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类学评论(第10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JD区残联向社会组织购买助残服务

我国目前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可以说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困难的社会群体,也是地方政府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点人群。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还存在着体系不完备、覆盖面较窄、城乡区域差别较大、投入不足、服务设施和专业人才队伍匮乏等问题,难以有效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特殊困难和基本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19号)明确提出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是残疾人服务中的核心内容,并认为残疾人两个体系的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本研究所选择的个案,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某基层政府助残工作社会化实践创新的一个案例。

JD区位于长三角某一线城市SH市的西北部郊区,面积463平方公里。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区常住人口为147.1万人,辖区内共有12个街镇,包括:3个街道、7个镇、1个新区、1个市级工业区,分别是JD镇街道(区政府驻地)、XCL街道、ZX街道、JY新区、NX镇、AT镇、ML镇、XH镇、HY镇、WG镇、JQ镇和JD工业区。[8]全区残疾人的基本状况是:“截至2011年6月底,共有持证残疾人13849人,占全区户籍常住人口的2.2%。其中:肢体残疾6404人、智力残疾2729人、视力残疾1518人、听语残疾1182人、精神残疾1447人、多重残疾74人。”[9]而作为全区残疾人最主要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区残联工作人员总共才16人,在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中长期存在人手不足、专业性不足、设施不足、服务不足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2010年区残联开始尝试助残工作社会化的改革,培育并转改了一批社会组织,建立了招投标的购买机制,以项目化的方式契约化运作了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实践。各类资源的整合,保障了项目的高效运作,也提升了服务的质量,更好地满足了残疾人群体的专业化需求。另外,区残联的这些创新举措,在取得服务者好评的同时,也获得了上级政府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在近三年中,区残联先后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等。下面我们就看看JD区残联在中央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助残工作社会化创新举措的。

JD区残联在近几年的创新探索中,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改变以往自上而下政府拨款的传统模式,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有效地将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既解决了残联编制少、人手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不断更新助残观念,转变以康复为主的个人模式到以社会融入为主的社会模式,开发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项目,满足了残障群体多元化的需求。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变身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助残工作社会化的探索过程中,残联的角色从“运动员”变身为“教练员”,再变身为“裁判员”,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真正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合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