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价值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 实现制度目标的改革创新

6.1 改革的继往开来和成功的标志

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不是“AA制”的约合、“两张皮”的凑合,也不是拼盘式的组合,而是水乳交融式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在二者磨合过程中生成的可一体化的同质元素的集成。这个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排异手术”式的改革和“提纯”后的整合创新。改革是同时消除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中相互否定的异质因素,创新是在二者相辅相成的基因组合中建立既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功能又能实现市场经济机制效能的新制度、新体制和新运行机制。

改革创新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对传统的和现实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进行改革创新,从根本上消除压抑和贬损人的个性的观念和制度,消除官僚主义和“人治社会”的政治基础,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社会治理结构,使每个人的自然理性都得到承认、尊重和保护,为发展市场经济创造社会条件。另一方面是对传统和现实的市场经济进行改革创新,从根本上消除极端个人主义和放任的自由主义,培育、凝聚和强化人的社会理性,消除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和两极分化的社会基础,使社会经济持续有序地朝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消除违反人的自然理性的异化因素,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使其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相适应;后者是在市场经济的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上消除违反社会理性的异化因素,确立人的社会责任,使其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相适应。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贴近实际、贴近民生,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越来越强;市场经济从产品市场的繁荣到要素市场的发育,从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到第三产业的拓展延伸,从微观领域的自由竞争到宏观领域的有序调控,其结构不断健全,其功能不断完善。

但是,深层的问题越来越尖锐复杂,“排异手术”的难度越来越大。社会主义传统体制与市场经济应有的社会基础相互冲突的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要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就必须通过进一步的深化改革造就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制度环境。

这就需要彻底铲除既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又扰乱市场经济竞争秩序的各种权力壁垒、利益壁垒和资源垄断壁垒,为各个发展主体创造自由、平等、公正的制度环境、法治秩序和发展条件。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一方面打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解放了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新的不正当的利益堡垒,束缚了生产力。既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也不符合市场经济效率机制的现象仍然存在。如城乡二元结构、不公平竞争、不合理分配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和地区及行业发展不平衡等,这些现象会侵吞改革成果,恶化改革环境,制约改革的深入。改革事业不能半途而废,不能到此为止。改革要成功,需要明确几个标志。排在首位的是人民满意。我们的改革是从“人民不满意”的呼声中启动的,政治僵化、经济贫穷、文化滞后、社会混乱,这才有了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政治逐步走向民主,经济逐步走向富裕,文化逐步走向繁荣,社会逐步走向法治,人民满意的程度逐步提高。但这与人民对改革的期望相比相差尚远。人民不满意的地方还有很多,特别是逆改革方向而动的暗潮不断涌动。如果到此为止,人民对改革的希望就会破灭,不满意的情绪因失望或绝望就会变成日益激烈的社会冲突和官民对抗。因此,我们必须在继往开来中坚定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攻坚克难,将改革进行到底,直至人民满意的目标完全实现。

人民怎样才能满意,涉及的问题很多,难以尽述。但从经济学上来说,主要是三个问题需要圆满解决。一是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创新,实现生产和占有的一致,消除经济剥削;二是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创新,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遏制两极分化,走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三是通过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建立必要性和有效性得以实现的运行机制,确保经济可持续地有序发展,确保国泰民安。这是从经济学上理解的改革成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