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范教育门外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上善若水,为人之德

我认为,《德道经》最能代表老子为人和道德修养主张的是第8章关于水的观点。该著多处以水或与水有关的物象来比拟阐发“道”的精深和妙用,甚至水还一度被老子推崇为“道”的象征(认为水“几于道”),也有人将老子哲学称为水性哲学。在该章中,老子这样写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失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是老子关于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老子明确地告诉我们,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合于道体的人,就好比水——水善利万物却又不会与万物相争。它乐于停在大家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这就把水人格化了,并推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水究竟有何“上善”或美德呢?在老子看来,水之美德至少有以下四种。

第一,水具有目的性。即“水向东南流”,“条条江河归大海”。尽管前途艰险,水却从不放弃,直至到达目的地。即使遇到最强烈的抵抗,它依然会水滴石穿,“守弱日强”,将柔弱转化成最锋利的武器。

第二,与目的性相伴的是水的持久性。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它无坚不摧,实力强大。《德道经》里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8]这正是持久美德的体现。

第三,水具有灵活性,即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有了这种灵活性,就可以在生活中少受挫折,就可以保证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生存,最后为众人所景仰。故老子说水“事善能,动善时”等,就是希望人像水那样善于因势利导,善于审时度势。

水的灵活性与水的柔弱胜刚强命题紧密相关,其间包含深邃的辩证思想。它告诉我们,事物往往是以矛盾的形式出现的,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人们一定要着力把握“道”的这一原则,力求在不利的条件下争取有利的结果,在有利的条件下避免向不利的方向转化。

第四,水还具有宽厚性。一方面,江海之接纳百川,大度宽容,故能成为“百谷之王”;另一方面,水滋润万物却又能安于低下,从不因为给众生提供生命的支撑而居功自傲,反而居处在其他东西不愿待的低凹之地,即老子所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下”是水之博大宽厚的重要秉性。老子说:“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9]“道”之为天下所归依,正如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而“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10]。水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借此告诫统治者,要谦虚处下,不要胡作非为,要把自身的利益置于民众之后,这样才能得到天下人归附和拥戴。

老子从“水德”讲到统治者的“人德”,既形象又深刻。各行各业的人又有谁不特别需要这种“水德”“人德”呢?


[1]本文曾在《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发表,收入本书时有改动。

[2]参见《〈道德经〉荣登美畅销书排行榜》,《出版参考》1995年第22期。

[3]文选德:《〈道德经〉诠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第24页。

[4]文选德:《〈道德经〉诠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第26页。

[5]文选德:《〈道德经〉诠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第127页。

[6]参见《〈道德经〉有无道德“疗效”》,《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0期。

[7]文选德:《〈道德经〉诠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第300页。

[8]《德道经》第78章。

[9]《德道经》第32章。

[10]《德道经》第6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