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读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
高尔基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沙俄时期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
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炼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1892年,以马克西姆·高尔基,即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叙述了他从童年、少年和青年的成长过程,并借此深刻地揭露了沙俄时代,统治阶级的残暴、严酷、压榨和剥削,而同时又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勤劳和祖父母的慈爱,从而令主人公产生对现实不公正的反抗和对压迫者的憎恨。
内容提要
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至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去卖,以此糊口。还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
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而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
小说中描绘了俄国社会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本书用细致的语言刻画了下层社会人们的悲惨生活,描绘了一个孤儿怎样奋斗,艰苦生存,并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经历。
写作背景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寓做客时,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列宁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
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
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
不久,高尔基实现了这个诺言。
思想内涵
本书是作者童年时代的自传,它不仅是一个少年的生活史,而且也是一个时代的艺术性史册。
本书反映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成长引起的小资产阶级手工业的瓦解过程。“我”的外祖父一家的破产,就是俄国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真实写照。
表现了这个时期普通俄国人的困苦生活和他们日常的苦闷,显示出这个少年对这种生活的反抗情绪越来越强烈了,从而创造出一个能干、求知欲很强的少年的活生生的形象。
书中真实地描写了下层人民严峻的、阴暗的生活,也描述这个来自下层社会的少年,如何建立了自己初步的世界观。
阅读要点
1.人物形象的塑造
高尔基从作品中人物的生活习惯、思想道德、精神世界等方面,塑造了劳动人民的光辉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描写了他们的悲惨的生活,从而给读者一个直观的感受,让人物更加真实。
2.主观情感的融合
高尔基善于把主观情感巧妙地融入描写对象中,使描写对象“活”了起来。高尔基往往经由景色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某种思想情感,并借以唤起读者的某种情思。
3.议论在作品中的体现
高尔基的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而且本身就是精美的辞章。高尔基议论的闪光思想在抒情笔触中显露,他的议论也同艺术描写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是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物介绍
阿廖沙
文中的“我”——阿廖沙,是一个正直勇敢,并且是刻苦好学的孩子。虽然生活环境困苦,但是一直很坚强,没有随波逐流,并且坚定自己的信念,保持着对善良和正义的向往。
外祖母
外祖母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非常慷慨的老人家,她对“我”非常关爱,对身边的每一个人也非常友善。她经常把赚来的钱分给周围的邻居,即使她自己也不富裕。
外祖父
他是一个吝啬又刻薄的老头,他很小气,又有些可笑,他对外祖母和周围的人都不好。他曾经有着一大笔财产,但是到了晚年,由于社会环境等原因,他变成了一个穷人。
斯穆雷
他是船上的厨师,说话断断续续,对别人的态度很差,但是对“我”却非常温和,很关心我。他总是让“我”读书,并且告诉“我”书里有人们需要的一切知识,让“我”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