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内在的小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虎妈”手下多“羊崽”

按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不叫自私,要求别人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才叫自私。

——鲁斯·伦德尔

2011年,美国华裔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讲述她教育两个混血女儿的经验。在书中,母亲给女儿规定了严格的戒律:每科成绩必须拿A,每天都要练琴,不准看电视,不准参加聚会,她采用咒骂、不许吃饭等方式迫使两个孩子执行。

蔡美儿生于1962年,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的虎年,所以她自称“虎妈”。而她强势的教育风格,又容易让人联想到百兽之王老虎,于是,人们就把这种强力的、高压的、多惩戒的教育方式称为“虎妈”式教育。现在,“虎妈”已成为一个符号,人们一谈到“虎妈”,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一个清晰的形象——能干、强势的母亲,对孩子要求高、管教严,是家里最有权力的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虎妈”教育出来的孩子,却不一定有更强的竞争力。在“虎妈”的作用下,“虎妈羊崽”的现象普遍存在。妈妈风风火火,孩子唯唯诺诺;妈妈风生水起,孩子萎靡不振;妈妈家里家外一把抓,孩子家里家外隐形人。

文瀚今年14岁,是一名初二学生。他天真可爱,很懂得关心人。每次见到我,他都是抢着给我倒杯水。看得出来他不是被强制要求这样,而是出于开心。但是他的学习却一塌糊涂,各科成绩排名多是倒数,对学习既没有兴趣,也没有好的习惯,基本上处于被迫的状态。母子俩的争吵总是围绕着文瀚的学习与生活琐事,妈妈批评儿子不独立,没有责任心,却总是忍不住插手管他的事情,经常一边抱怨,一边查看他的书包。而文瀚则一边捍卫自己的书包,一边反驳母亲的唠叨。

文瀚的妈妈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女性,说话语速很快,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提起“不争气的儿子”和“放任自流的老公”,她是一肚子的苦水:“我等于一个人带了两个孩子,哪个都不让我省心。每天下班回家,我忙完了大的忙小的,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

当文瀚妈妈和我谈话时,文瀚就会若无其事地玩起来,他的书包和文具盒里,装着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小玩具。

为了让文瀚懂事起来,妈妈立了很多严格的规矩,也动用过惩戒的手段。比如说,写不完作业不准玩游戏,或者不准吃饭、看电视。可以说,凡是蔡美儿行之有效的那些惩戒手段,文瀚妈妈基本都用过,但是都遭到文瀚的消极抵抗。文瀚抵抗的方式就是故意拖拉,因为他知道到时间完成不了既定的任务,妈妈就会帮助他完成。

当然,这种“帮助”并不是代替他完成,而是吼着他、逼迫着他,替他各处求援。总之,千方百计地保证他在最后一刻完成。这样,即使在妈妈这里遭到很多苦楚,至少在学校老师那里,他是可以过关的。所以,尽管这个过程很痛苦,他还是产生了某种依赖。

文瀚对“学习是我自己的事”并没有概念,妈妈强势的关注和约束,让他潜意识里觉得“学习是妈妈的势力范围,不需要我操心”。

文瀚妈妈这一类型的“虎妈”,在家里总是不自觉地把丈夫和孩子的责任扛到自己身上。看起来她们控制了一切,其实她们只是急脾气的“劳模”而已。越俎代庖的结果,就是孩子丧失了成长的动力。文瀚都14岁了,还没有表现出对独立的需求,他的烦恼主要体现为“父母总是让我好好学习”“父母总是催我快一点”,而不是“父母总是侵犯我的独立空间”“我喜欢的活动总是被他们禁止”。母亲的强势,不仅养成他依赖的习惯,还让他的心理停留在儿童时代的晚期。在文瀚心中,他甚至都不需要独立的空间,更别提主导自己的生活了。

梓晨妈妈在世界五百强公司担任高管,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对梓晨期待很高。她希望孩子先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毕业再申请美国常青藤名校。

但是梓晨的成绩却并不理想。梓晨的父母都是从外地考进北京名校,然后留京工作,一路打拼过来的。梓晨的表现,让她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给梓晨制订了精细的学习计划,每天什么时候做什么,都有明确的要求。梓晨努力执行母亲的计划,希望能令母亲满意,对自己表现不佳的地方深感惶愧。

我注意到,梓晨的身体姿态显得很紧张,经常走着走着忽然大幅度躲开一个拐角,或者跳过一个障碍。他的动作很不协调,好像有人用绳子猛地拉扯他的四肢。也许,他身体里有别人听不见的声音在命令他:躲远点,不要摔倒。

我说话的时候,他听得非常认真,点头说是的频率高得简直没有必要。人们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个在严格家教下长大的孩子,他姿态端正,腰板笔直,说话简洁而有礼貌。从梓晨妈妈说话的姿态来看,她是家里的绝对权威。有一次我不小心碰翻了水杯,他连忙站起来帮我擦拭、整理,还下意识地说了一句“对不起”,而这明明不是他的错误。

一个要求很高,自身也很优秀的“虎妈”,很容易让孩子感到自卑。

梓晨在学业表现上的“不尽如人意”——准确地说应该是“不尽如母意”,很大一部分来自他内心的紧张、焦虑。然而越紧张,表现越失常;表现越失常,母亲反应越强烈。这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梓晨的内心,还没有意识到严格的母爱对他造成的影响,他只是觉得,自己可能真的不够努力,不够优秀。

“虎妈”手下出“羊崽”的真正原因有以下两点:

1.惩戒徒有其表,控制掺杂溺爱

过分操劳的“虎妈”只是学到了惩戒的形式,却没有理解惩戒的意义——明确责任,启发自知与自律。控制与溺爱,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融合。这种情况下的惩戒,倒更像绝望的妈妈在发泄,完全是非理性的。你觉得你是在控制孩子,往你认为对的方向走,实际上你还是在溺爱。你作为母亲的功能是不足的。你对孩子的自主成长没有信心,也没有耐心,你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

2.标准高,鼓励少,打击孩子自信

严厉型“虎妈”本身是竞争的胜利者,希望孩子复制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却不能接受孩子犯错。她们有一个很不好的沟通习惯,就是讲话喜欢用否定句开头。比如,孩子没考好,心里已经难受,希望得到父母的接纳和鼓励。但是妈妈劈头第一句话就是“这次怎么又错了”,然后才意识到应该给孩子鼓励,再往回找补——“考不好没关系,下次注意就可以,我相信你会尽最大努力”。但是晚了,鼓励的话就是说上一火车,也弥补不了之前的否定。先挑毛病再给鼓励,等于将孩子置于“戴罪立功”的状态,严重打击孩子自信心。

这个语言习惯的形成,反映出“虎妈”根深蒂固的潜意识——不接受孩子犯错。谁都免不了犯错,包括“虎妈”本人。错误,或者准确地说生活中的意外、插曲,本来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强势的“虎妈”并不接受孩子的生活有意外,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孩子的自主性——你只能做符合她愿望的人,不能做你自己。

疗愈之道:妈妈放手容错,孩子主动成长

妈妈太能干,孩子没空间。想要孩子真正强大起来,妈妈就要懂得及时示弱,把成长的空间留给孩子。妈妈必须放弃掌控一切的欲望,和对家人过高的要求。你要容许孩子和丈夫不能令你悉数满意,而不是强令他们事事跟上你的节奏,达到你的标准。他们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他们理应在自己家里感到自由、放松、快乐,而不是战战兢兢。如果这个家庭里只允许做正确的事、漂亮的事,就必然要限制个人的行为。久而久之,他们对家庭的归属感、责任心都要大打折扣,变得懒散、应付,与“虎妈”的初衷也会适得其反。

真正的成长是自发的。若受教育者没有主动成长,再优秀的教育理念,再有力的教育手段,都不会有好结果。没有一种成功是在被人控制的条件下实现的。要想在严厉、高压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人必须有强大的内心世界,把环境中的负面信息重新整合,建立起清晰的自我目标和自我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化解“虎妈”的戾气,让那些有利于成长的因素,例如勤奋自律、坚韧不拔等,成为你性格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