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学刊(2020年第3期/总第157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特稿

建设未来城市之江试点的借鉴与对策

◎郑建南 张振峥

提要:通过对雄安、成都和新加坡三地城市发展的分析提炼,基于杭州城市特色,本文提出结合三地优势的“未来城市”这一概念,即“人、城、境、业”四位一体,生态、宜居、宜业、智慧的理想城市,并针对之江新城生态限定与发展诉求,提出通过做优城市生态功能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完善生活基础设施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通过集聚创意创造人才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通过打造数字文产高地来擦亮之江文创明珠等来探索未来城市之江试点的初步构想,并以此助力杭州打造韵味独特、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

关键词:之江新城 未来城市 国际城市 杭州

作者郑建南,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民革杭州市委会城建和人资环专委会委员;张振峥,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街道蚕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邮政编码 310015)。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国家分别在成都和雄安建立了“公园城市”和“未来城市”两试点来探寻面向未来的新时代城市发展[1],向全国做示范、与世界享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新加坡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得到了邓小平和习近平两代领导人的赞赏,并做出向新加坡学习的指示[2]。时至今日,新加坡提出“花园里的城市”这一目标,仍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与鉴的地方。

基于杭州良好的生态基底以及领先的数字科技,结合成都公园城市和雄安未来城市建设经验,并借鉴新加坡花园里的城市等发展理念,本文提出杭州未来城市这一概念,杭州未来城市以生态价值为核心[3],“人、城、境、业”四位一体[4],运用数字科技实现城市智慧管理、形成可持续竞争力[5],最终成为生态、宜居、宜业、智慧的未来城市。

一 国内外未来城市经验借鉴

雄安新区、成都和新加坡均强调从人的视角来描绘城市与生活、城市与环境,从社区的视角来讲述城市与文化、社会与发展[6]。同时,也强调从城市的视角来审视各种挑战,探索创新途径和发展策略。三地未来城市建设具有以下两点共性。

(一)强调以人为本,创造城市宜居环境

雄安坚持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充分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划定国土空间“三线”边界,合理确定新区建设规模,完善生态功能,统筹绿色廊道和景观建设,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由此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家园。

新加坡提供多样的居住选择,塑造以邻里为中心的公共设施,让居民亲近自然环境,方便邻里联系;统筹考虑多方需求,构建现代化生态社区;培育现代化、多代共享的综合性社区公共设施,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考虑,塑造愉悦、活力的社区空间,以此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成都按照街区制理念,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促进人情味和街坊感的本质回归。成都进一步推进街区全域景观化创建,注重街巷邻里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形成自然全龄友好的街区景观环境;推动城市微景观建设,拓展绿化空间,美化街区环境;强化各级绿道互联互通,串联绿地公园与公共空间体系,丰富居民健康活动。

(二)强调生态优先,构筑“三生”共荣格局

雄安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环境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先决条件,坚持“城水林田淀”一体规划,处理好城淀关系,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划好国土空间“三线”。

新加坡以花园里的城市为名片,强化城市的生态气质,加强蓝与绿的融合、保护自然资源,通过扩大全岛的活动空间、丰富健身设施和拓宽绿色空间网络来做强花园名片。

成都通过保护山水田林湖草生态本底、延续河网水系,构建三级生态廊道,构筑“三生”共荣的城乡格局;加强城市风廊管控、环境治理,从而营造碧水蓝天净土的优美环境;强化生态增绿、见缝插绿,塑造绿满蓉城的公园绿境。

1.强调城市意象,打造东方气质典范

雄安以城市设计统领空间秩序,塑造城市特色,传承文化基因,形成具备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运用中囯传统营城理念,利用轴线、方城、街坊、园林所构成的城市意象,力求形成天人合一、城景相融的景观特征,打造东方气质典范之城。

新加坡借助设计导则多角度保留地区环境特色,提升居民的本地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新加坡重视对历史性文化资源的保护,对特定场所通过“政”“社”“业”三方合作,打造特定场所、讲叙社区故事和开展文化线路活动,与居民共享社区记忆。

成都充分挖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按照“公园+”模式,建设人文特色空间载体。成都厚植天府文化根基,并以城市公园体系和开敞空间为载体,推动对天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化对天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双重感知;结合绿道及城市公园的核心节点,打造城市文化地标,塑造天府文化景观体系,形成天府文化形象新印记。

2.强调高效便捷,建设智慧未来新城

雄安坚持将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积极吸纳和集聚京津及国内外创新要素资源,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布局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体制机制新高地和京津冀协同创新重要平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新加坡进一步混合城市功能布局,优化路权分配和道路设计,引导以慢行与公共交通为主的绿色交通体系,优化出行体验和提高出行效率。无人驾驶将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设施的便利性。通过本地集水区储水、引进水、新生水、海水淡化等,多渠道保证供水安全。优化环境与雨水相结合的蓝绿体系,实践“活跃Active、美丽Beautiful、洁净Clean”的ABC水计划。创新优化空间利用,积极挖掘地下潜力空间,发展四通八达的“地下城市”,并与地上综合体相匹配。

成都将公园及绿道体系相结合,打造公园化、国际化、品质化的公共服务场景。同时在15分钟服务圈内,按照“公园+”布局模式,配置居民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强化设施的共建共享,满足市民多元化、特色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以产业绿色化为城市发展内核,通过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体系,发展创新驱动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建设清洁、高效、循环的绿色资源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依托公园空间发展新经济,培育新业态、新消费。

二 未来城市是之江新城保护与发展的理想选择

杭州正处于打造“大花园”和建设“世界名城”的关键期,然而受城市扩张以及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加大的影响,各种城市病接踵而来,并且越来越严重。专家学者也提出了不少发展设想,但收效甚微。

之江新城位于杭州西南侧,背依连绵青山,前临浩瀚大江,是杭州沿江规划的十座新城中建设面积最大、环境最优、潜力最大的新城。伴随着拥江发展行动的推进和之江文化产业带的建设,之江新城迎来了发展契机。

(一)良好的生态基底需要未来城市来巩固

之江地块中,午潮山、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湖风景区、之江构成了三面环山一面水的优势生态基底。之江新城成为杭城西南生态带需要未来城市来巩固。

(二)严格的环境限定需要未来城市来带动

受城市水源地保护、永农红线的限定以及杭城西南生态带的限定,之江地区大多时间采取保护为主、发展为辅的策略,这使该地块相较于其他地区一直处于城市发展的低洼地,需要新模式、新产业来带动。

(三)破碎的绿地板块需要未来城市来整合

杭州绕城高速路、彩虹快速路、长深高速路隔断了之江、转塘、双浦三大板块。区内绿地未联成片,板块分散,需要未来城市来整合。

(四)迫切的发展诉求需要未来城市来激活

之江新城是杭城南部新兴之地,区内人民发展希望迫切,希望充分把握好时代契机,发挥自然本底,将之江大地打造成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城市。

为此本文通过借鉴雄安、成都、新加坡三地先进经验,建议打造集生态、宜居、创意、智慧于一体的未来城市之江试点,推动杭州建设世界一流的未来城市,加快打造杭州韵味独特、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

三 建设未来城市之江试点的建议

(一)做优城市生态功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生态未来城市

1.以水为机,完善城市生态功能

以铜鉴湖建设为契机,完善区域水体涵养、蓄洪功能。使铜鉴湖在引水配水、防洪减灾、生态修复、水质提升、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承接上游周浦沿山南渠、周浦沿山北渠、转塘象山沿山渠等的分洪功能;新增湖面,使铜鉴湖恢复历史水面,改善之江地区水环境、水生态,提高之江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实现之江地区自西向东的配水大格局。

2.以水成网,构建公园城市基底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借鉴上海延中绿地建设经验,将杭州绕城高速路、彩虹快速路、长深高速路围合区域建设成为之江中心公园,带活周边地块。通过建设绕城高速绿廊、镇中路绿廊、长深高速绿廊和石龙山绿谷等,连接午潮山、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湖风景区、铜鉴湖等,最终连片成网,构建公园基底。

3.以水兴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双浦地块沿湖村庄依托铜鉴湖集聚人气,通过整合河流、溪涧、池塘等类型的水域资源,有机生成依水傍湖的“小桥流水”优美意境。村庄保留纯农业田园环境,水田格局、沟渠阡陌,形成极富韵味的杭派水乡风貌特色,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紧扣 “田园、湿地、文化”三大核心主题。通过对现状资源的提炼,发展区域优势,开展休闲、品茗、民宿等现代休闲度假产业。

(二)完善生活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宜居未来城市

1.综合部署,完善生活基础设施

以《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为标准,布置城市基础设施。依据步行15分钟、10分钟、5分钟划定生活圈单元,配套相应设施,并在生活圈周边创造更多的工作需求、布置更多服务设施,使工作、娱乐更贴近生活。街道交通从以车为主转换到以人为主,优化路权分配和道路设计,引导以慢行与公共交通为主的绿色交通方式,提升出行体验和效率。

2.综合利用,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依托铜鉴湖及区内河道水系,做优水资源;制定梯级用地计划,预留发展用地;连绿成网,构建城市森林体系,提升城市资源承载力。完善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回收固废设施,增强城市环境承载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城市建设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机统一,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注重提高公共交通效率,加强对地下管网设施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增强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

3.绿色环绕,营造城市宜居环境

践行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公园城市坚持用美学观点审视城市发展,通过以形筑城、以绿营城、以水润城,使城市全部景观组成一幅疏密有致、气韵生动的诗意城市新画卷,形成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现代城市新意象。

(三)集聚创意创造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打造创意未来城市

1.生态吸引,集聚创意创造人才

以公园城市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城市生态发展的高度。强化城市的生态气质,加强蓝与绿的融合,以创新战略来保护自然资源,扩大新城的活动空间、丰富健身设施和拓宽绿色空间网络。使居民有更多的机会来亲近自然、享受多样化的娱乐设施和环境。依托区内艺术院校,打造有利于创意创造的生态环境,留住区内高校的优秀学子,吸引国内外优秀创意创造人才。

2.政策支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针对不同人才,出台多样的住宅补贴政策。针对相关创新创业人才,先期可以提供人才房、保障房或者共有产权房,保证让大多数文创工作者住有所居;针对不同人才的子女就学问题,提供多种子女受教育方案,保障每一位创新创业人员的子女就近入学;对于高端稀缺创新创业人才,为其安排就医便捷通道。以此在住、学、医上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结合相关创业扶持政策,以奖代补、以优代税,鼓励人才创新,激发创新活力。

3.国际借鉴,培育创新创意园地

借鉴德国魏尔(Weil am Rhine)园区,以创意设计龙头企业为极核,集聚相关企业,打造集设计、生产、展示、收藏、会展于一体的创意园地。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动画、绘画、艺术设计、美术学、雕塑、建筑学、工业设计),发展相关产业基地,打造设计产业孵化园。

(四)打造数字文产高地,擦亮之江文创明珠,打造智慧未来城市

1.着眼数创,打造数字文产高地

依托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文化艺术院校和阿里云等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着眼数字文化、影视产业、现代演艺、艺术教育等,借助“互联网+”打造之江数字文化产业中心、影视产业集聚中心和演艺娱乐中心,以文化产业为核心引擎,将之江打造成为全球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高地。

2.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擦亮之江文创明珠

在云栖小镇、龙坞茶镇、艺创小镇等特色小镇,其人文气息浓郁,创业创新氛围浓厚,因此应结合“互联网+”做优做强现有特色小镇经济;针对区内老、旧、破厂,如金龙矿粉厂等,通过老厂新用、腾笼换鸟、植入文化,在保留区域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激活产业经济,变废为宝;通过对矿山岩体进行艺术处理,赋予其攀岩、探险等户外运动功能,打造矿山遗址运动公园。擦亮之江文创明珠。

3.依托数据,打造智慧未来公园

加强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全域智能化环境,依托杭州城市大脑建立数据资产管理体系,使数字政务、城市治理、城市决策和产业互联相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智慧解决方案。通过智慧化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效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构建智慧城市,物联网、互联网、无线网络、卫星定位、云计算、软件设计等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特别是物联网产业,将引发科技创新潮流,并带来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总之,未来城市是基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探索。本文通过对雄安、新加坡、成都三地城市发展的分析提炼三座城市发展共性,它们都强调以人为本的宜居环境、生态优先的空间格局、韵味独特的城市意象和高效便捷的智慧体系。同时针对之江新城所面临的生态限定和发展诉求,集合雄安、新加坡、成都三地优秀经验,本文提出通过做优城市生态功能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完善生活基础设施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通过集聚创意创造人才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通过打造数字文产高地来擦亮之江文创明珠等,来打造未来城市之江试点,并以此助力杭州打造韵味独特、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

注释

[1]参见《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成都日报》2018年7月8日第1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17-04/01/content_5182824.htm。

[2]徐林:《“花园城市”的“管”与“治”——新加坡城市管理的理念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第2页;《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全文)》,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07/c_1117071978.htm。

[3]杨雪锋:《公园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名城》2018年第5期,第36~40页。

[4]刘滨谊:《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方法论》,《中国园林》2018年第10期,第10~15页。

[5]倪鹏飞:《雄安新区: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年第11期,第1260~1265页。

[6]《狮城营匠|新加坡总体规划(2019)出炉了》,城邦规划网站,http://cn.scp.com/page.aspx?s=cn&cid=19&id=1365;《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国雄安官网,http://www.xiongan.gov.cn/2018-04/21/c_129855813.htm;《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2018—2035年)》,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网站,http://www.cdipd.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85&id=88。

(责任编辑 方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