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下一代工作与社区教育: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教育发展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发展报告

第一章 教育系统关工委与社区教育

独具中国特色的关心下一代组织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3月,中国第一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协会(简称“关协”)在河南安阳成立,为当地的老同志们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搭建了良好平台。安阳市“关协”的成立,受到党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顾委、中组部、团中央于1985年和1988年两次联合举行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座谈会,总结推广安阳市“关协”的经验。之后,各地纷纷建立起关心下一代工作协会。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各地“关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0年,经党中央的批准,全国性的关心下一代组织“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国关工委”)正式成立,由时任中顾委副主任习仲勋、王任重任名誉主任,时任中顾委常委康世恩任主任,王照华任常务副主任;中组部、中宣部、司法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教委、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团中央等中央国家机关为中国关工委成员单位,各有一位领导同志任副主任。历经30余年,关工委组织建设取得突出成绩。截至2018年,全国的关工委组织已经达到107万个,其中教育、铁路等系统的关工委组织还在不断拓展,民营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关工委组织数量也在大幅增加。关工委的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简称“五老”)发扬“忠诚敬业、关爱后代、无私奉献、务实创新”的精神,退而不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可。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五老”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弘扬‘五老’精神,尊重‘五老’,爱护‘五老’,学习‘五老’,重视发挥‘五老’作用,推动关心下一代事业更好发展”。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发布,明确要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要做好少年儿童有关教育引导和关爱保护工作”。

一 教育系统关工委概述

在中央的部署和中国关工委的关心下,1991年4月9日国家教委下发了《国家教委关于成立国家教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通知》(教办〔1991〕12号),正式成立“国家教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国家教委关工委”,即今“教育部关工委”)。在随后的20多年里,经过努力,整个教育系统关工委的组织建设取得巨大成绩。截至2015年底,省、市、县三级教育关工委组织实现全覆盖。2018年,全国中小学关工委已经实现全覆盖,普通高校院(系)、高职院校、中职院校关工委覆盖率均超过70%。随着离退休老同志数量逐年增加,关心下一代队伍也愈加壮大。根据教育部关工委的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教育系统约540万名离退休老同志中,有158万人参与了关心下一代活动,其中骨干队伍约70万人;到2016年教育部关工委成立25周年时,教育系统“五老”志愿者队伍已有190多万人。随着人数的增加,各地教育关工委也越来越重视优化人员结构,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一)性质、任务

所谓性质,本质上就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教关厅〔2003〕1号),这个文件首次完整、明确地界定了教育系统关工委的性质,指出教育系统关工委是“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在职同志参加的,广泛团结热心教育的自愿者参与的,全面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群众性工作机构;是配合教育部门和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重要组织形式”。前半部分概括了关工委组织的共性,后半部分则对应教育系统关工委的特性。2009年印发的教育部党组20号文件,即《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建设的意见》(教党〔2009〕20号),重申了教关厅〔2003〕1号文件的要点,并将领导体制和工作方式加入“性质”当中,表述为“教育系统关工委是在同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有在职同志参加的工作机构。以现职党政领导为主导,提出工作任务,以老同志为工作主体,开展工作”。这两份文件在教育系统关工委自身的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教育系统关工委的性质:第一,它是在同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关爱工作的群众性工作机构;第二,开展工作的主体是离退休老同志,但提出工作任务时以现职党政领导为主导,同时广泛团结热心教育的自愿者;第三,开展工作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全面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

教育部党组20号文件对教育系统关工委的任务进行了全面概括,指出“教育系统关工委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指导教育系统离退休老同志,配合教育部门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对高校和中小学校学生以及青年教职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全面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进入新时代以来,教育系统关工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教育中心工作,发挥“五老”优势,配合补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系统关工委的工作重心。2004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2019年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三份文件,是教育系统关工委开展立德树人工作长期遵循的纲领性文件。在这些文件的指引下,教育系统关工委“全面落实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大力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长效机制”。

(二)工作方针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教育部关工委在教关厅〔2003〕1号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教育系统关工委的工作方针,即在党的领导下,“围绕中心、配合补充,因地制宜、量力而为,立足基层、注重实效”。这24字工作方针指明了教育系统关工委开展工作的要求。首先,通过“配合补充”的方式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教育系统关工委的定位,将自身工作融入大局、配合教育主渠道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其次,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为的原则办事,考虑地域、人员、事件等具体要素,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注重行动的实效性,真正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作用。这24字工作方针浑然一体,经过20多年实践的考验,被证明是准确而恰当的。各地教育系统关工委在24字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急教育所急、帮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

(三)组织特点

关工委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即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和教育性。(1)政治性主要体现在关工委与党委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关工委是由党组织批准成立、吸纳了在职同志的群众性工作组织,接受同级党组织的领导,以在职领导为主导提出工作任务,配合补充主渠道工作。(2)群众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动员范围广泛,以广大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二是成员遵循自愿参与、量力而为的工作原则;三是双向开展工作,关工委既要面向青少年开展关爱教育工作,也要动员和激励老同志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3)先进性体现在关工委的主体和任务上。一方面,关工委以“五老”为主要力量,这些离退休老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及奋斗精神,在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过程中拥有独特的政治、经验、情感、威望和时空优势。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求名利,怀着无私奉献的公益精神自愿参与青少年关爱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关工委在党的领导下,围绕、配合主渠道开展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事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具有先进性的事业。(4)教育性也是关工委的鲜明特点,在教育系统关工委中体现得更为充分。首先,教育系统关工委配合教育部门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构建家、校、社三结合的育人网络,是其教育性的重要体现。其次,关工委老同志在关爱、教育青少年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老有所学”,同样体现了关工委的教育性。

(四)工作制度

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系统关工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形成了严谨的工作制度体系,包括办公会议、学习培训、协作交流、表彰奖励、调查研究等。自成立以来,教育部关工委每月召开一次常务主任办公会,每年召开一次全体委员会议。1991年10月,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片区协作制度建立,并于2009年1月调整为工作协作组制度。自1993年起,教育部关工委每年组织一次全国教育关工委领导干部培训,并于2011年经教育部党组批准,正式纳入教育部干部年度培训项目。从1996年开始,每五年召开一次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会议。自2009年起,正式建立教育系统关工委秘书处工作座谈交流制度。2010年5月,在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关工委中成立了5个工作协作组。2012年3月,建立教育部关工委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联系点工作会议制度。在原先不定期召开社区教育工作会议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每年年末召开一次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会议。为激励先进,1995~2011年,教育系统关工委每四年进行一次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表彰活动,2015年没有专门举办教育系统关工委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会议,不过教育部关工委推荐的23个集体和42名个人受到了中国关工委的表彰。教育系统关工委还建立了工作调研制度,相关领导长期坚持深入基层了解关工委工作情况,针对关心下一代领域的热点、难点及相关理论问题广泛开展调研,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工作品牌

1999年10月,教育部关工委家庭教育中心成立;2002年7月,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中心成立;2002年11月,教育部关工委培训中心成立;2002年12月,教育部关工委理论中心成立;2009年5月,培训中心撤销,理论中心更名为理论研究中心,教育部关工委家长学校教材资源研究开发中心成立。教育系统关工委依托这些中心推动实践工作,深化理论研究。党的十八大以后,为进一步宣传典型、整合资源,教育系统关工委综合、归纳、整理已有的特色工作,形成了高校关工委十大品牌(见表1-1),确立了基础教育领域的关工委工作五大平台(见表1-2)。同时,根据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教育部关工委着力推动品牌创新工作,陆续推进“院士回母校”“杰出老校友回母校”“大国工匠进校园”“老校长下乡”“读懂中国”等活动(见表1-3)。

表1-1 高校关工委十大品牌

表1-1 高校关工委十大品牌-续表

表1-2 基础教育领域关工委工作五大平台

表1-2 基础教育领域关工委工作五大平台-续表

表1-3 新时代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品牌

表1-3 新时代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品牌-续表

二 我国社区教育概述

社区教育是大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方式和载体。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社区教育已成为我国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越来越受到全国上下的重视。

(一)社区教育的概念

我国的“社区教育”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结合《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5〕30号),并对照实际工作可以看出,“社区”一词表示的是一定的地域范围,但是对这个范围可以有多重理解,既可以是村/居委会辖区,也可以是更大范围的街道或乡镇。“教育”一词,在这里突破了“学校教育”的概念,突破了各种流行的教育类型区分,涉及包含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社会治理目标密不可分。对“社区教育”的理解,要结合场所、资源和对象三个要素,把握其地域性、教育性和目的指向性。2006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社区服务指南 第3部分:文化、教育、体育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06473-2006)中将“社区教育”界定为:“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其所蕴含的要素。

(二)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一般认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始于1986年9月。当时,上海市普陀区的真如中学为了应对“依附性”和“封闭性”这两大积弊,成立“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以学校为牵头单位,由社区的工厂、商店、部队、镇政府为理事单位……初步形成了各行各业主动关心、支持学校教育的局面”[1],并逐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网络和信息反馈系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化。1986年以后,“社会支持学校教育”的相关实践在各地大量涌现,很多地区建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支持青少年校外德育工作。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工作重心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经济发展相伴而来的人才需求、消费引导等问题,使得社区教育的重点逐步转移到成人继续教育和上岗培训方面,“社区学校”广泛建立;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教育成为某些地区社区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各地自发实践深化,党和国家对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开始从国家层面推动社区教育工作。1999年1月,国务院转批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并从2000年4月正式启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此后,党和国家接连发布多个政策文件,大力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多部门联合发布相关文件,对推动社区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典型的文件包括《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4〕10号)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两份教育领域的重要文件都包含社区教育的相关内容,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深化重点领域教育综合改革”这一条目下,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加快发展社区教育”的相关要求;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专门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第五大战略任务提出来,指出要“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

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工作已开创了良好局面。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的基础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推进社区教育取得突出成效,社区教育内容和形式丰富,服务重点人群的能力大幅提升;已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市场有效介入、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协同治理的体制和运行机制”[2];在经费保障、师资建设、阵地建设、督查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举办社区教育活动、开展“终身学习活动周”等,营造了全民终身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某些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已经开始探索推进学习成果的积累转换机制。《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社区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内容形式更加丰富,教育资源融通共享,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居民参与率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600个,建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00个,全国开展社区教育的县(市、区)实现全覆盖”。

三 关心下一代工作与社区教育的关系

关工委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涉及不同的内容。《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中关工委〔2018〕4号)中概括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内容,包括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关爱帮扶工作、智育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以及提升青少年文明素质等。工作阵地既包括学校、各类教育基地,也包括社区。关工委在社区中面向青少年开展的关心下一代工作,绝大部分属于社区教育领域,关心下一代工作与社区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社区教育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以“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大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青少年作为社区全体居民中的一部分,是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对象之一;各级关工委在关爱、教育和培养青少年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社区教育的作用,已将社区教育作为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途径。近年来,教育系统关工委在配合主渠道做好学校教育的同时,积极参与家长学校建设,重视和发挥社区教育作用,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共同繁荣。

(一)两项工作存在一致性

关心下一代工作与社区教育工作存在多方面的一致性,至少包括服务对象、工作内容、工作阵地和最终目的四个方面。首先,二者都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教育系统关工委以关心、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而我国的社区教育始于社会支持青少年德育,并且青少年一直是其服务的重点人群之一。其次,二者的内容有重合。关工委完成“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关爱帮扶”“智育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提升青少年文明素质”等关心下一代任务,必须在青少年当中开展各类相关的教育活动,而这些教育活动很多也属于社区教育的工作内容。再次,社区既是社区教育的阵地,也是教育系统关工委关心下一代的重要阵地之一。关工委一直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社区教育的工作重心也在基层,二者落实工作的阵地都在基层,而“基层”最主要指的就是“社区”。社区是青少年长期生活、成长的场所,社区的服务与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最根本的一致性在于,无论是关心下一代工作还是社区教育工作,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的、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的,二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关工委工作一直坚持服务大局的原则,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最终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区教育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二)社区教育是关心下一代的有效途径

教育系统关工委长期坚持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开展的很多教育活动属于社区教育的工作内容。调研发现,关工委在社区开展针对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教育活动,主要依托社区的场地等资源,有的社区重视关工委工作,还会解决一部分活动经费。参与相关教育活动的人员,无论是“五老”志愿者,还是青少年、家长,大都是社区成员。在社区中开展,利用社区的资源,服务于社区成员——在社区开展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具备这些特征,因而天然地属于社区教育工作。

站在关工委的角度来看,社区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给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资源。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社区教育阵地网络越来越完善,如上海,不仅建立了市级、区级和街道的社区学校,还在居民小区设立教学点,并于2019年开始试点在睦邻中心开设睦邻学堂;社区教育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元,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高校、中小学、职业学校,以及其他的社会力量都积极参与推进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内容整合共享越来越广泛,不仅社区教育专门课程体系的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各种文化设施和单位的资源也逐步整合进社区教育当中;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取得良好效果,专业性不断提升、队伍不断壮大;社区教育信息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依托微信等网络平台开展的活动越来越丰富、质量也越来越高……社区教育的阵地资源、课程资源、教师资源、信息平台等,很多都可以运用到关工委的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提升工作实效。


[1] 杨志坚、张少刚:《中国社区教育发展报告(1985—2011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2] 杨志坚、张少刚:《中国社区教育发展报告(1985—2011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