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莲花戒
当商羯罗在印度开疆辟土的时候,被赶跑的佛教也早就留了后路,它传播到其他地域的种子,渐渐都开花结果。其中翻山越岭到吐蕃的藏传佛教,此时已成功战胜当地本土宗教,并分化成了格鲁、宁玛、噶举、萨迦等宗派。然而,它很快面临一场新的挑战:与汉传佛教争夺藏地传教的资格。公元792年,双方在吐蕃举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赛,历时大约两年。所有的问答都是以文字形式写就,最终,其中一方败下阵来,被勒令离开吐蕃,再也不能回吐蕃传教。
这失败的一方,就是汉僧摩诃衍。胜利的一方,则是来自印度的婆罗门僧侣莲花戒。
这是一次不公平的较量。摩诃衍这边只有三人,莲花戒那边却有三十来个;摩诃衍年事已高,莲花戒正年富力强,而时局背景也对摩诃衍团队极度不利:当时唐朝和吐蕃的关系非常紧张,藏王赤松德赞早就想找个机会,把汉地佛教势力赶出吐蕃。总之,这是一场必输的辩论,表面上,禅宗讲究顿悟的摩诃衍,与瑜伽行派讲究渐悟的莲花戒,只是在互相切磋专业能力,看谁最后能赢得藏王欢心,实际上,摩诃衍就是个陪标。
即便如此,看一下第三方记录下来的辩论内容,我们仍旧可以发现,摩诃衍虽然在论辩气势上不及对方,但绝非毫无还手之力;相反,他以守为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让看起来似乎不善于逞口舌之能的禅宗教派,大放了一把光彩。
莲花戒一开始就咄咄逼人,开问摩诃衍:“内观自己的心,从而除去被熏染的习气,这是出自哪里的经文?”佛经浩如烟海,当时又没有谷歌(Google)、必应(Bing),身边也不能带个图书馆,冷不丁抽一句来问,对方如果不是博闻强记,绝对上来就要被问倒了。还好,摩诃衍就是一台离线的佛经数据库,他的脑袋就是一座藏经阁,他立即引用《首楞严经》的原话,不慌不忙回答道:“这个吧,取自这样一首偈语:一根既反源,六根得解脱。”
这个偈语不仅回答了莲花戒的提问,也表明了汉地禅宗顿悟的理论基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之中,只要有一根,譬如听闻习诵佛经产生的印象,首先在内观中被还原到真如境界,那么其余五根也就能很快依次得到解脱,就好比佛陀将一块手帕打了六个结,想要回到原来不打结的状态,你当然得一个又一个依次解开,但首先你得想办法打开第一个结。
接着莲花戒又问了很多个问题,分别从妄想、无想定(让所有知觉系统停止工作,进入无想境界)、声闻授记(许诺听佛陀讲经的人将来成佛)等各方面入手,竭力论证摩诃衍他们靠寂静不想,是没法成佛的。但摩诃衍将这些提问都一一化解了。摩诃衍是个老实和尚,在回答中,他还诚实地表示,我们那边绝大部分禅宗文献,喋喋不休吹嘘着那些不可说的公案,其实都是做给愚痴看的,没什么价值。这是辩论的大忌,可以说摩诃衍缺乏辩论技巧,但他表现得更像是一位追求智慧的哲学家,而不是为了求胜可以罔顾一切。
在激烈的辩论攻防转换之间,莲花戒也并非永不犯错。在他提第11个问题时,他质疑道,禅宗把自己等同于般若波罗蜜(般若: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到达彼岸。),但是佛陀当年可是有六种波罗蜜呢,您把它们割裂开来,单单修其中般若一种,不觉得是有问题的吗?莲花戒这样提问,是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因为在佛学里,般若波罗蜜是统领其余五个的,如果把般若学成了,其余五个修习不修习,是无所谓的。而般若波罗蜜是一种超验的解脱之道,想要修习它,恰恰是顿悟派的长项。如果莲花戒的提问成立,那另外五种波罗蜜一旦向般若波罗蜜靠齐,势必全部要从渐悟改成顿悟,那莲花戒就输得连裤子都没了。作为写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的大师,还犯这种低级错误,真是太不应该。但是,他的对手摩诃衍真的是老实,他没有抓住这一点绝地反击,而是平心静气地把正确知识说了一遍,上了一堂常识课,这错误就算翻篇了。太善良了!摩诃衍大和尚,这是在辩论,不是在讲经啊!
莲花戒事后也意识到这个低级错误,这个错误在学术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也够他狼狈的。为了给自己圆场,事后他在写下的《修行次第论》里,强调菩萨就该同时修另外五种低级的波罗蜜,因为菩萨要有慈悲心,要为凡夫俗子学它们,否则就是魔业。莲花戒最后这般威胁道。
没人知道当时吐蕃王判定摩诃衍输了的时候,内心是否闪过一丝内疚与羞愧。虽然禅宗有很多弱点,比如顿悟那一套,等于天然是给装神弄鬼者开了方便法门。但是,相形之下,不公平的比赛是令人更加鄙视的行为,它不仅输掉了气度,也输掉了品行,如果为了国家利益,这些气度和品行都是可以放弃的,那么,这样的国家利益,不过是一些见不得人的交易之后的冠冕堂皇。
一定有人觉得奇怪,既然我这么看得起摩诃衍,为什么章节名却是莲花戒的名字?因为15年前,我才疏学浅偏听偏信,只读了胳膊肘朝里拐的《布顿佛教史》,便以为这西藏喇嘛布顿写的一切就是全部。直到如今又读了法国学者戴密微的《吐蕃僧诤记》,才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了更客观的了解。所以,我要把莲花戒作为章节名,这样每次看到这令人羞愧的名字,都会时时提醒我,历史真相离我们有多远,取决于我们追寻历史真相的意志和决心。此外,莲花戒也并非庸碌之辈。他不仅壮大了藏传佛教,也创立了“无相唯识”学派,真要为他另外单独写一篇,也是够份量的了。
说完南亚和东亚,我们终于在这个时间点上,有机会来到西亚看一下那里的思想市场了。公元1000年左右,阿拉伯半岛学术繁荣,诞生了一位空前绝后的哲学家,他就是下面这位中东医圣阿维森纳。
推荐阅读:《吐蕃僧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