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更需要和世界的沟通
在不知不觉间,《译林》已经出版了一百期,这无疑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作为一个外国文学的忠实读者,我深知为了《译林》的正常出版和发行,它的编者们所奉献出的热情和精力都是巨大的。可以这样说,在很长一个阶段,《译林》与《世界文学》《外国文艺》《外国文学》等刊物一道,大力介绍和翻译20世纪世界各民族文学,其贡献和成绩都是有目共睹并被广大读者所公认的。特别是《译林》作为一本大型的翻译刊物,多年来它都能及时地把一些既有畅销书特点,又在艺术上具有某种创新和追求的长篇小说翻译过来,真正地填补了翻译界或者说创作界在这方面的一大空白。过去大家在这方面的认识是不足的,往往在阅读中看重这些翻译作品是否已经成为所谓的当代“经典”,衡量这些作品的标准常常也只有一种,那就是它在这个国家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其实这种地位常常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就我们创作界而言,我们要感谢《译林》,是因为它所提供的这些翻译作品,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特别是小说的看法。这些作品同过去具有欧洲古典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大师作品,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们的叙述方式、语言的现代感,乃至时间和空间在小说结构中的特殊作用,可以说都是全新的。《译林》翻译介绍的作品,大都有较为广泛的读者。或许说,这正是创作界和读者最看好它的一点。“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常常在很多时候,雅和俗是很难分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模糊的。其实《译林》已经证明了一个事实,而这个事实对于创作界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它证明了现实生活的加快,必然会带来欣赏习惯的变化,而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必须也只能适应这个变化,才能找到一个更为直接的通向读者的途径。在这里我所说的读者,是一个数字更为庞大的读者群,他们代表着的,是现实生活中公众与文学的真正关系。我们不会忘记《译林》给予我们的这些重要启示,是它让中国作家和中国读者,看到了文学在这个世界所发生的最新而最富有创造性的变化。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发展和变革中的古老国家,有什么比提供新的人文财富和思想资源还重要呢?《译林》是开放的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从创刊之日起,它就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和胸怀,去迎接那八面的来风。《译林》的定位是准确的,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一个开放并且有自信心的民族,应该在继承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大胆汲取优秀的外来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一切成果,从而使我们中华民族真正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里,我想借此机会谈一谈文学交流和文化保护的问题。文化保护和文化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文化界和不少国家的文化精英们经常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加之信息革命的全球化,已经让不少的人担心,不同民族不同特质的文化的差异性,将会变得越来越小,从而最终失去一个民族在其文化上的特性。我历来认为,文化的多样性是这个世界的客观存在,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也是因为有了这种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千百年来才这样生生不息,永不枯竭。应该说,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对这个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丰富和补充,每一个民族都对人类文明的进程做出过自己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一个民族,无论她的人数是多还是少,无论她生活在哪一个地域,我们对她们的敬意都是相同的。在中国加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文化保护和文化安全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们肩负的神圣职责,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格局中,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和重要作用。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竞争都日益激烈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处理好继承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处于兴盛和繁荣的时期,往往是和打破闭关自守、对外开放联系在一起的。我相信,面对今天的世界和这个世界上多元并存的各民族文学,《译林》将会继续找准自己的位置,通过更加艰苦并卓有成效的努力,把更多更好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祝愿《译林》在新的世纪,为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做出自己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