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家名师论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名家的教育智慧(2)

荀淑拜少年为师

荀况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发展了儒家学说,使儒家学说开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他十分强调后天的教育,认为只要刻苦用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后来者可以居上。他把老师和天、地、君、亲并列。并进一步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荀况这种思想,不仅对后世影响很大,对其家庭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他的孙子荀淑,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非常爱读书,也很有才华。曾做过郎中大夫,还当过当涂的县令。后来他辞官归故里教书。学识渊博,品行端正。他的学生不计其数,还有从很远地方来拜他为师的,连当时知名的学者李固、李膺都是他的学生。

有一次,荀淑来到慎阳县,在旅店遇到一个14岁的少年,粗布短衫,但气度不凡,两目炯炯有神。一见面,荀淑就非常喜欢这个少年。两人攀谈起来,很是投机。这个少年谈起学问来,滔滔不绝,很有见地,就是当地一流学者,也望尘莫及。两个人足足谈了一整夜也没谈完。荀淑把多年积存在心里的疑难问题,向少年请教。少年有问必答,讲得头头是道,使荀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佩服得五体投地。

荀淑请教少年尊姓大名。少年从容作答:姓黄,名宪,字叔度。于是荀淑站起来,恭恭敬敬地给黄宪施礼。并说道:“黄先生在上,受我一拜。”黄宪道:“老人家,何必客气,学问就要互相切磋,才能提高啊。我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字辈。老人家出身名门,已名扬千里,就免礼吧。”荀淑道:“尊师重教是先祖的教诲,能者为师,不拘年龄大小,常言道:英雄出少年。你是我40多年来遇到的一位最好的老师,解决了我多年的疑虑,理应受拜。”说着上前施了大礼。可见,荀况的尊师重教的遗风在荀淑身上进一步得到了发扬。

秦始皇敬重恩师

秦始皇,名嬴政,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公元前221年,他打败了称雄的其余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公元前215年的一个秋天,秦始皇乘着车,在文武百官的护卫下,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进发,这是他实现统一大业后的第四次出巡。

随着细碎的马蹄声,秦始皇沉浸在思索中。他想起了自己的幼年的老师,令人难忘。那位严厉的老人,第一次讲课讲的就是舜赐给嬴家的姓。老师先讲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字,这便是“嬴”字。第二天就要学生背,要写下来。

“老师,太难了。”他随口说出。

“什么?一个嬴字就太难了?将来秦国要靠你去治理,能见难而不进吗?”老师举起荆条棍。后来,这位可敬的严师去世了。……

突然,车马停下了。前卫官来到秦始皇车前奏道:“仙岛不远了,请万岁乘马前行。”

于是,秦始皇又改乘有金佩饰的白马,行不多时便来到岛上。他环视渤海,豪情满怀。他低头看着马前,忽然下了马,撩衣跪拜。

随行文武百官不知是怎么回事,也只好跟着参拜。

等秦始皇起来,李斯才问为何参拜?

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爱卿,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见了这荆条,如见恩师,焉能不拜?”

众人无不赞佩。后人把这个岛改称为秦皇岛。

张良虔诚拜师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人。韩被秦灭亡时,他虽然年轻,却胸怀大志,到处求师访贤,要为韩国雪耻。他曾用全部家财收买刺客刺杀秦始皇,事情未成而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有一次,张良在下邳地方的一座桥上散步,有一位身穿粗布衣服,满头白发的老人,走到他跟前时,故意将一只鞋子脱掉,扔下桥去。对他说:“小孩子,快到桥下把我的鞋子取回来!”张良觉得很奇怪,一个毫不相识的老头,竟故意难为我,如此不客气地下命令,一时火气上来,不想去拾。但又一想:他是一位老人,可以谅解,对老人应该尊重。于是,便压住火气,跑到桥下把鞋子拾来递给老人。谁知老人并不用手接,竟把脚伸过来,命令道:“快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取了鞋子,好事做到底,就给他穿上吧!”就跪下去给老人穿好鞋子。然而,老人只是对他笑了一笑,就走了。

张良心想:“这个奇怪的老人,可能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于是,便紧紧地跟随着老人向前走去。

走了一段路,老人忽然转过身来,对张良说:“我看你这个小孩子将来能有出息,我很乐意教教你。五天后一早,在这儿会面。”张良恭恭敬敬地连声说:“是!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赶到桥上,老人早已在桥上等他,见张良迟到,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呢?再过五天后一早来见面吧!”

到了第四天的后半夜,鸡刚叫头一遍,张良就到了,谁知老人又比他早到,生气地说:“为什么又来迟了?”说完,转身就走,边走边吩咐道:“五天后再来,早一点。”

又到了第四天晚上,张良这次干脆不睡了。前半夜就赶到那里。等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笑眯眯地说:“这还差不多!”说着就从怀里取出一本书,递给张良:“给你,读熟了就能辅佐兴国立业的人……”

天亮以后,张良翻开一看,原来他得到的是一本《太公兵法》。他非常高兴,经常捧着学习,从中学到了好多用兵打仗的知识。后来,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出谋献策,就是他深刻地理解了《太公兵法》的结果。

刘邦建立了汉朝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礼震才请求替师受刑

欧阳歙是西汉初年著名的学者。其先祖为欧阳生。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为了箝制人们的思想,曾焚书坑儒。博士伏生冒杀头之祸,把《尚书》保存下来,并把《尚书》又传给了欧阳生。

欧阳生把《尚书》传给他的子孙。传到第8代是欧阳歙,并形成了欧阳“尚书派”。由于这一派是得到伏生的真传,在社会上很有地位,拜欧阳歙为师的有千人之多。

欧阳歙学识渊博,为人忠诚老实。对学生呕心沥血,循循善诱,非常受学生的爱戴。但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儿,欧阳歙获罪下了监狱。他的学生听说了,纷纷到洛阳皇宫门前请愿。有时多到千人。可是朝廷却不闻、不问、不放。

平原郡有个青年叫礼震才,听说老师被判处了死刑,非常难过。连夜赴京师。走到半途,他让人用绳子把自己捆起来,托人把他送到洛阳监狱,坚决要求自己替老师受刑。监狱看守说:“古今中外还没见过这种事,我们不敢作主。”这样他就给皇帝上书,要求替师受刑。他的奏稿这样写道:“我的老师欧阳歙是学界宗师,世传八代博士。他的儿子年纪尚小,尚不能继承欧阳博士的学业。博士死后,《欧阳尚书》将失传。如果这样,陛下岂不是背上了杀戮贤臣的罪名,而学界从此也将失去最好的导师。这将是学臣无法弥补的损失。我恳请陛下能允许我顶替欧阳老师的死罪……”

可惜表章呈上后,待批期间,欧阳歙就病死在狱中了。礼震才坚决要求替师受刑,却传为千古佳话。

汉明帝登门拜师求教

东汉的汉明帝刘胜,十分尊敬老师。

刘胜为太子时,光武帝为他选定一位叫桓荣的老师,为刘胜讲解经义,封他为太子少傅。当时贵为太子的刘胜十分讲究礼义,恭恭敬敬地听从老师的教诲,虚心学习,刻苦攻读,几年之后成为当时出色的经学家,并早成大器,当上了皇帝。

刘胜并没有因为当了皇帝,成为一国之尊而骄横。相反,对老师更是必恭必敬。因老师桓荣年迈,便免去他上朝奏事的礼节,让桓荣在家休养。并经常带着大臣们去桓荣家听课。在繁华的洛阳城内,常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宽敞的街道上,行人和车辆纷纷闪出一条路,然后有一辆高大、宽敞、华丽的彩色马车从中直驱而过,车后又跟着一支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向桓荣家驶去,老百姓们对圣驾都投以尊敬、钦佩的目光,并纷纷赞叹:自古以来,哪里有这样的皇帝,亲自驱车到老师家求学的?为了不惊动桓荣,每当马车临近桓荣家的时候,明帝便下令停车,步行进入老师家的小巷。桓荣得知皇帝驾到,便赶紧整理好衣帽,到门外恭候,以行君臣之大礼,但汉明帝每次都是连连摆手说:“岂敢,岂敢,请老师免礼。”然后亲自搀扶老师进入府中,让老师上座,并叫大臣们在桓荣面前摆设案几,让文武百官站在桓荣面前,已表对老师的尊敬与关心,然后自己则像小学生一样捧着经书,全神贯注地听桓荣老师传授知识。休息时,刘胜亲自捧着在皇宫特为老师做的点心,恭敬地送到老师面前,请桓荣食用。讲课结束后,刘胜便带着文武百官向老师行礼告辞。除此外,刘胜皇帝经常为桓荣解决各种生活困难,为他提供一切方便。

永和五年,桓荣老师身患重病,刘胜多次去老师家看望,每次来都是小步跑到老师的病床前,怀着沉痛的心情,诚恳地耐心地安慰老师,祝愿老师早日康泰,并叮嘱有关大臣经常到老师家帮助老师料理家事。事过不久,刘胜皇帝得知桓荣病故的噩耗,悲痛万分,不顾圣驾的尊严,不顾大臣的劝阻,脱下龙袍,穿上丧服,亲自到桓荣老师家为之吊孝送葬。同时把周朝高士伯夷叔齐墓葬首阳山的一块要地,赏给桓荣作墓地。并赞扬其老师说:桓荣老师的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可以和古代贤人相媲美。

郭太敬业育人

郭太是东汉时期著名学者,是山西太原人。家境清贫,幼年丧父,是母亲含辛茹苦将其抚养成人。

为养家汙口,母亲托人给他在县衙找个差使。他非常不高兴,对妈妈说:“我不能低三下四地去侍奉那些官老爷。我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于是,他不顾母亲的劝阻,自己背着行李到成皋求学去了。他先是拜屈伯彦为师,三年后离开成皋到洛阳游学,又拜河南太守李固为师。李固很器重他,与他结成忘年交。他的名声也随之在洛阳传开了。许多学者,主动与他交往。但他还是想回到家乡去,造福于乡里。他临启程时,洛阳的学者不约而同地前来送行。光车子就上千辆。黄河大堤站满了人。

回到家乡后,郭太以教书为业。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教学有方,对学生全面负责,敬业精神极强。天资好的他给增加教学内容,让他们精益求精。对于不用心学的,他循循善诱,对症下药。有一个叫左原的学生,淘气出了名,触及到法律,学校将其除名。

左原从此名声很臭,自己也是灰溜溜的。一天,郭太在街上遇见了他,见他要往胡同里钻,连忙大声喊住了他。并说:“走啊!陪老师喝两蛊去。”左原很羞愧,不愿去。可是架不住郭太的劝,三拉两扯把他拉到了酒馆。可左原闷闷不乐地坐在那里,低着头,一声不吭。

郭太说:“又想过去的事儿啦!一个人难能可贵的是能认真地改正错误。战国时期,有个叫颜涿聚的人,原来是梁甫地方的强盗。后来做了齐国的将军。再看看段干木年轻时品德也不好,可后来却做了魏国有才干的官员。就连孔夫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也有过错,何况咱们普通人呢!有了过错,不要怨天尤人,要深刻反省自己,痛改前非,争取做一个百姓爱戴的人,这才是努力的方向啊!”一席话,说得左原心里热乎乎的。自从被学校除名以后,他遭到的都是冷遇,人们的白眼他已看够了。从来没有人跟他这样交谈过。左原鼻子一酸,眼泪就流出来了。他站起来深深地给郭太鞠了一躬,说:“郭先生,今后我一定按您的话去做,绝不辜负先生的一番苦心。”

还有一个叫贾淑的青年,经常鱼肉乡里,打骂成性。谁也不敢惹他、称他为“小霸王”。可这个“小霸王”却非常敬重郭太,当郭太母亲去世的时候,他也来郭家吊丧。当时巨鹿地方学者孙威直来吊丧,看到贾淑在场,很不高兴,没等进门,转身就走了。郭太赶忙追上前去赔礼说:“先生休怪,不是我有意接近名声不好的人,他主动来吊丧,靠近我,说明他有意改过,因此我接待了他,先生你看我这样做是否合适?”孙威直不说什么了。

以后,这些话传到了贾淑的耳朵里了。他非常感动,于是立志改过,终于成了受乡里欢迎的人。

郭太由于敬业精神强,所以他做的好事很多,很多,为乡亲造福,为后代传诵。

魏照学师

东汉末年,有一位著名文人叫郭泰。他不仅博通古籍,学问精深,治学严谨,而且为人忠厚、正直、谦和。一时间,名震京师。许多读书的人,都求拜他做老师。

慕名而来的一般学生,平时只是来听听老师读经、讲经而已。有个叫魏照的少年,却把行李搬来,整天和郭泰老师吃住在一起。他不但用心听老师讲经书,还时时、处处注意学习老师的言谈举止和为人治学的品质。每天清晨,魏照早早起来,洒扫庭院,清理房舍,点火做饭,热心地为老师端水送餐,细心地照料老师的衣、食、住、行。老师对这个学生的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问他:“魏照啊,别人认我为老师,不过是让我为他们讲讲经书,学学知识,我一讲完课,他们就四散而去,各自回家了。只有你和他们不一样,每天还早早晚晚陪伴着我,这是为什么呢?”魏照非常诚恳地回答道:“当今,专门找一位传授知识的老师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要找一位能教育自己怎样立志做人的老师却是很难的。我所以天天和你在一起,是要处处观察和效仿你的言谈举止,学习你待人接物所体现的品格。这就像一束洁白的蚕丝,挨着鲜红的染料,就会被渐渐染红一样。”一席话,使老师很受感动。

郭泰通过观察了解,觉得魏照确实是一位最有希望、最虚心好学的学生。平时,他便耐心地言传身教,把自己全部知识和立志做人的信条,毫不保留地教给他。由于魏照本人的刻苦、勤奋、好学、上进,很快使他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有骨气、有志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