21世纪的挑战”。《纲要》对现代教育的论述十分明确:教育必须“高瞻远瞩”。只有“高瞻远瞩”才能坚定信心,努力奋斗。要更好地“高瞻远瞩,必须正确地认识当前现实”。
我们生存环境的现实是当前很重要的现实。如果说,树立做现代人的社会意识是一种时代意识,那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则是一种“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是高瞻远瞩的意识。因为马克思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地理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以不同的方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施加影响。
人类正是通过劳动和创造,与环境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而逐渐发展起来,并创造富有特色的文明。但是,如果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没有环保意识或环保意识淡薄,肆意掠夺,破坏环境,造成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自然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人类也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去年洪灾给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所受的严重损害值得引起我们深思。青少年是我国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今天环保意识的树立,学校应自觉肩负教育与引导的责任来。
(1)利用教材,发挥学科特长
学校和教师要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环保的长远意义,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地理科教学在环保教育方面有优势。教师应有意识,采用比较法启发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如:把世界各国的森林覆盖面积与中国比;各国的自然保护区与中国比;世界著名城市的绿化、卫生等状况与中国比;也要拿中国其他各省市的环保问题与本地区比。通过一系列比较,学生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就会在潜意识中开始形成。
(2)实地察看学习,形成意识
学校和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地看看周围生活的,学习的环境,自己所在区的环境状况,有的学科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的调查,在教师的指导下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也可举办环保夏令营、冬令营等。学习环保知识,开展环保活动,促进学生意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意识到环保问题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生存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绿色,热爱地球,热爱生命。同时,也可以各种形式让学生学习环保工作做得好的典型。
(3)参与实践,牢固环保意识
学校应主动配合政府部门,组织学生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提高绿化意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如办环保报刊,编唱环保歌曲,环保征文竞赛,搞环保文艺表演等,使学习环保,宣传环保,参与环保活动深入人心,学生从实践中增强环保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牢固环保意识。
(4)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
学生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也有利于自身以健康成长,体现在行动上,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如在学校、家庭、社会、自觉地爱护花草树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同时对危害、损害自然环境的行为和习惯大胆批评、斗争。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是息息相关的,要引导青少年学生从小爱科学,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环境保护事业做更大贡献。
列宁说过,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未来社会是不能想象的。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学校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社会意识不仅仅是做现代人意识和环保意识,还应该培养学生树立社会公德等意识,特别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显得极其重要。但是,无论哪一种社会意识的树立,目的都是朝着造就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