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找出汉语搭配习得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影响机制,深入了解搭配习得和加工的内在机制。
(2)构建一个可以系统地解释各个因素影响机制的模型,为搭配习得难度预测提供相应的方法和认知理据。
(3)通过对搭配习得难度影响因素的系统考察,为搭配教学材料的编纂以及教学实践提供更系统的参考。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搭配习得和词汇习得研究方面的意义。
本研究将搭配知识视为词汇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地考察了影响词语搭配习得的各类因素,研究结果对二语搭配习得研究的丰富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汉语二语词汇习得理论提供了相关的实验证据。
(2)理解汉语二语搭配知识体系及其发展机制方面的意义。
研究将搭配习得相关因素放在一个相互关联的动态系统中进行考察,以较多维的视角,采用多种方法对搭配知识体系和搭配习得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验证,并构建了动态的汉语二语搭配习得机制模型。在理论层面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汉语二语搭配知识体系及其发展机制的理解。
1.3.2.2 方法论意义
从宏观角度讲,研究可以为词汇习得相关研究及不同层面语言单位习得难易度的相关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从语言单位层级体系来看,搭配本身也是一个相当于短语的语言单位,对搭配习得机制的系统研究,将为其他语言单位(如词汇、句子)的习得机制研究提供可参考的研究范式。
1.3.2.3 应用价值
(1)为搭配词典编纂和教学材料编排提供参考。
搭配学习词典的编纂既要考虑搭配的收录范围,也要考虑搭配信息的呈现方式。搭配习得难度相关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的确定,一方面可以为词典中收录哪些搭配提供较准确的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搭配信息的呈现提供很好的参考。比如,面对某个搭配时,首先根据习得难度及其常用度(频率)确定是否收录,再根据各个指标的影响机制及该搭配的各项属性决定突出哪些方面的相关信息(如结构类型、搭配成分的近义词辨析、语义选择限制、语用特征等)。在教材的编排中,也可以参考该研究成果,根据搭配的整体难度确定其在什么等级的教材中出现,以及在教材中的出现次数,根据各项指标的影响系数及搭配的相关属性编写练习等。
(2)为搭配教学提供依据。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影响搭配习得难易度的各类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决定哪些搭配重点讲解,以及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强化。
(3)为搭配测试材料的编写提供依据。
研究结果可为搭配测试题的编写提供参考。一方面根据搭配的难易度确定选择哪些搭配进行测试;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的大小有针对性地设计考点。
(4)为汉语学习者词汇水平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词语搭配能力是体现学习者词汇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二语搭配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及相关影响因素,就可以通过评测二语搭配知识体系中最能体现搭配运用能力的知识,来评估学习者的二语搭配能力,在此基础上推测其词汇水平。
(5)为汉语搭配习得难度自动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搭配习得的难易度受语内、语际、语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本书系统地考察了这些因素对汉语搭配习得的影响,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为汉语搭配习得难度的自动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评测框架和重要的测评指标。
(6)为汉语二语学习者作文自动评分提供潜在的评测指标。
词语搭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二语学习者的二语水平,他们在写作中的搭配使用是否准确,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作文的地道性。而语言表达地道与否应当是评价一篇作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本研究梳理的搭配习得影响因素体系可作为评价一个搭配难易度的指标,从而可以将学生作文中不同难度搭配的使用情况作为作文评分的指标之一。
(7)在教学材料和分级读物的文本难度自动评测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文章的文本难易度,不光由其词汇本身的常用度和难度等因素决定,不同难度搭配的分布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本的难度。这是因为,同样难度的词语,构成的搭配有些可能比较容易,有些则比较难。因此,两篇包含词汇几乎一样的文章,词语组合不同,文本难度可能就会存在很大差异。如果能将搭配的难易度也作为评测文本难易度的一个指标,就能区分出词语难度相当的两篇文章中哪一篇更难,文本难度的评测结果将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