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经济研究
高质量推动杭州、上海两大都市圈融合发展
◎方晨光
提要:实现杭州、上海两大都市圈的融合发展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赋予的使命。本课题对杭州、上海两大都市圈融合的空间、合作机制及沪嘉杭城市融入长三角思路进行了梳理,就两大都市圈融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质量推动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杭州湾北环线科技创新走廊的发展思路,并就推动两大科技创新走廊发展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杭州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 科创走廊 平台融合
作者方晨光,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杭州都市圈发展报告》《创意城市学刊》执行主编(邮政编码 310026)。
目前,江苏、浙江、上海正在共同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初步拟定覆盖上海和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等“1+7”城市。早在2016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中就提出了“上海大都市圈”概念。2017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并明确提出从“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上海正在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杭州都市圈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板块,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杭州都市圈不仅与上海大都市圈在空间上有较大的重叠,而且在交通、生态环境、产业分工、人居环境、人文历史上相近相通,具有融合发展的互补优势和潜力。当前,杭州、上海两大都市圈融合发展,正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机遇、“一带一路”发展的机遇、杭州都市圈空间扩容的机遇、“亚运会”举办的机遇、浙江大湾区发展的机遇。
一 杭州、上海都市圈发展历程及空间、合作机制状况
研究杭州、上海两大都市圈融合发展,从宏观上讲,可以在全球化和区域化大趋势中形成协同发展的城市网络和引领世界的开放高地,可以拓展全球视野、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可以在世界发展语境中构建资源环境友好、人文关怀至上的生态文明社会;从中观上讲,可以增强两大都市圈的交流、合作,共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发展带来的政策红利;从微观上讲,可以实现两大都市圈的深度合作,为轨道交通、城市大脑、政务云、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对接、创意文化、国际化合作等创造协同发展机遇,打破行政阻隔,实现合作共赢。
(一)杭州都市圈发展历程
杭州都市圈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南翼,是以杭州为中心联结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五市的长三角“金南翼”。杭州都市圈起步于2007年,经过10多年发展,现正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板块、亚太国际门户长三角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先行区和浙江创业创新核心区。2014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复,杭州都市圈成为全国首个以都市圈经济转型升级的综合改革试点。自2012年起发布《杭州都市圈蓝皮书》,至今已经发布《杭州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7—2012)》《杭州都市圈发展报告·新型城镇化建设(2014)》《杭州都市圈发展报告·信息经济与智慧城市发展(2016)》《杭州都市圈发展报告·美丽中国·杭州都市圈样板(2018)》等四部。杭州都市圈主要包括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六市,以杭州市域辖区及建德、桐庐、淳安和德清、安吉、海宁、桐乡、柯桥、诸暨、歙县七个节点县为紧密层,面积53256平方千米,2018年常住人口2621.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8665.42亿元,人均GDP 930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3897元,一般财政公共预算收入3577.35亿元,城镇化率63.83%(见表1)。
表1 杭州都市圈城市数据对比(2018年)
(二)上海大都市圈发展历程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提出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在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将与上海关系更加紧密的地区纳入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积极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上海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通、常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等地区,明确了上海到2035年并远景展望至2050年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立足国际国内和本地实际,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在上海大都市圈的空间上,后一个规划比前一个规划有所扩容,新增常州、湖州、绍兴和杭州市区部分。而江苏、浙江、上海正在共同编制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初步拟定覆盖上海和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等“1+7”城市。上海大都市圈以上海主城区24个城镇圈和东平—海永—启隆城镇圈(涉及上海、南通)、安亭—花桥—白鹤城镇圈(涉及上海、苏州昆山)、枫泾—新浜—嘉善—新埭城镇圈(涉及上海、嘉兴嘉善)三大跨省界城镇圈为紧密层,面积45400平方千米,2018年常住人口6597.2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90796.64亿元,人均GDP 1312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49470元,一般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3381.57亿元,城镇化率72.02%(见表2)。
(三)杭州、上海两大都市圈空间与合作机制状况
杭州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在空间上有大范围的重叠,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重叠的公共地理空间包括嘉兴、湖州、宁波、舟山、绍兴及杭州市区。江苏、浙江、上海正在共同编制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初步拟定覆盖上海和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等“1+7”城市,重叠城市为嘉兴与湖州。
杭州都市圈在体制机制上发展得比较成熟,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形成都市圈市长联席会议决策机制,以及主任联席会议、联络员会议等议事机制,成立了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办公室,牵头设立了规划、交通、统计、信息与产业、旅游等15个专业委员会、8个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全方位地推进城市对接和合作。《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已经过时,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轮“十四五”《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作为过渡,2018年制定杭州都市圈城市合作章程,使杭州都市圈城市合作有了共同的规范和基础。
上海大都市圈至今还只是一个概念,在上海城市规划中出现,尚未形成最后的上海大都市圈专项规划,在上海大都市圈层面没有实质性推进的体制机制,更没有与杭州都市圈进行对接的研究和思路,相关城市间的合作在前期更多地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协调,后期更多地通过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加以推进。
表2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数据对比(2018年)
二 杭州、上海两大都市圈融合的思路与融合面临的问题
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走向国际化是长三角区域26个城市的共同心声。自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以来,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然成为各城市的热门话题和推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思路。杭州、上海两地主要领导频繁接触,杭州对融入大上海的决心和信心,上海对杭州数字经济和城市大脑布局的赞赏,均已表明杭州、上海两地对接的愿望,更是对贯彻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领悟。嘉兴更是把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首位战略”,努力把嘉兴打造成长三角核心区枢纽型中心城市、杭州湾北岸的璀璨明珠、国际化江南水乡文化名城、未来创新活力新城。沪嘉杭一体化发展已然成为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新高地。
(一)杭州、嘉兴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路
2019年8月,杭州市专门出台了《关于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市委〔2019〕12号),要求深度融入长三角,到2025年全市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城市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迈上新的台阶;到2035年,杭州都市圈同城化、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实现高水平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均衡,市场统一规范、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的一体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成为长三角南翼强劲增长极。随后,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印发〈杭州市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行动计划〉的通知》,就目标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任务分解作了明确部署,还对全国数字第一城打造工程、“新制造业计划”推进工程、“城市国际化”推进工程、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工程、跨区域特色小镇联盟工程、城市大脑共建工程、世界文化遗产群落打造工程、美丽中国大花园示范区建设工程、“最具幸福感城市”持续提升工程、长三角南翼“人才特区”打造工程等十大标志性工程作了明确安排。
2017年4月,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同意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的复函》中,同意嘉兴市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复函指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深化与上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着力打造浙江与上海创新政策率先接轨地、高端产业协同发展地、科创资源重点辐射地、一体化交通体系枢纽地、公共服务融合共享地,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提供示范。2019年7月23日,嘉兴召开中共嘉兴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正式确立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将突出重点板块引领,加快形成示范区先行示范、中心城区引领带动、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驱动支撑、临沪临杭滨海三带联动推进的全域融入的发展格局,努力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体制机制集成创新策源地。
(二)两大都市圈融合面临的问题
1.融沪规划滞后,接沪政策难落地
目前,上海、杭州、嘉兴三地新一轮城市规划正在编制或者已经公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已经公布,《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正在征求意见,杭州市新一轮城市规划尚在编制中。从都市圈规划而言,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和杭州都市圈新一轮规划正在编制中,《杭州都市区规划纲要(2014—2030)》已近中期结尾,远期2020~2030年的规划内容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城市群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规划和都市圈规划滞后,导致城市与城市之间、都市圈与都市圈之间无法一体化对接;即使上述规划都已完成,如果城市与都市圈规划不协调、城市与城市之间规划不协调、都市圈与都市圈之间规划不协调,那么,杭州与上海两大都市圈规划依旧无法对接。
2.融合理念多头,省级层面协调不足
2017年,浙江省政府同意嘉兴市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嘉兴吹响了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接轨上海的号角。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嘉兴提出要把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嘉兴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杭州在《关于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中指出,共建杭嘉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打造沪杭战略通道重要节点和长三角跨市域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将杭州与嘉兴海宁的长安、许村联系在一起。但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跨城市协作,共同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仅靠城市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从省级层面加以观照,从发展理念、政策倾斜、规划衔接、投资融资等区域协调方面加以推进。
3.片面强调极核,导致融沪力量分散
杭州都市圈从启动到现在,主要是在做强都市圈、加强城市合作、强化杭州极核效应上做文章,对于杭州或者杭州都市圈整体融入长三角没有过多地去思考,或者怕被上海虹吸效应吸走,因此在融沪积极性上信心不足,在规划制定上融沪理念不强,在实际操作中融沪实践不够。杭州与上海之间有嘉兴,因此杭州认为融沪首先是嘉兴的事,杭州没有或者难有具体抓手,通过嘉兴去融沪中间隔了一层,难度大,没有从都市圈协同创新的角度去思考融沪发展的方向。
4.融沪重点偏离,导致投资力量不足
杭州、上海两大都市圈融合,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明确方向和重点。杭州都市圈要加速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当务之急是在交通通勤、信息化建设上做好文章。在交通通勤上,不能只限于原有高铁、高速公路的优质提速,要集中投资力量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实现沪嘉杭三地的同城化。在信息化建设上,不能只限于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忽视融沪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能将5G、城市大脑等高技术只投入各自城市的应用,也应集中投资力量开发融沪信息化基础设施。
三 高质量发展融沪两大科技创新走廊,实现杭州、上海两大都市圈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杭州、上海两大都市圈融合发展,就要努力打造沪嘉杭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高地,努力实现接轨大上海、实行一体化发展。从方向和目标上来说,就要从杭州出发一路向东,沿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和杭州湾北环线科技创新走廊,将分散的碎片化的城镇和开发区连接起来,实现两大都市圈无缝对接。从发展理念上要以浙江大湾区建设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从规划目标上要以多平台核心区建设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从产业发展上要以数字经济优势产业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从交通发展上要以多通道发展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从对外窗口发展上要以城市国际化为抓手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从人口集聚上要以人才资源的动力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在具体做法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做强两大都市圈融合的基本盘
以杭州《关于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提出的“致力于推进城市群同城化,探索建立新的区域合作平台”为指导,努力在实现市域统筹发展、跨区域特色小镇建设、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建设、联动打造跨区域发展廊道等方面进行突破。从市域统筹发展角度,要形成体制机制统一高效、要素流动顺畅有序、基础设施通达便捷、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的市域一体化格局。从建设跨区域特色小镇的角度,要在上海境内建立梦想小镇,打造在沪大学生创新创业新平台、杭企在沪研发新基地、杭州对外开放新窗口。从建设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的角度,要共建杭嘉、杭湖、杭绍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从联动打造跨区域发展廊带的角度,要主动对接推进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深度参与G60产业园联盟;共保共建大运河文化带,打造大运河文化品牌;打造沪杭世界级风景廊道,建设杭州湾黄金旅游风景线。
(二)促进两大都市圈融合的新突破
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上海和近沪地区战略协调区有上海大都市圈的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杭州湾北岸战略协同区、东部沿海战略协同区、长江口战略协同区,其中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杭州湾北岸战略协同区在杭州都市圈空间规划范围内,主要涉及嘉兴市大部分和湖州市一部分;而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杭州湾北环线科技创新走廊是杭州与上海紧密联系的两条发展带,据不完全统计,两大走廊沿线跨2省(市)3市18区县(市),共有19个产业平台,在杭州、上海两大都市圈融合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和意义。
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从西到东分别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桐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金山、平湖)、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10个产业平台。杭州湾北环线科技创新走廊从西到东分别是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钱塘新区、杭海新区、海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海盐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奉贤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9个产业平台。
1.打造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
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涵盖上海市松江区,浙江省嘉兴市、杭州市、金华市、湖州市,江苏省苏州市,安徽省宣城市、芜湖市、合肥市。形成了“一廊一核多城”的空间布局规划,“一廊”即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一核”即全球科创中心——上海,覆盖面积约7.62万平方公里,区域常住人口约4900万人,GDP总量约4.86万亿元。而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是接沪融杭的重要线路,由上海城区、嘉善、平湖、嘉兴、桐乡、余杭、杭州城区组成,据不完全统计,从上海到杭州共跨2省(市)3市10区县(市),共有10个产业平台(见表3)。在杭州、上海两大都市圈融合发展中,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是两大都市圈共同创立与打造的产业平台,对于促进两大都市圈的融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设在这个走廊上,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吴江区和浙江省嘉善县三省市交会处。
表3 接沪两大科技创新走廊沿线产业平台所在区域情况
目前,上海、杭州、嘉兴、苏州等城市开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全新阶段,各方聚焦规划对接,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布局一体化;聚焦战略协同,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资源配置一体化;聚焦专题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一体化;聚焦市场统一,推动科创要素按市场配置要求自由流动一体化;聚焦机制完善,推动长三角区域制度供给一体化,努力将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成长三角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示范区重要引擎,即长三角率先迈向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长三角率先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试验田,科创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主阵地。
2.打造杭州湾北环线科技创新走廊
沿杭浦高速—杭州湾环线高速—沈海高速—沪金高速—上海绕城高速而发展的杭州湾北环线科技创新走廊,涵盖上海浦东新区、奉贤区、金山区,浙江省嘉兴市的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杭州市钱塘新区等,据不完全统计,沿线共穿越2省(市)3市8区县(市),有9个产业平台(见表3)。杭州湾北环线科技创新走廊,由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设立,进入了浙江和杭州的视野,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在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的报告中指出,要建设杭嘉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以临平新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塘新区、海宁长安—许村等区域为重点,加快余杭海宁区块合作,推动形成一体化城市建设空间,打造沪杭战略通道上重要节点和长三角跨市域同城化发展示范区。
(三)从两圈融合的两大走廊发展先行示范区做起
当前,杭州、上海大都市圈融合两大发展轴上有国家级产业平台18个,其中上海11个,杭州4个,嘉兴3个(见表4);上海的数量占两大都市圈融合发展轴的61%,从数量上看这就决定了杭州、嘉兴融沪的必要性。上海自贸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沪苏嘉)、上海自贸区临港片区是中央政府针对上海制定的政策,具有无可比拟的政策优势,杭州都市圈一定要借助上海的政策优势,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在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杭州湾北环线科技创新走廊中有所作为,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中获得发展机遇。
表4 杭州、上海大都市圈融合两大发展轴国家级产业平台
1.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做起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9年5月13日审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通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成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到目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均做出了实质性的响应,先后出台了《上海市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浙江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和《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上海把长三角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的320项重点工作逐一具体化,逐项落实,其核心是将1000多平方公里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成对内开放的载体。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市长应勇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首次提出的。2019年7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应勇表示,中央已经明确将示范区设在江苏苏州吴江、浙江嘉兴嘉善和上海青浦,在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过程中,在这个区域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三省一市的试验田,能扮演“特区”的角色。长三角区域面积广大,实现区域一体化有很多障碍,这就需要有适当的地域来发挥一体化的示范先行作用和支撑带动作用。希望在未来3~5年内,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实现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环保一根线、市场一体化、治理一个章、民生一卡通、居民一家亲7个目标上有共同作为,在长三角形成一个更强大的区域,内部有分工、有特色、有差异,外部则形成合力,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2.从建设杭嘉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做起
2019年7月30日,中共杭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举行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在工作报告中指出,以临平新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塘新区、海宁长安—许村(海宁称“杭海新区”)等区域为重点,打造沪杭战略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和长三角跨市域同城化发展示范区。目前,“杭海新区”已列入《浙江省大都市区建设行动计划》,与杭州真正实现融合发展,规划面积230平方公里,包括许村镇、长安镇(高新区)205平方公里及盐官度假区25平方公里,目标是建设接轨沪杭的科创新区、拥江发展的产业高地、深度融杭的品质新城。
3.从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沪浙融合发展实践区做起
2014年4月2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金山园与平湖园合作共建暨张江杭州湾科技园(筹)正式签约。张江杭州湾科技园后来正式定名为上海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园区位于上海西南部枫泾镇与浙江东北部平湖市的交界处,地跨上海与浙江两地,由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理委员会授权的张江枫泾科技园、张江平湖科技园共建而成,总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其中浙江平湖市境内45平方公里,上海枫泾镇境内42平方公里。目标定位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和辐射区、沪浙协同创新的融合发展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标杆;产业定位于智能制造、科技信息、生命健康、高端服务等。目前,一期7.91平方公里已经启动,位于沪浙两省市交界处,其中平湖境内约6889亩,枫泾境内约165亩。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是沪浙国家区域融合发展实践区,通过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上海市金山区、浙江省嘉兴市三方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招商、统一运营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融合发展,打造中国第一个跨省市、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区。这是杭州、上海两大都市圈建设的第一个跨省合作示范区。
(四)合力共建两圈融合的轨道交通和信息化基础设施
杭州、上海两大都市圈融合,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明确方向和重点。杭州都市圈要加速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当务之急是在交通通勤、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好文章。
1.布局与建设两大走廊发展的轨道交通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亟须疏通“经脉”。目前,联系杭州与上海的沪杭客运专线大动脉,每日行驶列车数已达150多对,接近饱和状态。开辟沪杭二通道,已经成为进一步满足沪杭两地通勤需求的必然选择。在原有高铁、高速公路的优质提速基础上,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实现杭州、嘉兴、上海三地同城化,让三地人口高速流通起来,出行变得随时随地,只有这样才能让三个城市的发展要素快速对接。可以优先在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和杭州湾北环线科技创新走廊建起两条城市轨道交通,到条件具备时再增加若干条,实现与上海轨道交通的无缝对接。如海宁交通“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将发挥交通基础性先导作用,构建以“通勤化、快速化、立体化”为特点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缩短与沪、杭的地理距离、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提高与沪、杭的同城化水平,提升与嘉兴市区、周边县市的交通服务水平,积极融入长三角。轨道交通是实现“通勤化、快速化、立体化”继而同城化的最好手段,是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有效手段。轨道交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建设工程,就近期而言,要解决区域间人口大规模的流动问题,首要的是发展跨区域的公交线路,在实施两廊经济布局的同时布局公交专线。
2.规划与建设两大走廊发展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基础。打造沪嘉杭地区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必须加快打造三市融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全球新高地。可在5G先试先用和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联动上发力,率先在两大走廊中布局。
在5G先试先用上,目前三省一市政府与中国电信、中国铁塔、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共同签署了5G先试先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四年投入2000亿元助力长三角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智能云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阿里云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还签署了共同打造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合作框架协议,各方将围绕新连接、新枢纽、新计算、新感知等信息基础设施在长三角区域布局,目标是到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基本实现千兆到户覆盖,城域物联网基本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全覆盖;长三角地区国际通信出口容量达到50Tbps,国际出口带宽能级超过10Tbps,并在苏浙沪毗邻区探索建设直连的信息枢纽港区;长三角主要城市群城镇化地区基本实现移动边缘计算节点部署;引导城市群建设基于物联、数联、智联的城域物联专网,部署物联传感“神经元系统”,探索建设集管理、应用、决策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大脑”平台;探索建立长三角城市级安全态势感知中心,推动长三角城市群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络建设。
在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联动上,长三角首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签署《长三角地区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联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共同打造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互联网标识解析平台、互联网服务支撑体系、互联网网络和安全体系、互联网创新应用与平台互信和互联网融合生态等,以推进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一体化发展,助力长三角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五)合力破解两圈融合支柱性产业的同构现象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建设传递出三个重要信号,一是国家转型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二是从利用西方市场转向利用国内庞大市场的重要信号,三是从分割治理的治理模式逐步转向合作治理的重要信号,示范区或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目前,沪嘉杭两大走廊产业同构现象非常严重,如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数字经济制造业、时尚制造业等方面高度相似。然而,沪嘉杭两大走廊大多数产业并没有出现恶性竞争局面,相反,同构现象与高速增长现象并存。由于市场的原因,产业同构从长远的发展看并不是好事,当市场达到一定程度的饱和时,恶性竞争将不可避免。因此,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网络势在必行。
1.先行在两大走廊区域内进行产业协调分工
在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杭州湾北环线科技创新走廊的发展过程中,从现在起就要进行三市产业协调分工,推进产业一体化,实现跨区域产业协同升级(见表5)。当前,首要的是突破行政壁垒,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以合作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基础,加强三市战略协同、产业链协同、创新协同、主体协同,形成南北两大科技走廊协同发展的格局。创新产业跨区域合作,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以产业协同升级为目标,围绕“大制造、大物流、大贸易、大休闲”四大发展经济方向,推进沪嘉杭区域产业一体化规划和一体化发展。积极争取国家顶层规划协调,推进过程中可以先行在两大走廊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杭嘉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和钱塘新区平台内试点。
表5 沪嘉杭两大走廊区域支柱性产业及规划发展方向
2.先行在两大走廊区域内进行数字经济对接
上海的上汽、宝武、上海石化都是著名的大型国有企业,但在数字经济方面上海却没有世界级企业,杭州则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和新华三等电商、云计算、数字安防等创新型企业,双方存在良好的合作条件。《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杭州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对数字经济人才吸引力最强的城市,人才流入/流出比值达到1.74;杭州的ICT(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行业在全国居领先地位,这为数字技术在各个传统强势行业的渗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沪嘉杭三市都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数字工业、信息产业的目标。在2018年10月杭州吹响了“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集结号;在同月举行的杭州都市圈第九次市长联席会议上,杭州联合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五市,进一步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口号。就杭州都市圈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而言,要首先在沪嘉杭三市的两廊沿线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数字引擎”,并以杭州为主导串联起数字经济的新廊带,助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六)合力实现两圈融合的信息共享与服务共享
信息共享和服务共享是长三角人才流动和要素流动的发展方向,是营商环境改善、“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目标。
1.先行在两大走廊区域内实现信息共享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信息互联互通是基础,既要有硬件的互联互通,又要有软件的互联互通。现在许多城市都着眼于硬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城市发展差异很大程度上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其中重要的是软件的互联和畅通。沪嘉杭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会的三个重要城市,在交通设施联通和信息网络联通上扮演着“先行官”角色。杭州数字经济的发展已让上海刮目相看,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杭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杭州“拥江发展”战略、杭州湾大通道、杭州大城北、钱塘新区等的建设或设立让杭州有更多发展数字经济的机会,支付宝、城市大脑、5G、物联网、网商等的发展给杭州数字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杭州的目标是“拿到数字经济下一个黄金20年的通行证”,但杭州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信息不够畅通。杭州要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打造长三角网上自贸区,就要获得发展的先机,聚焦关键通道、关键区域、关键项目,联结各种基础设施与网络空间,与嘉兴、上海对接,通过在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杭州湾北环线科技创新走廊,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和钱塘新区建设中发挥信息的作用,让软硬件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畅通。
2.先行在两大走廊区域内实现服务共享
在信息社会,一体化不仅是基础设施及管理上的整合,更重要的是要在数据层面打通,实现营商环境、科技资源、交通、医疗等各方面的协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沪嘉杭三市必须做到数据共享先行,为一体化做好充分准备。在政务服务上,沪嘉杭三市要强化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和数据互通共享,率先实现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公共支撑功能在长三角地区落地,可通过已正式上线的沪苏浙皖一市三省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电子化平台实现30项企业事项和21项个人事项异地就近办理,以及9类电子证照共享互认,包括新生儿查重名、身份证和居住证预约办理、交通违法查询等热门服务,并对暂时还未能开通的项目进行沪嘉杭三市对接。在交通服务上,沪嘉杭三市要强化信息化服务对接,在跨区域公交、跨区域轨道交通等方面,实施跨城“一码通”,市民持各自城市的公交App、地铁App就能在三市多地的任意站台(机)扫码过闸,不用再排队购票;目前,地铁“一码通”项目有望一年内实现长三角扫码全通。在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上,沪嘉杭三市要加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人们通过浏览相关官网就可以足不出户纵览长三角科技资源信息,进行仪器预约、研发托管、政策资讯、科技社群、科技培训等交流活动;要建立“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互认互用机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精准资源导向,发挥对区域创新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在电力一体化服务上,沪嘉杭三市要重点推动供电服务“跨省一网通办”建设,通过就近供电营业厅专设的异地业务窗口,或通过互联网线上渠道进行申请,均可轻松实现跨省用电业务办理、增值税发票跨省换取和电费跨省解缴,助力区域营商环境联建及优化,打造全新升级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能源生态圈。沪嘉杭三市还要在人才流动、产业协同、医保结算、文化旅游、养老共享机制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打破行政壁垒,为助力长三角区域经济和公共服务高度融合和全面联动,充分发挥跨区域大数据“黏合剂”作用,实现两大走廊的大数据融合开放。
(责任编辑 王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