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长江三角洲:探析区域一体化发展路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江苏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江苏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江苏,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综合实力全国领先。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拥有吴、金陵、淮扬、中原四大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征。

江苏地理上跨越南北,气候、植被也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江苏东临黄海、太平洋,与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接壤,与日本九州岛、韩国济州岛、美国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亚州”隔海相望。

江苏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的1.06%,人均国土面积在中国各省区中最少。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2019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6万亿元,仅次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作为经济大省,江苏省域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经济总量也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而其13个省辖市百花齐放,各展所长,发展相对均衡,GDP全部进百强,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1)2020年,苏州冲刺2万亿元,南通冲刺1万亿元,江苏冲刺10万亿元,就目前防疫常态化的形势来看,难度应该不小,变数很多。

(2)2019年苏州的GDP依旧是独占鳌头,领先省会南京5000亿元。尽管苏州和南京之间差了一个泰州,但是苏州和南京的差距也在缩小,综合两者之间的发展要素来看,南京要超越苏州应该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表4-1-1 2019年江苏省十三地市GDP排名

南京能不能超越苏州先不谈,随着北方天津的“大挤水”,2019年苏州超过天津,GDP排名上升到全国第六,其实力可见一斑。

(3)江苏之强,不在大城市,而在一个个县。县域是江苏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其中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更是常年霸占中国百强县的前5名。

首先,江苏的强县绝不止苏南的这几个。2019年,江苏省的千亿县一共有15个。在百强县的头部,我们看到除了昆山和江阴还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张家港、常熟的GDP增速已经放慢了很多。

表4-1-2 2019年江苏千亿县

表4-1-2 2019年江苏千亿县-续表

(4)在南京和苏州缩小差距的同时,南通也在追赶着无锡。在强省会模式大行其道,南通重新崛起的背景下,苏南城市发展确实遇到不小的挑战。

除了产业转型,GDP增速放缓,苏州还有一个问题。据苏州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末苏州常住人口为1074.99万人,比上年上涨0.3%。苏州常住人口增长停滞,是事实也是难题。

(5)扬泰分家23年后,扬州GDP终于反超了盐城,虽然差距不大,但也体现出了扬州奋力赶超的精神风貌。

(6)2019年,江苏所有城市GDP全部超过3000亿。不要再过分夸大江苏省的贫富差距,苏北的“穷”也是苏南衬托的,要知道江苏13市都是全国百强市。对比一下,总量超过10万亿的广东,GDP最低的城市还不到1000亿。

还有一个数字,2020年1月17日,江苏省统计的贫困人口为6户17人,而江苏省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

(7)“苏大强”有多强,2019年江苏省的GDP9.96万亿,可以排在全球国家排名第13位,稍逊于俄罗斯,高于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特别是在今年抗疫方面的杰出表现,更是让江苏在世人面前展示出了“苏大强”的卓越风采。

表4-1-3 2019年世界各国GDP排名前20强

网上还有一组数据,我拿来让大家感受下江苏的实力。

中国人使用的牙刷,平均每10个中有8个来自扬州杭集;眼镜店里的眼睛,有75%出自镇江丹阳;每10所中小学中,8所学校的校服都被连云港灌云承包;南通海门的家纺,占据全国40%;泰兴黄桥是小提琴之乡,每10把国产小提琴有7把是这里生产的……

1月10日,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发布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此前一天,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人民日报》专访文章中指出,江苏把握三大要求、有序推进“六个一体化”。

在国家统一规划布局下,江苏必须找准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江苏优势,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贡献江苏力量,提供江苏智慧——这是江苏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具体而言,江苏将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发挥江苏所长、做强特色优势,更好地支撑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一是建设高质量产业体系的引领区。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实体经济特别发达,要发挥制造业集群规模和水平全国领先的优势,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代表和引领长江三角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是形成高层次科技创新的聚集区。江苏是科技人才集聚大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率先全国第一,要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激活创新全要素,打造基础研究初始创新的策源之地、产业技术创新的蝶变之地、创新人才集聚的凤栖之地、创新活力奔涌的丰沃之地,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不息的动力。

三是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总揽,加强全方位对外开放,努力在全国率先建成开放强省,为长三角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竞争领域发挥更强大的作用。当下,要从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做起,坚持互利共赢、加强省际合作。江苏将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同浙江、安徽的战略协同,不断提升一体化发展的紧密度、协同度、融合度。当前,最突出的任务就是务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江苏将全力支持配合,种好这个“试验田”,推动相邻地区加强对接、互利共赢、融合发展。

江苏经济体量在长三角区域占比最重,从一定意义上讲,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对长三角一体化的重大贡献。一是集成改革经验。按照“为全国做好标杆、与国际全面接轨”的定位,最大程度推进自贸区试点经验的集成创新,建设公平公正、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二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苏南提升发展能级,加快苏南苏中跨江融合,更大力度支持苏北发展,加速融入一体化发展战略。三是推进内部一体化,以局部一体化来支撑和助推总体一体化。四是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环保整治和产业转型统筹考虑,推动“重化围江”和苏北小化工问题联动解决,为未来发展赢得空间和主动。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确立的重大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江苏始终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坚决执行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时段来看:(1)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江苏构建起比较雄厚的实体经济,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发展一体化,首先是经济一体化,在夯实一体化的根基上,江苏做出了贡献。(2)2003年以来的15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倡议和创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加速期。响应总书记的提议,2003年8月的长三角16个城市市长峰会,发表了以“城市联动发展”为主题的《南京宣言》。今天,江苏长江两岸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城市群,为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了有力支撑。(3)长三角进入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这也是江苏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充满热切期待,要以走在全国前列的高质量发展成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个是经济全球化,另一个是区域一体化,而区域一体化本质上是经济全球化的局部投射。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一定要有全球视野、全局站位,特别是要做好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如何直面国际竞争、体现国际水平?未来的发展一定是世界性的,竞争也一定是国际化的。江苏要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舞台上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提升国际竞争力。二是如何跨区域整合发展资源?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成为普适性技术,可以高效地大范围调动、集聚、共享资源,为江苏跳出地域空间的硬约束,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创造了更多可能。三是如何研究破解共性难题?长三角地区发展总体较快,遇到矛盾问题也比较早,很多是共性的、紧密关联的,需要大家联起手来,共同研究和探索,为全国发展探路,从而更好肩负起国家赋予长三角地区发展要体现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的重任。

如何形成江苏的特色优势,更好地支持长三角发展,是江苏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个“长”,既包括现有优势的充分发挥,也包括潜在优势的培育挖掘。

着眼于现实基础,江苏要扬实体经济之长,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众所周知,江苏实体经济发达,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全国领先;区域创新能力较强,研发经费占比达2.7%;人才资源富集,有“两院”院士100人、研发人员80万人、在校大学生210万人;开放平台多,省以上开发区131家。未来江苏看产业不能只看规模、体量,更要看产业的控制力、竞争力。重点的是要把丰富的产业、科技、人才资源整合起来,把多重资源叠加的优势体现出来,释放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能量,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迈向中高端,成为能够代表和引领长三角的现代产业制造高地。

着眼于未来空间,江苏要扬通江达海之长,全面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江苏平原辽阔,通江达海,但过去长江以北地区滞后于高铁时代,交通成为“发展之短”。现在,沿江高铁、跨江通道、省际铁路在兄弟省市大力支持下顺利推进,关节点一旦打通,天堑变通途,“短板”变“长板”,苏中苏北发展必将呈现磅礴之势,长三角的发展空间也将进一步拓展延伸。同时,江苏还拥有400多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沟通长江中上游地区,江海联运优势突出,沿江地区形成的扬子江城市群是全国产业体系最完整、创新能力最强、城镇分布最密集、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江苏要加强系统谋划,全面推进航空、高铁、港口建设,实现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的全面畅通、无缝对接长三角。

着眼于内部优化,江苏要扬协调发展之长,率先构建省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江苏尽管有从南到北的梯度发展差异,但协调发展总体上是走在全国前面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江苏“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放到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来考量,江苏已经到推动内部一体化发展甚至融合发展的时候了。

推动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需要沪苏浙皖更大力度加强合作。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视察江苏时就指出,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江苏要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同浙江的两翼联动,更好辐射和带动安徽发展。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站位高远,定位精准,为江苏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江苏将更加积极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强化战略协同、加强规划对接,努力实现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共赢。

比如,上海科教资源丰富,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最大策源地”,江苏产业体系完整,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试验场”,“最大策源地”与“最佳试验场”的对接合作,就一定能诞生更多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之重器”。上海金融业高度发达,江苏实体经济基础雄厚,金融之水如果充分地引入实体经济土壤上,对江苏来说,会催生更多的参天大树,对上海来说,“溪流”可以成为“海潮”。

这里,重点提两个方面合作的问题。

一是宁杭生态经济带的合作。相对于沪宁、沪杭两线,宁杭这一轴发展确实还有很大空间,森林覆盖率高达37.6%,涵养了厚实的生态基底,为“金三角”镶上了“绿丝边”。宁杭带上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两端的南京、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中间还有高淳、南浔等千年小镇,更有溧阳天目湖、德清莫干山等山水胜地点缀其间。我们完全可以立足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这一轴打造成为优美生态环境、“美丽经济”体系、美好生活范式“三个美”的集中体现,打造世界有影响、全国能示范的长三角绿色发展增长极。

二是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合作。浙江的互联网经济基础较好,江苏正在加快推进物联网建设,这两者都是依托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都形成了比较有影响的发展平台。比如,浙江有世界互联网大会,江苏有世界物联网大会。可以说,在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上,浙江和江苏有着互动、碰撞、合作的很大空间。

江苏、安徽历史上本来就是一家,有着共同的乡愁记忆,两地的合作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基因、文化基因,这就注定苏皖合作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江苏和安徽的经济体量占到整个长江经济带的1/3强,共饮一江水,更有责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不断加强长江生态保护合作,联手开展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确保“一江清水浩荡东流”。

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三省一市共同绘就了一幅精彩的长三角发展蓝图,签署了一批重大合作事项。如何把蓝图变成现实,现在社会各方都高度关注、充满期待。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新时代,三省一市的合作也应当有新担当新作为。

第二节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江苏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

1.机遇一:国家战略聚焦与叠加机遇

近年来,国家和地区积极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率先发展,先后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长三角检验检疫一体化合作备忘录》、《关于开展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的公告》、《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政策建议》《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旅游一体化行动纲领》、《建立联合整治机制,推进长三角生态环保一体化》等一系列政策,短时间内如此密集与全方位的政策历史罕见,而这些政策皆旨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无疑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大机遇。

2.机遇二: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进入新常态发展轨道,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之一。长三角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产业同构和低效率重复建设的困扰,阻碍了区域一体化的分工协作,而新常态下国家整体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规划无疑为长三角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且“十二五”规划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长三角地区产业定位于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国家政策对这些产业的支持为长三角产业转型及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3.机遇三:上海自由贸易区发展机遇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被寄望成为新形势下上海改革开放基因的“培养皿”。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形成经过实践检验且确实管用有效的基本管理制度,特别是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扩区,其带来的巨大“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已初现端倪。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有着长期良好合作的基础。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上海与周边城市的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发展的空间将不断拓展。

4.机遇四:城市圈及城镇化建设机遇

长三角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41个城市2019年经济总量达23.7万亿元,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王牌”。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形成集群优势,有利于在统筹东中西区域发展中发挥先导作用,有利于在深化城市合作中提升整体竞争合力。进一步扩大上海自贸区的辐射效应,促进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继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新的起点上共同打造长三角经济“升级版”。

二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面临的挑战

1.挑战一: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不协调

长三角一体化的开启是政治动员的产物,因此长三角的发展至今仍受到政治的牵绊,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该种发展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弊端,一方面由于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政府行为的可监督性无法保障,可能使长三角一体化未能沿着最佳路径推进;另一方面受传统地方政绩考核的影响,政府间尚未达成一致的利益协调机制,在非合作性博弈中,地方政府有动力也有能力在区域一体化合作中违约,为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以邻为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政府间利益协调机制的不健全,致使政府频频对市场产生干预,造成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间根本性的矛盾,正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阻碍和桎梏,也是长三角完全一体化要应对的首要挑战。

2.挑战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虽然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严峻,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制约。除政治和制度因素影响外,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包括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在内的要素差异,从目前情况来看,上海、苏南、浙北地区的要素资源比较丰富,而苏北和浙南的资源相对匮乏,导致长三角发展呈现“上海-苏南(浙北)-苏北(浙南)”的梯度差异;要素差异的直接影响是产业差异,要素资源丰富地区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而不具备优势产业的地区发展则相对落后和被动,长期以来直接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

3.挑战三:产业同构严重,集聚水平不足,缺乏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由于客观条件相似以及政府利益驱动下的投资方向一致,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不仅产业相似系数高,同一层次中的产业结构也相同,城市特点缺乏鲜明性。据数据反映,长三角核心区16个城市中,分别有11个、8个、12个城市将汽车、石化、通信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虽然产业同构客观上为产业集聚创造了条件,但产业集聚不是简单的重复和集中,而是产业的链接和产城的融合,产业集聚的目的是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产业功能整合,要求企业之间加强信息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错位竞争、链接发展,进而提升整体竞争力。

4.挑战四:城市间协调联动性不足,难以发挥城市群效应

城市群建设有助于促进城市圈内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并通过“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来逐渐缩小地区间差距。然而,从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现状来看,合理的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存在较为严重的“简单均衡”或“一城独大”现象,城市间协调联动性不足,难以发挥城市群效应,影响一体化发展。

第三节 江苏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思路和建议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江苏代表团的9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若干事项的建议。9名代表的建议主要涵盖三个方面。

1.加强科技资源整合,更大力度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代表们建议规划建设“长三角科创圈”。长三角区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为龙头,以南京、杭州、合肥等区域创新中心为骨干,以周边中小城市为腹地的创新发展格局。建议国家支持“长三角科创圈”建设,以“一核三极三带多点”为总体架构(“一核”即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龙头核心作用,“三极”即强化南京、杭州、合肥三个区域双创中心城市的辐射联动,“三带”即布局G42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G25宁杭生态经济带的动力引擎,“多点”即推动创新圈内更多城市开展创新合作),建设区域创新共同体,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加快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先行区。

2.将江苏省盐城、连云港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心区规划

早先,国家正在编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初定江苏省沿江8个市为中心区,盐城、连云港市尚不在其中。

建议认为,盐城、连云港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北部,中国沿海中部,是国家沿海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大战略的交汇点,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地、海洋、滩涂资源,拥有江苏省最重要的海港和口岸,其中盐城是江苏沿海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北翼门户城市,如果能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心区,以“飞地经济”为依托,不断深化沪苏特别合作,将有利于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盐城、连云港市在发展中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治理矛盾突出、人口外流等诸多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居民增收难度较大,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洼地和短板。连云港市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端起点,江苏省“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强支点”,东与日韩隔海相望,西依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联通中西亚直至欧洲,具备建设长江三角洲中心区的条件。将盐城、连云港市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具备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基础,有利于构筑国家“一带一路”物流大通道,有利于淮河生态经济带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战略的融合互动,有利于形成长江三角洲区域北部地区新的增长极。

可喜的是,这份建议其中很多建议被国家相关部门采纳,并且写进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盐城如愿跨进了长三角中心城市圈。

3.支持在苏锡常地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产业转型发展先行区

建设国家将苏锡常地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产业转型发展先行区。一是建设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支持传统产业支柱转型升级,培育集成电路、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专业领域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重振实体经济民族品牌;二是打造“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先行军,支持设立苏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部分功能,支持苏南硕放机场打造区域枢纽机场,以更高层次开放合作引领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三是突出人才培育引进,支持推广“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等有关试点政策,指导常州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政策先行先试,夯实多层次人力资源支撑;四是构建沿江绿色生态廊道,支持牵头建立全国绿色产品技术交易市场,推动新型环保装备、技术和工艺在长江经济带沿线率先普适性推广应用,组建国家级太湖国际研究院引导探索大江大河流域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