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面向21世纪,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越来越成为各国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上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的一个方面。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应对全球化浪潮对中国文化的新挑战,以构建先进文化为核心,明确提出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历史任务。
首先,明确了构建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的方向。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制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纲领。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应“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及“博采各国文化之长”。[23]随着对党的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江泽民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对党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出了“党要始终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新的内涵,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4]在此,江泽民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予以定位。
其次,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继邓小平已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25]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江泽民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26]
2000年江泽民以“三个代表”的概括来揭示21世纪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要旨,既是对历史的准确提炼又是对现实的深刻把握,其现实价值是赋予“三个代表”以现代化的新内涵。其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从现代化的深刻认识上推进中国的文化建设。它的提出,可以说是对中国共产党与文化现代化关系的新概括。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7]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8]江泽民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历史经验和启示时,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29]从马克思主义要实现民族化的视角,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来源之一。他又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30]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民族化和当代化的有机统一。
进入21世纪,我国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出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大在继续坚持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这个总体布局下,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党的十六大还要求全党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32]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33]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既重视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中汲取精华,又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同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行文化建设和创新的战略眼光。
形成清晰、明确、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聚社会共识、引导国家前进方向、保持国家团结统一的需要,也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事关我国繁荣稳定、长治久安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同时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2006年,基于中华文明历史流变和现实发展的宏大视野,胡锦涛阐述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前进方向,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34]他强调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35]
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建设新探索的理论成果在党的十七大中被以理论的形式加以巩固,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党的文献中首次将文化作为实现综合国力提升的“软实力”提出来,并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党的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探索是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的指导下,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态势做出的科学的概括,是我们探索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南,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先进文化的道路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哲学思维层面的有机结合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独特创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扬弃和融合了“和”的思想精华,就是在承认和正视现实生活中存在差异与矛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作为统摄全局的指导方针,对内“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36]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共建和谐世界。[37]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内政外交的统一性、系统性、整体性发展的根本方向,也为中国的崛起构建和塑造了一个和平、发展、合作的大国形象。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亮点之一,就是紧紧围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战略目标展开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核心价值体系”是软实力的内核,“和谐文化”是软实力在共同体内部发挥凝聚功能的表现,“中华文化”是软实力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自我定位,“文化创新”则涉及软实力在现代世界中产生影响力的最常见的一些经典方式。四项任务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把当前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表达得格外鲜明。把文化理解为软实力,表明我们党对文化的本质性力量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实际上就是要按照文化自身的规律来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考量,是为了增强政治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的着力点却放在树立和捍卫国家的核心价值上,并且按照文化的特点和规则来进行阐述。这种表述方式的变化,说明我们党已经有了符合现代文明基本规律的明确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