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有几首
六朝的乐府民歌也盛行一时,同汉魏乐府相比,毫不逊色。
最为人熟知的北朝乐府诗,无过于那首《木兰诗》,载于《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诗中讲述一个勇敢的女孩子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
诗在一派叹息声中开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户:指门。杼(zhù):织布机上使用的梭子。]——木兰为什么要叹气?原来,爹爹的名字上了征兵的花名册。为了让爹爹免受军旅之苦,木兰情愿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接下来是应征前的准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木兰披挂整齐,于是跨黄河、越黑山,奔赴战场。
《木兰诗》
十年的战争生活,诗中只是一笔带过。木兰再次出现,是在报捷的朝堂上。不过她不愿受封赏,唯愿解甲还乡——直到此时,同伴还不知道这位勇敢的战友是位“娇娇女”呢。而诗的最后一段,写木兰回家的景象,洋溢着喜剧气氛: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爷娘:爹娘。郭:城郭。扶将:扶持。◎霍霍:急速貌。◎著(zhuó):同“着”,穿。◎云鬓:如云的鬓发。花黄:古代妇女的面饰。◎火伴:同“伙伴”。
诗中把家人的欢欣与木兰的喜悦,烘染得十分热烈。伙伴们重见木兰时的那声惊呼,又在喜庆中增添了活泼的情调,木兰的形象也因此更加丰满。——有人拿这首北魏民歌跟东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并举,称它们是乐府叙事诗的“双璧”。
其实收在《乐府诗集》中的《木兰诗》“古辞”有两首,另一首开篇为“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语言疏简,叙事枯燥,大概经过文人的整理润色,反而失去了活泼的民歌特色。
北朝乐府也有情歌——情歌中的女性形象,自有北方女孩儿的特点。例如这一首《地驱歌乐辞》(四选一):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踏地唤天!
◎见《乐府诗集》“横吹曲辞”。
民歌中的女孩子一点也不羞羞答答,她对爱情的要求直截了当,带着几分强悍!
北地的男子汉则个个剽悍勇武。有一组《琅玡王歌辞》,内有咏刀诗一首: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
◎见《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剧:这里有超越之意。十五女:十五岁的花季少女。
健儿新买宝刀,悬在梁上,每日摩挲不已,爱兵器赛过爱姑娘!这比喻出人意表,只能出现在民歌里。另有一首《企喻歌》(文摘四),把男子比作鹞鹰,写出健儿的剽悍。
有一首《敕(chì)勒歌》,是鲜卑族民歌,《乐府诗集》记录时,翻译成汉文。虽只有短短十几个字,却唱出游牧民族对家乡深沉的爱,有着感染人的力量: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种族名,北朝时居住于今山西北部。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穹庐:毡帐。◎见(xiàn):现出,露出。
南朝的民歌,又按地域可分为两类:“吴歌”流传于长江下游,今天的南京一带;“西曲”呢,则产生在长江中游汉水两岸。《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下,就包含“吴声歌”和“西曲歌”。
“吴声歌”中的《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十分有名,相传是女子“子夜”所作。两组歌共一百多首,都是东晋及南朝宋齐的“古辞”。看看《子夜四时歌》中的两首: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别在三阳初,望还九秋暮。恶见东流水,终年不西顾。
◎见《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罗裳:轻罗缝制的裙裳。◎三阳:这里指春天,即三月阳春。九秋:秋天,即九月深秋。◎恶(wù):厌恶。顾:回。
前一首是春之歌,诗中包蕴的青春热情看似含蓄,实则大胆而热烈!后一首是秋之歌,心上人在春天辞别而去,姑娘盼着他秋天早早回来。因为思念,她讨厌门前的江水:你何曾见过水向西流?我的心上人可别跟它一样!
“西曲”民歌保存下来的较少,跟吴歌相类,也是以爱情题材居多。读读这首《攀杨枝》:
自从别君来,不复著绫罗。画眉不注口,施朱当奈何?
◎见《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西曲歌”。◎不注口:别(把画眉的黛色)抹在嘴唇上。不,别。注,涂抹。施朱:这里指涂唇膏。
这个姑娘自情郎远离,情绪低落,绸衫也懒得穿。化妆时魂不守舍,险些把画眉的黛色涂在嘴唇上,那又让红唇膏涂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