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协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书的篇章结构如下:

第一章:导论。本章分析了研究的背景和选题动因,对目前地方立法协作这一研究的焦点、特征和现存问题进行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协同理论、系统理论和社会风险理论等相关理论,阐释了本研究的基本方式和思路。

第二章:地方立法协作的内涵、特征及原则。本章解析了地方立法协作的科学内涵,概括出其操作上的困难性、实践中的探索性和较强功利性等三个特征,同时基于宏观维度和微观维度分析了地方立法协作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地方立法协作的主体与类型。本章基于组织维度和人的维度二重视角,探讨了地方立法协作的主体问题,并按照不同层级、不同范围、不同环节、不同生成方式、不同价值目标等标准以及从博弈论的视角,对地方立法协作的类型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地方立法协作的方式与内容。本章对开展地方立法协作的具体方式进行了阐释,并将其归纳为共同制定立法规划、共同起草法律草案和交叉备案立法文本等方面。基于《立法法》等宪法相关法的规定,对不同主体间开展的立法协作内容进行了解读。

第五章:地方立法协作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取向。本章基于对地方立法协作价值功能的全面考量,对其在地方协作体系中居于何种“角色”进行了厘定,并得出其是“主角”,但不是“唯一主角”的结论。同时,基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对地方立法协作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

第六章:我国地方立法协作实证考察。本章对目前我国东北三省、京津冀等为数不多的地方立法协作实例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得出了相关结论和启示。

第七章:地方立法协作的风险及其防控。本章立足于社会风险理论,探讨了地方立法协作可能的风险及其危害,并提出了应做好地方立法协作事前评估、构建地方立法协作合法合宪审查制度和地方立法协作社会参与机制,以及提升地方立法协作成员自身能力水平等防控风险的路径措施。

第八章:地方立法协作中的沟通、冲突与谈判。本章立足于地方立法协作的“博弈”过程,基于合作共赢之立场,探讨了地方立法协作中的沟通、冲突以及谈判问题。

第九章:地方立法协作一般流程设计。本章基于上级人大常委会主导下的地方立法协作、核心省市地方人大常委会主导下的地方立法协作以及各协作成员人大常委会共同主导下的地方立法协作三种模式的可能,探讨了不同模式下的地方立法协作工作流程,为该项工作的实践开展提供帮助和参考。


[1]. 周旺生著:《立法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

[2]. 依照2015年修改的《立法法》第七十二条之规定,设区的市和自治州被赋予了地方立法权。同时,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立法解释,广东省东莞市、中山市,甘肃省嘉峪关市和海南省三沙市等四个不设区的地级市,比照设区的市享有地方立法权,目前已出台若干地方性法规,如《中山市电力设施保护条例》(2017)、《东莞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2018)等。综上可知,《立法法》修改后,不仅设区的市享有了地方立法权,自治州和不设区的地级市亦拥有该项权力。因上述三个主体在行政区划上均属于地级市,故此处以此作为对三个主体的统称。

[3]. 王琼雯:《地方立法的地方特色及其实现之道》,载《行政与法》2008年第6期。

[4]. 邢华:《我国区域合作治理困境与纵向嵌入式治理机制选择》,载《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5期。

[5]. 平旭、栾爽著:《法律与社会》,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6]. 石佑启、潘高峰:《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政府合作的立法协调》,载《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7]. 郭晓雨:《地方立法竞争:制度主义视角》,西南政法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8]. 周伟:《论我国地方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9]. 王春业著:《我国经济区域法制一体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7—97页。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43页。

[11]. 王春业:《论区域性行政立法协作》,载《当代法学》2007年第3期。

[12]. 饶常林:《地方政府立法协作及其实现》,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3]. 丁祖年:《关于我国地区间立法协作问题的几点思考》,载《人大研究》2008年第1期。

[14]. 王腊生:《地方立法协作重大问题探讨》,载《法治论丛》2008年第3期。

[15]. 范利平:《区域合作中的立法协作》,载《湘潮》(下半月)2007年第10期。

[16]. 杨晖、贾海丽:《京津冀协同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环境立法为视角》,载《河北法学》2017年第7期。

[17]. 严静:《环渤海经济圈地方立法协作机制研究》,载《特区经济》2012年第7期。

[18]. 〔德〕赫尔曼·哈肯著:《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戴鸣钟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版,第94—102页。

[19]. 〔德〕赫尔曼·哈肯著:《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戴鸣钟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版,第116—136页。

[20]. 〔美〕贝塔朗菲著:《一般系统论》,凌复华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页。

[21]. 〔美〕贝塔朗菲著:《一般系统论》,凌复华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22]. 〔意大利〕欧文·拉兹洛著:《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闵家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页。

[23]. 钱学森:《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载《文汇报》1978年9月27日,第1版。

[24]. 苗东升著:《系统科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25]. 苗东升著:《系统科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

[26].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27].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28].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29].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30].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3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