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当前,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不论是时代发展、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还是德育工作的需要,都要求必须加强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应鼓励教师学习相关知识、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开展科学研究、丰富教育内容、发动社会各方力量以全面推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
时代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尤其是在上个世纪9O年代以来,我们的社会迎来了“三高”浪潮: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高科技要求人们有较高的智力发展水平,重视身心潜能的开发;高效率要求人们学习、办事有高速度和快节奏,也就是要求人们树立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尽量防止身心的疲劳倦怠和注意力的涣散;高科技与高效率必然带来高竞争,高竞争则要求人们具有耐挫力,也就是要有正常的心态,能正确面对竞争中的挫折与失败,防止消沉、颓废、沮丧、偏激的心态出现。
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重要的组成成分,而且对其他的素质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有测验表明:一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低是由于心理素质造成的。此外,大学生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由此可见,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
人才培养的要求
21世纪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仅限于“知识”的多寡。敢于冒险、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而这些品质无一不是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因此,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不仅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还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
德育工作的补充
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德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中“树人”的重要手段,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心理教育长期以来却一直被忽视。事实上,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因为通过心理素质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可针对其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从而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心理品质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