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小结
根据调查数据,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入学机会已基本得到保障,但其他阶段的适龄人口在校率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从公办和民办学校的就读情况来看,在学前和小学阶段,贫困地区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分别为46.66%和6.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84%和7.01%)。在初中阶段,贫困地区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44%),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7.45%)接近,是城镇(12.18%)的一半左右。在普通高中阶段,贫困地区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为8.41%,低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9.37%),但高于城镇(7.24%)。
我国贫困地区学生就读于民办学校的比例与家庭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随学段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学前阶段,家庭经济状况与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没有明显的关系。在小学阶段,各家庭组的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都较低,且组间差异不大。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家庭经济水平较高的学生就读于民办学校的比例较高。
贫困地区生均家庭教育支出整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情况较为一致的是,在贫困地区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城镇生均家庭教育支出高于农村。贫困地区家庭未成年子女的数量和性别结构与生均家庭教育支出之间的关系,与全国的整体特征不一致。在贫困地区,当家庭只有1~2个未成年子女时,有女孩的家庭生均教育支出水平低于有男孩的家庭,而全国的情况是有女孩的家庭生均家庭教育支出整体上高于没有女孩的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贫困地区,家庭在分配养育资源时更侧重于男孩。
在贫困地区,家庭教育负担率的城乡差异较大,在学前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和中职阶段,贫困地区的城镇家庭教育负担率高于农村家庭;而在普通高中阶段,农村家庭的家庭教育负担率高于城镇家庭;在初中阶段,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家庭教育负担率也高于连片特困地区的城镇家庭。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贫困地区学生校外教育参与率在各学段都相对较低。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校外教育参与率也相应提高。在义务教育阶段,低收入家庭子女与高收入家庭子女校外教育参与率差异较大。但在普通高中阶段,低收入家庭子女和高收入家庭子女校外教育参与率的差异则相对较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贫困地区各学段校外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较低,在基础教育阶段,该比例平均为20%左右,并且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
[1] 黄春寒,2014年7月至2019年8月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科研助理,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
[2] 按受访家庭常住地进行划分。
[3] 在校(园)率是指某年龄的在校(园)人数占该年龄总人口数的百分比。不同于《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毛入学(园)率(指某一级教育不分年龄的在校学生总数占该级教育国家规定年龄组人口数的百分比)和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指小学教育在校学龄人口数占小学教育国家规定年龄组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是按各地不同入学年龄和学制分别计算的)。根据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7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79.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9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8.3%(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在校率的计算经过权重调整。
[4] 校外教育指参加校外学科类补习班或兴趣班。
[5] 全国农村家庭的生均家庭教育支出和家庭教育负担率见第二章。
[6] 家庭教育负担率=生均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总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