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域经济发展与黄村生计模式变迁
黄村毗邻抚贤镇,其生计模式的变迁与经济发展受到整个地区经济基础的影响。昙虹县较好的手工业与工业基础辐射到县内的乡镇与部分村庄,黄村由此展开社会经济变迁与就近城镇化的过程。本章在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黄村经济发展与生计模式的变化时,主要聚焦于当地村民务农务工与当地产业就业的变迁与发展,同时简单论述与生计变迁相关的社会关系及心态变化。
本地的两大支柱产业是花炮制造业与玻璃制造业。花炮制造从一种历史悠久的家庭手工业与副业被纳入越来越正规化、规模化的工厂,其间伴随着家庭作坊和小工厂的兴衰。玻璃生产在集体化时期便以工厂的形式存在,之后愈加专业化。此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村庄中即有一部分男性尝试在本地或外地创业。随着社区整体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不同种类的工厂也纷纷建起,逐渐吸纳了越来越多的本地劳动力,很大一部分农民成了工人或老板,村庄整体经济结构发生了转变。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收入渠道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人们通过外出打工或创业积攒本钱。外出打工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高潮,目前已成为大部分村民人生中阶段性的谋生方式。在不同时期,外出打工群体的打工逻辑存在差异,早期一些外出闯荡的创业者现在成为村里的经济精英。
随着工业的大发展和外出打工人口的增加,农业劳动逐渐退出大部分人的生活。一方面,干农活的人减少了;另一方面,农民投入农业劳动的时间也减少了。分田到户使耕作单位缩小到户,农业技术的提升降低了劳动强度,也减少了劳动时间。组织方式和生产力的变革解放了原本束缚在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外出就业机会的增加与本地工业的发展吸纳了这些劳动力。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人们无须自己耕种粮食,这导致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逐渐瓦解。
在产业的变迁中,我们更加重视当地工业的发展对黄村的影响。本地工业渐进式的生长模式使黄村呈现与中国许多村落不同的发展节奏,悠久的手工业制造传统与县内工业的弥散性分布,促使乡镇与周边村庄能够以工业为依托较早开启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平稳发展,并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鉴于此,本章将黄村从集体化时期至今的经济变迁分为三个阶段:以工辅农的传统经济时期、由农转工的发展时期,以及职业多元化的现代时期,而贯穿不同阶段经济变迁的主要动力则是当地工业的发展。当然,这一过程又以一定的工业底蕴为依托,受到了集体工厂提供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农业释放的劳动力、招商引资与外出打工提供的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本章,我们需要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说明。首先,三个阶段的划分并非按照严格的时间标准,而是以阶段特征为依据的,因此,两个阶段交汇之处或许会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但是,我们将尽力展现特定阶段的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的特点。其次,本章在描述对于地区性的经济发展与个体性的生计模式变迁时难免有所偏重。个体性的发展常常是连续而富有个人色彩的,难以拆分成不同阶段,本章在以阶段特征为主导的架构下,个案所涵盖的人生经历可能跨越不同时期,但其目的是呈现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特征与一定阶段的行为模式对其未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