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政治访谈研究概况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话语的一个具体体裁——政治访谈。政治访谈是政治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当今,政治家与民众的交流更多地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政治访谈是政治家通过回答记者问题的方式实现与民众交流的一种形式。政治家进行政治访谈的目的是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和观点,塑造个人形象,赢取民众的支持。政治访谈是政治交际的一部分,因此政治家和记者之间的政治交流也成为政治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俄罗斯政治访谈的研究概况
М.В.Юрина把政治访谈视为政治交际的一种类型,是一种特殊的政治信息场(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е поле политики)(Юрина,2006b:16)。作为一种特殊访谈体裁,政治访谈具有五个区别性话语特征:说服性、多主体性、信息性、评价性和机构性(Н.И.Лавринова,2009)。而А.К.Михальская(2009)将政治访谈归为政治话语的根据是:1)它是一种规约性很强的言语体裁,按照一定的规范分配直接参与者的言语角色;2)它是一场“对话决斗”;3)它具有公开性:面向广大的听众或观众;4)具有形式化特点:访谈双方须遵守一定的言语礼节。
政治访谈有两种形式:书面的和口头的。书面的形式是指刊登在报纸和杂志上的访谈记录;口头的形式是指广播、电视、网络传播的音频及视频形式。俄罗斯学者对书面访谈的研究主要包括:1)对报纸访谈语言特点的研究(Андрамонова,1988);2)对英、美国家报纸访谈修辞特点的研究(Заигрина,1988);3)对报纸政治访谈的结构特点和修辞特点的分析(Попова,1995);4)对英语报刊访谈话语认知模式的探讨(Шевченко,2006);5)西班牙报刊访谈的语用分析(Сак,2005);6)德国Der Spiegel杂志中访谈话语的对话性解读(Степанова,2006);7)报刊访谈中的答话策略(Дубских,2008)等。
近些年来,访谈的口头形式引起了俄罗斯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作为电视访谈节目的政治访谈。М.А.Стрельникова(2005)在俄罗斯和美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对比研究中涉及对政治访谈、商务访谈和艺术访谈三种访谈类型的分析(根据受访者的职业区分以上三种访谈类型)。她提出从结构和语言交际两个角度描述访谈节目(一般访谈节目)。结构角度包括对话特点(信息型或个体型)、访谈类型(事实访谈、观点访谈、人物访谈)、话题特点(单一话题或多话题)、访谈目的、独白言语行为特征(叙述、观点陈述、解释等)、邀请嘉宾的理由、语篇构成因素、访谈的结构布局、访谈参加者的特点九个因素。语言交际角度包括交际特点、言语行为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汇、修辞、句法层面上)、语篇特点和文化逻辑特点四个因素。И.В.Афанасьева(2010a,b)发现英语访谈节目中,参加者的言语行为特点与受访者职业有关:当受访者是政治家时,访谈多带有对抗性;而当受访者是文学家或艺术家时,访谈则呈现和谐性。另外,受访人的职业还影响访谈中时态的选择,政治访谈中凸现因果关系,主要通过现在时和将来时表达;而对文学家或艺术家进行访谈时,多通过过去时和现在时体现过程结果关系。
С.А.Рисинзон(2009)从言语礼节的修辞表达手段入手,分析了外国记者分别对俄罗斯两位总统(现任总统弗·普京、前总统德·梅德韦杰夫)和英国两位前首相(托·布莱尔、戈·布朗)进行的采访。研究发现,言语礼节技巧是影响政治访谈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英国和俄罗斯两国的政治访谈中,言语礼节的表达主要有三个功能:以受话人为取向的功能、维护交际的功能和元语言功能。这些功能在政治访谈中具体体现在:1)对间接受话人的正面评价;2)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3)弱化语势,降低陈述观点或评价时语气的绝对性;4)在坚持共同立场的基础上唤起集体认同感;5)注意话语组织手段,帮助受话人理解言语内容(如指出话题、明确话语之间的联系等)。С.А.Рисинзон对比分析了上述言语礼节表达在英国和俄罗斯两国政治访谈中的使用频率,发现俄罗斯政治家经常使用话语组织手段、弱化语势和表达与受话人的集体认同感三种方法,而英国政治家较多运用弱化语势、表达正面评价和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三种方法。
政治访谈参与者的语用策略研究是政治访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Т.Ю.Мкртчян(2004)对比分析了俄语和英语广播电视政治访谈中采访记者的言语行为和言语策略。М.В.Юрина(2006a)探讨了在德语政治访谈中,采访记者和受访政治家如何通过词汇语义和句法结构手段表达中立立场。М.П.Чуриков(2005)以德国政治访谈为语料,归纳出德国政治家在交际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表示同意的八种技巧、表示不同意的七种技巧以及回避的七种手段。Н.И.Лавринова(2008)分析了英语冲突性政治访谈,指出政治家回避问题的七种方法和公开表示不同意的手段。И.В.Афанасьева(2010b)论述了采访中受访人如何使用时态(过去时和将来时)作为一种论证手段,以达到维护正面形象的目的。Н.Н.Кошкарова(2010a、2010b)总结出和谐型政治访谈中记者的技巧(请求、确认、道歉、赞同、恭维)以及政治家的技巧(沉默、中立立场、回避、确认立场)。
在俄罗斯政治访谈研究中还采用了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例如,И.В.Талина (2003)以访谈类言语体裁为语料,分别分析了俄罗斯和德国政治人物交际行为的性别特点。
此外,И.Комарова、Г.Н.Плотникова(2003)以政治访谈为对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了20世纪末政治话语的语义演变。А.К.Хурматуллин(2010)以鞑靼语和阿拉伯语政治访谈为例,分析了政治语篇中隐喻的使用特点。Н.Н.Кошкарова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指出语言和文化差异是政治访谈中产生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欧美政治访谈的研究概况
Bull和Mayer(1993)认为,含糊其词是政治访谈最主要的特点之一。Bull和Mayer(1993)对政治家的零回答(non-replies)进行了分类:1)政治家对问题视而不见;2)接受问题但不回答;3)质疑问题(包括要求进一步解释问题和反问记者两种情况);4)攻击问题(包括八种具体情况);5)攻击采访记者;6)拒绝回答(因无能力拒绝或不愿意回答);7)阐述政治观点(包括八种具体情况);8)不完整的回答(包括八种具体情况);9)重复对上一个问题的回答;10)说明或暗示对这一问题已做出回答;11)道歉。Bull(1994)根据问话的形式判断答话的信息是否完整,将政治访谈中的答话分为回答、居中回答和零回答,如特殊疑问句对缺少的变量进行提问,如果答话中填充了这一缺少的变量,则视为回答。同时,Bull指出,很难判断针对一般疑问句的答话,因为政治家很少直接使用yes/no,有时答话中使用模糊限制语(probably,perhaps,to some extent),有时答话中虽含有yes/no,但是并不等于肯定或否定,比如yes仅承认存在这一问题等。Bull所说的居中回答包括三种情况:1)隐含回答,观点明确,但是未直接表明;2)不完全回答;3)被打断的回答。
Clayman(1993)发现在新闻访谈和记者招待会中,政治家有时先重新表述问题,然后再回答。借助重述问题的方式,政治家有时在这种“概括”的幌子下,逐步将问题转移到对自己有利的话题,有时在“回顾问题”的幌子下,选择回答多成分问话中的某一个问题。Bull和Fetzer(2006)分析了政治访谈中代词转换的功能、其潜在的语效:不仅可以增强说服力,还可以作为一种策略,达到含糊其词的效果。有些学者比较正面地评价了政治家含糊其词这一特点,如Bavelas等(1988)在定义含糊其词时借用了Haley交际模式中所包含的四个成分:I(sender)am saying this (content)to you(receiver)in this situation(context),认为如果缺少了这四个成分中的任何一个,即被视为回避。Bavelas等认为,政治家的回避并不意味着这是个人缺点或政治家怀有不可告人的企图,实验和计算方法证明,回避是因为交际情景所致。Ekström(2009)探讨了瑞典政治访谈中政治家宣布拒绝回答这一特殊行为,分析了该行为在词汇表达上的特点,指出政治家宣布拒绝回答的同时一般会解释原因。他认为,这一行为具有积极效果,是一种适度的保持距离的做法,避免了对记者行为的正面指责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争端。Dickerson(2001)指出在政治访谈中,政治家经常挑战上一个记者的话轮,通常有12种表达方式,但是不同于日常会话,政治家很少将这种挑战个人化,而是和记者合作共同引导访谈的进行。
话轮被打断频率较高是政治访谈的另一个重要特点。Beattie (1982;Beattie,Cutler & Pearson,1982)分析了Margaret Thatcher 在访谈过程中频繁地被打断的原因,虽然这一研究结果受到了Bull和Mayer的质疑(1988,1989;Beattie,1989a,1989b)。
Fetzer和Johansson(2007)分析了英国和法国政治访谈中透露行为(acts of confiding)的语言表现形式及交际功能。Fetzer(2008)的研究对象是对1997年英国大选和1998年德国大选的失利方进行的12场采访中不结盟意愿的表达方式。研究发现,在相同的语境下,两国政治家在访谈中的论证策略十分相似,但是选择表达不结盟意愿的方式却相差很大。
三 国内政治访谈研究概况
政治访谈无论是作为政治话语的一个体裁,还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访谈类型,目前都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充分关注。在中国期刊网上以“政治访谈”为关键词和篇名进行检索,仅发现二十余篇相关研究文章,且半数以上为硕士学位论文。现有研究基本在语用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以英语政治访谈为研究对象,主要关注政治访谈中的模糊现象的表现形式(朱怡,2004)、模糊限制语的元语用功能(赵晓宇,2014)及人际功能(彭征宇,2007)、话轮分析(林海洋,2017)、缓和策略(吴尚泽,2016)等。
通过以上对政治访谈的梳理可以看出,俄罗斯学者普遍把政治访谈看作一种兼具政治话语和新闻话语特点的言语体裁,政治访谈的书面及口头形式、语言特点和访谈结构、言语礼节及语用策略都进入了俄罗斯学者的研究视角。相比而言,欧美学者对政治访谈的研究多聚焦在政治访谈中的模糊现象、打断话轮、论证策略等。而我国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较少,且以欧美英语国家的政治访谈为主,对其他国家及我国的政治访谈研究则较少。因此,对俄罗斯及我国政治访谈的系统的语用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