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八一镇基本镇情
八一镇[2],原名拉日嘎,坐落于川藏线318国道尼洋河畔,平均海拔3000米。城区西与巴宜区更章门巴民族乡相连,东与林芝镇毗邻,南与布久乡相接。
一 区位交通
八一镇地处东经94°14'、北纬29°40',是林芝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318国道连接昌都和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的重要节点。向西距离拉萨市406千米,向东距离四川省成都市1734千米,向南距离米林县70千米。
二 建置沿革
古时,今八一镇所在的林芝等区域被称为工布哲那(以下简称工布,工布为部落名、地名,为当时西藏域内的十二小邦之一)。公元1世纪前后,吐蕃第七代赞普止贡之子夏赤在工布建立政权,成为首领。吐蕃时期属约茹管辖。吐蕃政府灭亡后,由工噶布王后裔统治。公元13世纪中叶以后,由萨迦政权受元中央政府之命管辖。公元14世纪50年代,由帕竹政权受元、明两代中央政府之命管辖。公元17世纪中前期,西藏地方政权藏巴汗政权和甘丹颇章政权先后在今巴宜区内设觉木等宗(宗相当于今县一级行政区划)。清中前期,今八一镇境内除尼西村、多布村之外,其余各村均属觉木宗管辖。民国时期,西藏地方政府于1917年在今林芝地区设工布基巧,作为林芝地区总管。则拉、觉木、德木三宗隶属工布基巧管理。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设立塔工基巧办事处,归塔工基巧办事处管辖。1959年9月,林芝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林芝县,归塔工专署管辖。1960年改属林芝专署。1964年6月,林芝专署撤销,林芝县划归拉萨市管辖。1973年11月,八一镇成立,主管八一城区、八一新村、加当嘎村。1986年2月,林芝地区行政公署恢复成立,八一镇复归林芝县管辖。1987年10月,建立新的八一镇人民政府。2005年10月9日,林芝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林芝镇尼池迁至八一镇。2015年,撤地设市,撤销林芝地区和林芝县,设立林芝地级市,原林芝县更名为巴宜区,八一镇划归巴宜区。八一镇辖1个街道(八一城区街道办公室)、11个村(拉丁嘎村、巴吉村、永久村、章麦村、巴果绕村、加乃村、多布村、尼西村、公众村、唐地村、加当嘎村)。
三 自然环境
(一)地质地貌
八一镇境内具有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距今2.6万~2万年,由于雅鲁藏布江至白段(今米林县境内)发生重大堵江事件,上游出现巨大的堰塞湖,八一镇城区至两江交汇处宽谷沉积即在此时形成。直至今日,区内的雅鲁藏布江板块结合带仍有一定活动,加之区内特殊的气候环境影响,境内地质灾害频发。位于八一镇境内的永久村山体、唐地村的措木及日湖周边山体、巴果绕村山体及加乃村山体是地质灾害重灾区。
八一镇东起巴吉村,西至多布村和加乃村,东西距离30余千米,沿尼洋河谷一字分布,整体地势相对平缓。境内海拔超过6000米的山脉主要有尼西村东山沟和西山沟等地的数座山峰,巴果绕村的邦雄吉日再雪山,唐地村的格尼山、叶达山,公众村的旺都山。
所有村落都傍尼洋河,村庄周边山体都存在冰川活动现象,水资源极其丰富。境内湖泊较多,多为外流堰塞湖,由冰川谷形成,多数湖水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湖岸四周花草丛生,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利于农耕。最大的湖泊是位于唐地村的措木及日湖。
(二)气候特征
八一镇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境内气候温和湿润,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夜雨,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昼夜温差大,冬季干燥,夏季湿润无高温。雨季开始较早,结束晚,降水多。冬半年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夏半年降水量占全年的90%。常见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雷暴、霜冻、冰雹、雪灾、大风。
(三)土壤与植被
1986年林芝县土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八一镇境内的土壤分为10个土类、17个亚类、25个土属和49个土种。
高山灌丛草甸土主要分布于海拔4800米至5000米的高山地带,其上部为裸岩石块地,下连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占全镇国土面积的8%。
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主要分布于海拔4200米至4700米,占全镇土地面积的22%。所处地形较高,多分布于中高平缓的高原上,陡坡地形含量较少。上接高山灌丛草甸土,下邻棕壤土类。
棕壤主要分布于海拔3100米至4500米的山地,占全镇境内约30%的土地面积。成土母质多为各种母岩的残坡积物和少量的洪积物、冲积物。
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也有一定面积的纯针叶林与阔叶林。林下植被有一定数量的灌丛及草本植物。
四 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源流
八一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其中藏族人口最多。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1959年民主改革,由于工作需要,大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职工投身到西藏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八一镇境内汉族居民逐渐增多。改革开放后,陆续进藏工作的其他少数民族群众也逐渐增多。
(二)民族构成
八一镇境内民族有汉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怒族、独龙族、傈僳族、纳西族、白族以及未确认民族归属的僜人。
五 经济发展
(一)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是林芝市巴宜区的主导产业,从2000年开始,林芝市以八一镇为中心,大力开展特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到2015年,八一镇城区及周边旅游总收入突破20亿元。八一镇11个行政村有546人从事旅游业,年人均增收4800余元。
(二)种植业
八一镇主要农作物有青稞、油菜、小麦、玉米、荞麦和各类蔬菜。2015年,八一镇11个行政村共有耕地面积5693.15亩,农作物总产量达2583.96吨。蔬菜品种达40多种,主要品种有萝卜、葱、圆白菜、白菜、马铃薯等。蔬菜种植面积达1125亩,年产蔬菜743.7吨,蔬菜自给率达95%以上。
(三)畜牧业
八一镇自然条件复杂,牲畜种类较多,主要有牦牛、黄牛、犏牛、绵羊、山羊、猪、马等畜种。2015年,八一镇牲畜存栏23312头,其中大牲畜16800头,家畜以牛、羊、猪为主,其次是马。家禽以鸡为主,共26516羽。肉食总产量278.03吨,其中牛肉125.69吨、猪肉152.34吨。酥油产量44.84吨,奶渣产量22.42吨。
(四)特色产业
近年来,八一镇借助旅游资源优势,重点突出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不断推进以藏药材种植、藏香猪养殖为主要内容的特色产业建设,产业规模水平不断壮大。
六 贫困概况
八一镇位于地广人稀的高寒农林贫困山区。2015年,全镇土地面积为1488.13平方千米,其中林地1196209.2亩、耕地5693.15亩、草场1030291.75亩。
2015年,全镇共有贫困户98户257人。其中精准扶贫人口38户112人,低保有劳力人口24户96人,低保无劳力人口4户10人,五保户32户3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