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11~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中国妇女研究年鉴》是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组织编写,全面反映中国妇女/性别研究进展的学术文献,也是妇女/性别研究的工具书。《中国妇女研究年鉴》自1995年以来,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已连续出版四卷。《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11~2015)》是第五卷。

一 编纂目的

为保证《中国妇女研究年鉴》的学术性、原创性和权威性,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邀请部分全国妇女/性别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中国妇女研究年鉴》编辑委员会,组织近年来在妇女/性别研究各领域较为活跃的学术中坚撰写研究综述,并依托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信息中心、中国妇女研究会办公室、《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搜集整合近年来妇女/性别研究领域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机构信息,力求全面反映2011~2015年中国妇女/性别研究成果,努力使本年鉴成为对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妇女/性别研究机构以及妇女工作者兼具研究和资料价值的工具书。

二 主要栏目及内容

《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11~2015)》的栏目基本与前四卷保持一致,设有“研究综述”“研究成果选介”“研究机构和组织、学术活动、学者简介”及“附录”四个栏目。本卷年鉴的“2011~2015年中国妇女/性别研究概述”对这五年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概况、特点、主要研究进展及不足进行了较为整体和全局性的回顾与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研究综述”栏目是本年鉴的主要部分,是对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各领域和各学科的研究进展的系统总结,包含“妇女/性别专题研究综述”和“学科建设研究综述”两个子栏目。编辑委员会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妇女研究年鉴》的连续性考量以及2011~2015年妇女/性别研究发展趋势,对本卷年鉴的专题综述和学科综述进行了微调和优化。本卷年鉴的“妇女/性别专题研究综述”部分共设31个专题综述,与第四卷年鉴大体保持一致,删去了第四卷中“农村妇女发展研究”专题,增加了“妇女人权与法律”专题。在“学科建设研究综述”部分,本卷年鉴共设12个学科综述,在第四卷基础上删去了“女性教育学”学科综述。

“研究成果选介”栏目旨在汇集2011~2015年妇女/性别研究相关课题/项目、论著以及论文等学术成果,力求让读者对这五年妇女/性别研究进展有更直观的了解。与前四卷保持一致,本卷设“课题/项目选介”“论著选介”“论文选介”三个子栏目。其中,“课题/项目选介”介绍了国际、国家以及省部级大型课题/项目23个,“论著选介”对国内外影响较大、学术质量较高的65本专著进行了介绍,“论文选介”则筛选了学术影响力较强、被引用频次较高的70篇学术论文。

“研究机构和组织、学术活动、学者简介”栏目延续了第四卷的编排体例。“研究机构和组织简介”针对前四卷未介绍过的或较以往有较大变化的12个研究团体和学术机构进行了简介;“学术活动简介”呈现了2011~2015年召开的研讨会和学术论坛情况。“学者简介”栏目主要介绍前四卷年鉴没有介绍过的、具有正高级职称并在妇女/性别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学者31位。

“附录”栏目在延续第四卷年鉴“附录”的“论著索引”“博士学位论文索引”“妇女/性别研究学术刊物及专栏名录”“妇女/性别研究网站名录”“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中国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奖、优秀组织奖获奖名单”“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获奖名录”六部分内容基础上,增设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与性别相关项目索引”。

三 编纂体例和选用原则

(1)本年鉴“研究综述”栏目所采用文献资料是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公开出版或内部发行的研究成果(个别例外另作注明)。

(2)“研究综述”栏目遵循本年鉴首发原则,在年鉴出版前,未发表于任何公开出版物。

(3)“课题/项目选介”是以2011~2015年国际项目和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为重点,兼顾研究选题内容、地域和研究机构分布,并注意民族、代际均衡,最后由年鉴编委会讨论决定。资料来源以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性别研究基地和各研究中心为主。

(4)“论著选介”栏目的论著筛选主要根据选题、内容、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注重学术性和创新性,在突出重点和热点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兼顾各学科、各民族和代际、性别及累年成果的均衡,尽力展现新领域的学术成果。是否获得省部级奖励也作为考量因素。资料来源以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华女子学院图书馆和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信息中心馆藏的中国大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出版的妇女/性别研究专著为主。

(5)“论文选介”以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被引用频次、被下载频次为主要标准,注重学术性和创新性,在突出重点和热点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兼顾各学科、各民族和代际、性别及累年成果的均衡。资料来源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为主,并参考数据库未收录的《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研究》以及部分以书代刊的连续出版物,时间范围为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6)“研究机构和组织简介”对于前四卷年鉴已经介绍过的研究机构原则上不做介绍,但个别变化较大的学术机构和组织除外。资料来源于中国妇女研究会办公室。

(7)“学术活动简介”主要来自中国妇女研究会、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信息中心和各妇女研究组织提供的信息,以及从相关报刊、网站等媒介的信息源中筛选出的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之间开展的影响较大或有特色的学术活动。

(8)“学者简介”主要介绍前四卷年鉴没有介绍过的、截至2015年底具有正高级职称,并在妇女/性别研究方面有较多学术成果和较大学术影响力的学者。选介的学者以各地妇女研究中心推荐的学者为基础,并补充了未推荐地区和学科中有代表性的学者作为候选,最后由编委会讨论决定。

(9)“附录”栏目中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与性别相关项目索引” “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三届中国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奖、优秀组织奖获奖名单”“中国妇女研究会第四届至第五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获奖名录”由中国妇女研究会办公室提供。“论著索引”是在搜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华女子学院图书馆和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信息中心馆藏和部分出版社、图书网上商城书目的基础上,通过参考图书分类号,大致阅读论著内容,根据本年鉴的“研究综述”专题编辑分类而成。“博士学位论文索引”是在中国知网博士论文数据库的基础上,参照上述图书馆馆藏,基本按照本年鉴的“研究综述”专题和学科分类而成。“论著索引”和“博士学位论文索引”中文献排列顺序也基本参照“研究综述”栏目的专题和学科排列顺序。“妇女/性别研究学术刊物及专栏名录”“妇女/性别研究网站名录”是在前四卷年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依托《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和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信息中心,新增了2011~2015年新开办或以前未介绍过的期刊、栏目及网站,删除了这五年中未继续开设相关专栏的期刊以及这五年中关闭的网站。

四 致谢

《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11~2015)》的编撰得到国内妇女/性别研究同仁和有关机构的大力支持,我们在此向本卷年鉴所引用的各类文献的作者、资料的提供者、学界同仁、有关协助单位和部门的负责人表示真诚的感谢!各个专题和学科综述撰写工作十分繁重,作者们不厌其烦数易其稿,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编委会专家在组织策划及稿件外审中贡献良多。中国妇女研究会办公室的吴菁、李海燕、高倩同志和妇女研究所信息中心的林丹燕、郭月青同志承担了部分数据的收集和资料整理工作。在刘亚玫、杜洁同志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的宓瑞新、史凯亮、杨玉静同志在方案策划、组织撰写、召开作者交流研讨会、联系作者、补充核对数据、编辑、校对、返校以及年鉴出版中承担了主要工作,并撰写了前言、2011~2015年中国妇女/性别研究概述的初稿,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此,我们向年鉴的所有直接和间接参与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同时,我们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本卷年鉴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2011~2015年是中国妇女/性别研究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五年,我们尽力在本卷年鉴中全面反映这五年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进展和不足,但由于收集材料、数据的渠道限制,以及人力和精力的不足,难免挂一漏万,甚至还有不少错误,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

编者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