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013年,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1]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充斥着西方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历史理论,仿佛那些西方学说就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很少听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了。[2]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的论述,表达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向与理论复兴要求。“这令人耳目一新,带有拨乱反正的意义。”[3]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回顾与道路选择上遵循历史规律,运用马克思研究历史所得出的历史方法理论。
历史的走向,受到诸多甚至是无数因素的影响。波澜壮阔的历史现象,似乎有着各类决定性因素,如有人认为清王朝最后灭亡是因为废除了科举制度,沙俄灭亡是因为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在不同的时代,一个社会存在或转型为另一种形态与形式也被认为是有着众多的决定因素,对每一个已经灭亡的制度和每一个发展起来的社会来说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因素。马克思对历史现象进行了抽象,形成了历史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历史规律)被认为是历史理论的核心。我们看到,遵循历史规律,当代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与社会建设成就。
不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理论被泛化了,即把它视为历史理论的全部或唯一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理论仅是历史理论的核心部分之一,不是核心的全部,更不是理论的全部。在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文本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理论属于历史理论的社会结构理论这一范畴,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人等方面的不断变化与提升是这一结构理论的外现。历史以什么样的方法推动了它们的发展呢?仅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是有缺陷的,尽管它有着极大的说服力。恩格斯认为:“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4]这就讲清了历史方法对历史规律的功能作用及对历史的功能作用。
事实上,马克思的文本中有着很明确的历史方法理论,却常常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理论掩盖。历史理论由历史规律理论和历史方法理论两个核心构成。历史规律理论是相对静态的形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范畴是“名词式”的。历史方法理论是直接动态的形式,生产、交往、分工、联合等范畴具有明显的“动词式”特征,它们所生成的功能成为历史规律的原动力。事实如何?我们将以马克思的文本来进行考量。其实,马克思已经很明确地讲过,“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5]
本书将生产、交往、分工、联合等视为历史功能,生产与交往、分工与联合是历史方法的两对功能关系。这是本书研究的重点,也是本书从马克思文本中发现的历史方法理论。本书同时运用马克思历史方法理论考察、解剖了社会结构。由于本书研究的是马克思历史方法理论,故不是按照“五位一体”布局的结构,而是从历史的整个结构出发,将落脚点放在人的发展上,指明马克思关于生产、交往、分工、联合的历史方法理论对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键性意义(见图0-1)。
图0-1 马克思历史方法对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影响
为进一步将规律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拓展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现实意义,本书把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背景放在全球社会[6]之中。这种背景延伸不是随意的,它建立在马克思历史规律理论的局限性之上。相对于历史方法理论,历史规律理论的解释域要狭窄得多。它能够很好地解释阶级社会、民族-国家,尤其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与本质,但对于古代社会、非阶级社会的解释则是力不从心的。到了全球社会时代,它与阶级社会、民族-国家存在众多质的差异,历史规律理论遭受了许多攻讦。必须在马克思历史理论中挖掘新的内容来面对。基于时代现实,本书以全球社会为讨论的主要背景,来映衬马克思历史方法理论的现实力。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第1版。
[2] 周新城:《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我国的改革——学习习近平2013年12月4日讲话的体会》,《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第4期,第8~14页。
[3] 周新城:《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我国的改革——学习习近平2013年12月4日讲话的体会》,《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第4期,第8~14页。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9页。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83页。
[6] “全球社会”是指在20世纪中后期,特别是苏东剧变“两个世界”被打破之后,以现代全球化为核心的社会结构。这时的全球社会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交融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