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报告(201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小结

本书基于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分析全国、城乡、地区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的家庭子女教育支出水平、结构、差异和经济负担,主题不仅包括传统的各学段的入学机会分布和家庭教育支出,也探讨了基础教育阶段家庭在公办和民办学校之间的选择,公办、民办学校各自承担的功能和角色。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之外,本书也关注了中小学生参与校外培训的情况和家庭在学校之外的教育支出。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公共教育部门的事业和经费统计数据,分析基础教育阶段公共教育投入在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分配,以及公共教育投入是否影响不同学生群体的入学机会和家庭教育成本。

就学术的角度而言,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一直是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本研究将微观的家庭教育支出与宏观的公共教育财政投入结合起来,是对国内家庭教育支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就政策的角度而言,一方面,本研究基于全国最新的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对全国不同地区、家庭和学校类型覆盖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进行刻画,为了解新时期民众的教育需求、教育负担和教育公平现状提供了详细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可以识别家庭背景如何通过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影响子女的教育机会获得,而公共政策和教育财政投入又如何改变基于家庭背景而产生的教育不平等,从而为探索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工具提供有效的实证依据。


[1] 魏易,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 现有的关于家庭教育支出的研究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如下几类:国家官方统计数据,如《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官方调查数据,如中国住户调查(UHS)、人口普查等;研究机构大型调查数据,如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住户”(CHIP)调查数据。此外,还有大量研究使用了基于专门的研究课题收集的数据。这些数据大部分是关于多个或单个地区的城市或农村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及负担的情况。按照地区来看,部分研究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支出,还有部分研究关注城市地区的家庭教育支出以及部分研究关注区域或全国的整体家庭教育支出情况,不区分城乡。研究涉及的教育阶段大部分为义务教育阶段,少数研究了高中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情况。

[3] 本书各章节中,“校外教育支出”和“校外支出”指的是与校内教育支出对应的校外教育支出。当提到校外培训支出、校外补习班、兴趣班支出时,特指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兴趣类校外培训支出。第一编综述报告、第二编学校教育和第四编家庭教育投资决策中如果没有明确指出是“培训/补习班/兴趣班”,所指的支出为校外支出(包括校外培训支出和其他)。第三编中的校外教育支出均为校外培训支出(0~3岁为早教支出)。

[4] 此处校外培训既包括学科类校外补习,也包括兴趣拓展类校外培训。

[5] 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居民的消费水平不取决于暂时的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持久收入,即在较长时期中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考虑到2017年CIEFR-HS所提供的家庭年收入中也包含暂时性收入,根据以往的研究我们选择家庭年消费总支出作为持久收入的代理变量。

[6] 学校收费不仅仅包括学费,还包括学校服务性收费和代收代管费,以及其他选择性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