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山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西山经》中曰肥者有二:一是太华山的肥蛇,与旱灾有关;另一乃英山的肥鸟,是益鸟。记载为:

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食之已疠(音历),可以杀虫。

【译】

再往西七十里,为英山,山上盛产可以用来造车的木质坚硬的杻橿树,山的北面有很多铁矿,山的南面有很多铜矿……有一种鸟,形状像鹑鸟,黄身而红嘴,名字叫肥。吃了它的肉可以治愈恶疮、麻风,还可以杀死身体里的虫子。

关于太华山的肥蛇,有研究者认为,如果蛇身、六足、四翼,是肥的基本特征,这与通常见到的六足的蛇还是有所不同的。太华山高耸深广,鸟兽莫居,所以肥有可能既不是鸟也不是兽,而且这里既然没有什么肉食的来源,这种动物应该是食草性的。从它的名字看,“蜰(音肥)”是其本名,而“蜰”即臭虫,身体扁平,赤褐色,腹大,体内有臭腺,吸人畜的血液;而“”这个字就是专门指这种动物的。蜰很可能是一种类似臭虫的昆虫。研究者指出,民间传说“见则天下大旱”的肥,很可能指的是大型竹节虫。

竹节虫因身体修长而得名,有的有翅,有的无翅,体长,为大中型昆虫,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竹节虫一般体长在6厘米至24厘米,最大的达60多厘米。竹节虫生活在森林或竹林里,主要分布在湖北、云南、贵州等省,而上古时代,西北、华山的气候地貌与这些地区非常接近。所以,身体长大的竹节虫看起来真的可能像蛇!竹节虫是害虫,平时不易被发现,但是当气温升高,干旱少雨时就会爆发成灾。我国近代时有竹节虫灾害的记录。古时竹节虫灾害爆发时,大量啃食枝叶,导致树木植被被毁,必然进一步加剧干旱的程度,这也印证了古书中“见则天下大旱”的说法。对此,《再说〈山海经〉之怪“蛇”肥》一文的作者感叹:“太过遥远的年代隔阂和历代世人的增改神化硬是将《山海经》从一本写实的地理著作变成了志怪古籍。其实《山海经》里还是有很多有价值的谜团等待着人们来破解、探寻的。”

至于英山的肥鸟,有人认为,实与我们今天的黄鹂鸟相似。按照《山海经》之《西山经》的描述,可知这种鸟长的像鹌鹑,黄色的身子,红色的嘴。查看鹌鹑和黄鹂的图片,不难看出黄鹂长得也很像鹌鹑,而且是黄羽、红嘴。此外,还有人认为,在中国很多地方“H”和“F”两个字母的发音不分,这时候“黄鹂”和“肥”两个名字的发音就很相近了。

然而,黄鹂鸟并不具备治疗恶疮、麻风病和杀寄生虫的药用价值。可见,《山海经》还留下了很多待继续探索解开的谜团。

在本书中《北山经》部分里也记载着肥遗蛇,与此处《西山经》所记的肥外形不同,一个头却长着两副身体。如若有人看见它,则预示着将有大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