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河北省网络空间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多次强调要管好用好互联网。特别是在2019年1月25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冲刺全面小康的任务重大,应对风险挑战凝心聚力的任务依然艰巨。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团结、凝聚亿万网民,不断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坚持守正创新,突出主责主业,切实担当起新时代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使命任务,全面推进网信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不断提升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本文在调研基础上,结合河北省制定实施“十三五”规划,围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需要、提升创建活动参与度和体验感、创新创建活动新模式、加强新型主流媒体人才培养和规范网络伦理道德等方面,就进一步加强河北省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开创网信事业建设新局面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2018年以来,河北省精神文明战线认真贯彻河北省委关于巩固拓展提升创建成果的要求精神,着眼突出“五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更加注重城市科学规划、精心建设、精细管理,更加注重服务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注重向县城和村镇延伸),着力推动各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好局、起好步,取得了预期成效。
一是要坚持创建为民心。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只有植根于人民才能蓬勃发展、行稳致远。这既彰显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本质,也是新时期加强网信工作的基本规律。所谓创建为了人民,就是要在创建活动中让人民群众当主角、做核心,做到谋划工作向群众问计、调查问题听群众意见、改进措施向群众请教、任务落实靠群众参与、衡量成效由群众评判。做好网络精神文明工作,要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善用网民视角谋划工作,把增进网民福祉作为网信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坚持创建顺民意。精神文明创建要始终坚持顺民意、合民心、利民生,要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按照群众意愿办事,把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开展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河北省在推进创建活动中开展的“道德模范”评选、“河北好人365”、“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较好地坚持了市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满足了市民群众的精神向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是坚持创建暖民心。通过各项“互联网+”活动,实现精神文明建设成效落地生根。如“互联网+文明家庭”“互联网+扶贫”“互联网+志愿服务”,充分发挥本系统各级各单位的特有优势,履职尽责、主动作为,在弘扬善美家风、助力脱贫攻坚、探索志愿服务新路径上下功夫。全社会礼敬礼遇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石家庄市开展“鲜花送雷锋 善美在省城”大型公益活动,共为1万余名“身边雷锋”送去鲜花,在全市掀起学雷锋、做雷锋、敬雷锋的热潮,各大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也竞相转播、转发,在网络上也掀起了一场向身边雷锋学习的热潮。据统计,2018年全年,河北省各级安排专项经费组织慰问,落实礼敬礼遇各项举措,在全社会树立起“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鲜明价值导向,为培育更多的时代好人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二)增强创建活动参与度和体验感,打造网络精神文明建设新载体
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网络新技术新应用快速迭代,我们要顺应潮流、审时度势、守正创新、形成合力,在深耕内容、创新载体、改进传播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共同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在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创建活动的参与度和融入度,在吸引群众踊跃参与中扩大感染力和影响力。
一是要把牢“定盘星”,坚持正能量。当前正处于全球网络信息技术加速创新变革的时代,各种价值观的交融、碰撞和冲突也日益突出和激烈,并日益影响人们的价值理念,把牢舆论导向的“定星盘”,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已成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不管技术如何演进、应用怎么升级、平台怎么更新,都不能偏离航向、失掉根本,这是我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和根本原则。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凝聚亿万网民,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是大胆创新,打造微品牌。当前,做好网络精神文明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式,走出传统舒适区,在理念思路、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特别是要通过深耕传播内容,在精心打造微品牌上下功夫,多创造一些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App活动平台,在提升群众认知率、参与度的基础上制造“粉丝”,从而提升创建工作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引领力。通过网站、微博、微信、App等各种媒体平台,发挥及时性、多媒体、移动性、互动性特点,关注市民生活的热点、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精心设计话题,依托手机移动终端,开展网上活动,增强网络互动,真正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内外兼修”,增强吸引力。有了吸引力才有传播力,有了传播力才有辐射力,有了辐射力才有引领力。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只有通过“内外兼修”“内外融合”,才能在信息海洋中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内”就是苦练内功,积极适应移动传播新特点,进行宣传文化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方面需求;“外”就是外塑其形,重视移动传播矩阵建设,打造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移动载体,不断扩大网络精神文明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近年来,河北省通过打造“文明河北”“网信河北”“冀评之家”等微信公众号,把河北省网络精神文明工作的点滴,用翔实的事例、网络的语言进行编辑整理,注重与网友的互动,提升创建活动的传播力和辐射力。
(三)探索创建活动模式创新,促进网络精神文明建设新模式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新颖活泼的内容生产方式和多渠道多维度的传播方式,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引导网民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传递正能量,凝聚各方力量,形成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覆盖面积、影响力的最大化。还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继续创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手段和方法。
一是要用“网言网语”夯实精神文明创建的前沿阵地。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文明网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包括一些重点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包括文明网,都开设了很多专门的理论宣传栏目,像“学习进行时”“学习大军”“平语近人”等,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客户端进行传播,点击率和转发量都很高。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精心培育网上理论宣传品牌,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互联网“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要用“微言微语”发挥网络精神文明传播优势。在全面、深入、准确的基础上,善于用网言网语、微言微语,用图表、动漫、视频、音频、电子书等多种形式,丰富网络信息的内容空间和表现形态,使我们的宣传更立体、更生动。遵循“微时代”“微传播”的特点,适应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的阅读习惯,积极推动“轻阅读”“全视听”传播,善于将传统信息进行碎片化、多极化的制作加工,多生产简明短小、鲜活有趣的产品,将大主题转化成小题目,将大作品转化成轻应用,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提高关注度,增强吸引力,传播“微文明”,引领新风尚。
三是用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发挥网络精神文明的聚拢效应。活跃网上群众文化。发挥网络优势,广泛开展读书征文、歌会诗会、经典诵读、书画摄影、时装秀、广场舞、情景剧、原创歌舞、戏曲小品和微电影等征集展示活动,推动地方各类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上网,让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扩大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参与度。另外,还要注意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方法途径,将创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那些数量庞大且平时重视程度不高的组织和群体中,如快递小哥、自由职业者等,通过网络把他们的思想聚拢起来,使他们参与创建。
(四)加强新型主流媒体人才培养,打造网络精神文明新力量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研究制定网信领域人才发展整体规划,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河北省网络人才培养,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方向,积极培育网络精神文明新力量,大力培养全媒体记者、全媒体编辑、全媒体管理人才,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网信铁军。
一是增强工作自信。我们要争做网络文明建设的宣传员、实干家、引领者。虽然相对于商业网站的“高大上”,我们是“矮弱小”,是小舢板,但是我们做的工作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网络上的人民战争就要善于宣传,增强网络意识、网络思维、网络能力。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文明网工作政治性很强,必须把政治性放在首位,把讲政治规矩、守政治纪律作为工作的第一要求,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三是加强学习实践。学习是立身之本,实践是强网之路。文明网工作涉及的领域很宽、工作要求很高,从事文明网工作的每一位同志都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认真学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生态建设等各方面知识,学习现代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要加强实践锻炼,把握基层群众上网用网需求,借鉴重点新闻网站、主要商业网站、直播网站、社交平台的网络技能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四是转变作风,坚持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深度推动“互联网+精神文明”,也有工作作风问题。既需要增强群众观点,坚持扑下身子、眼睛向下,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扎根群众;又需要增强网络意识,坚持严谨细致、科学客观,通过网络、通过数据来体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五)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
互联网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吸引了各方资源力量的深度参与,催生了一个欣欣向荣、后劲十足的超级产业。近年来,围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我国做了很多工作,实施了《国家网络安全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有关部门采取了很多举措办法,总体上是生动活泼、可管可控。但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的网络环境还相当复杂,互联网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规范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是把握价值导向。地方文明网是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始终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网站的根本任务。搞策划、做宣传、开专栏、做访谈、办活动,都要突出价值观标准,引导人们认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引导人们从日常的工作生活、言行举止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最大限度激发向上向善的网络正能量,推动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
二是关注重点人群,逐步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覆盖。随着微博、微信、微视频和手机客户端广泛普及,社会管理服务、商品生产流通的网络化程度大幅提升,人们对互联网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网络空间治理的传统模式正在逐渐被打破。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正视这种变化,进一步增强网络意识和网络思维,把不同群体的网民作为重点对象,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更加广泛地把群众联络起来、组织起来,把精神文明建设延伸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覆盖到不同的社会阶层,做到网络延伸到哪里,精神文明建设就跟到哪里,逐步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覆盖、新提升。
三是创建工作动态管理系统。借助网络技术、大数据,研发创建工作动态管理系统,开展网上调查、网上测评、网上意见征集,及时听取群众意见,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发展。开设网上“文明创建大看台”,展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学校、文明家庭创建的进展、做法、经验和成效。把善于策划、组织各种活动的这一精神文明工作优势延伸、复制、放大到互联网上,形成线上线下交流互动,大力倡导网络文明新风。
[1] 王菲,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汇聚起建设网络强国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人民日报》2018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