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GDP
近几年来,相信“GDP”这个词对于大家来说都并不陌生。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就是说在一定的时期内(一般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再通俗一点说就是经济的总量。
从这个“经济总量”延伸过来,有没有一个“心理总量”?答案是:有。一个国家有它的“人心”,心理的总量也就是国民“心力”加在一起组成的。比如说,中国每个人都有自信,文化自信也好,政治自信也好,又或者是心理自信等,这些自信就是力量,它们加在一起便形成了全中国人的自信心水平。
若国民的自信水平较高,则代表每个中国人普遍的自信心水平都较高,在外也给人留下了高自信的国民形象。这就意味着,国民表现得不自信的现象会不断减少,例如大声吆喝、炫富等。
实际上,当今社会存在着许多不良行为,从道德角度考虑,大家都知道不应该做,但是却又忍不住不做。因为人们心里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引发内心的自卑,无时无刻不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所以不自信。
自信(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坚韧等都是心理资本的概念。那么,某种程度上,每个人的心理资本加起来,就是集体心理资本。我们可以用“心理GDP”这个概念作为集体心理资本的象征。
假设一下,社会心理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就是旨在提升国民的心理素质。那么,提升国民的社会积极心态和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范畴,也是健康中国的范畴,还是平安中国的范畴。因此,我们应该站在提升全体中国人的集体心理资本的宏观角度,一起探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当形成这样一个宏观目标时,我们所把握的工作方向和意义价值不再是“局部手术”,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提升全体中国人集体心理资本。心理资本一旦提升上来,就增强了我们的自信,提升了我们的积极心态,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心理素养,从而最终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经济建设与精神建设需要创新,需要勇敢,需要大刀阔斧。这些都是当今社会还不够完备的。为什么要打黑扫除恶势力?就是要铲除一切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阻力。为什么要破除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就是要消除那些糊弄人的工作作风,真正实事求是向前干。为什么要开展文明建设?就是要提升社会素质,提升社会心态?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素质与心态,经济才能发展。所以,社会心理的一切工作都服务于经济建设背景下的幸福中国、文明中国、平安中国和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