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三峡城市群概念和范围研究
一 三峡城市群概念的提出
(一)城市群的内涵与特点
有关“城市群”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田园城市的创始人E.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的“town cluster”的概念(霍华德,2000),随后为了描述众多城市影响范围相互重叠的城市区域,又有了英国学者格迪斯的“conurbation”一词和英国统计部门的“地方行政区域结合体”(aggregates of local authority area)(Dickinson,1967),后来又有了法国地理学家Gottman 于1957年提出的“大都市带”(megalopolis)(Gottman,1957)和我国地理学家周一星提出的“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Zhou Yi-xing,1991),再后来就是叶维钧等(1988)、董黎明(1989)、顾朝林(1992)、胡序威(1998)、崔功豪(1992)、吴启焰(1999)、刘荣增(2003)、苗长虹等(2005)在研究城市地理时对城市密集地区、城市群体结构、城市密集区空间结构、城镇密集区的相关概念的阐述和研究。可以说,至19世纪末城市群相关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外的地理学界、城市规划界和空间经济学界等对城市群的相关研究一直是个热点。尽管各学科视角下对城市群概念内涵的解释和阐述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强调了一定的地域范围、不同层次的城市分布、地区间的基础设施联结、城市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强调区域内部的同质性和城市之间集聚发展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学术界具有一定权威性和代表性的论述中。如中国最早明确提出“城市群”这一概念的姚士谋等(1992)认为,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1个或2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方创琳(2009)认为,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基本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一体化和同城化的城市群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魏后凯等(2012)认为,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由若干不同规模等级的城镇及其腹地依托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共同发展形成的集约紧凑、联系紧密、功能互补、等级有序,并最终实现一体化的城镇群体。
(二)“三峡”的内涵与特点
提到三峡,在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主客观感知中总会有长江三峡、三峡地区、三峡库区、三峡大坝等几个约定俗成的公认概念或者地理范围。其中长江三峡多以旅游景区景点的意象感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长江三峡又包括大、小三峡,大三峡就是经常被提及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跨重庆的奉节县、巫山县,湖北的巴东县、秭归县、宜昌市,全长193公里。而小三峡除了指长江沿线不同地段多个以“不是三峡、胜似三峡”而著称的秀丽峡谷外(如重庆大宁河小三峡、重庆巫山小三峡、浙江桐庐富春江小三峡、河南淅川丹江小三峡等),还成了三峡大坝建设带来长江三峡景观改变消失后江河风景比较幽美的峡谷地段的代名词,如河南济源黄河小三峡、广西河池六甲小三峡、北京小三峡、甘肃武威天祝小三峡、广州清远北江小三峡、山东莱芜雪野小三峡等。因为小三峡在不同的地域都有类似的冠名,各地小三峡的具体范围无须一一考证,但地处长江中上游,而且较为著名或具有一定品牌认同的大概有三个:一是重庆大宁河小三峡,由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组成,全长50公里;二是重庆巫山小三峡,它是大宁河小三峡的姊妹峡,长滩峡、秦王峡、三撑峡的总称,全长15公里;三是河南淅川丹江小三峡,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库区北部,由云岭峡、太白峡和雁口峡组成,全长20余公里。
在真正理解长江三峡的概念后,与“三峡”相关的三峡大坝、三峡库区、三峡地区的概念就很好理解了。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位于三峡水库东端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三峡库区是中国地理上的一个相对较新的地理名词,是指按照位于宜昌县中堡岛的三峡大坝蓄水175米方案,因水位升高而受淹没影响的有关行政区域。《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大纲》把三峡库区范围确定为重庆市的“15+1”个区县和湖北省的4个区县,即为19个区县加上1个区域(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2011),它包含了长江流域因三峡水电站的修建从而被淹没的湖北省所辖的宜昌县(现在的宜昌市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恩施州所辖的巴东县;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涪陵区、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及重庆核心城区(包括渝中区、北碚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和江北区)。三峡地区泛指长江及主要支流河谷中三峡经过的重庆及湖北水系覆盖区域,包括重庆市辖涪陵地区、黔江地区、万州地区,湖北省的恩施州、宜昌市,共涉及20个县、市、区,总人口约1780.22万人,人口平均密度为250人/平方公里。区内城镇大多沿长江及主要支流河谷分布。除重庆特大城市之外,万县市(现为万州区)、宜昌市为中等城市,人口在30万以上,涪陵、长寿也在10万人以上,其余县城则多为5万人左右。更多的小场小镇不过万人以下,更小者千人左右(季富政,2010)。
(三)三峡城市群提出的特殊性
1.特殊的时代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提升国家参与全球化的整体竞争力为指向的效率优先、非均衡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战略。城市群作为成就非均衡发展、实现效率优先的主要空间载体,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单元。随着我国城市群的培育发展和战略建设,我国也将进入城市群快速发展的崭新时代,城市群也将快速成为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体空间形态以及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极(方创琳,2009)。
2011年中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具备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大城市群或区域性城市群”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指出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和“在继续提升现有特大城市群整体功能和国际竞争力基础上,在其他适宜开发的区域,培育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城市群,形成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城市化格局,使经济增长的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人口和经济在国土空间的分布更趋集中均衡”的未来展望。2014年,“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指导思想的内容被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由5个国家级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城市群组成的“5+9+6”城市群空间结构也第一次以国家战略的内容成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指导。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和主体功能区划战略指导的建设下,湖北省提出并实施推进了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战略和“宜—荆—荆”城市群发展战略,2014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的“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宣告历时30余年的长江经济战略构想终于上升为国家战略。湖北省结合这一国家战略和鄂西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依托三峡金字招牌所具有的区域凝聚力和世界影响力,发挥宜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谋划建设三峡城市群的设想。随后《三峡日报》刊发《以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姿态担当三峡城市群崛起的脊梁》,《美丽中国》官方网站刊登《中国版图绘出三峡城市群》等文章,“湖北三峡城市群”在浓墨重彩的推介中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2014年9月,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三峡大学、宜昌市政府等共同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上,相关专家提出的在三峡区域培育建设新的省际城市群——三峡城市群、打造长江城市群连绵的设想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和宜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宜昌市在2015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宜昌市政府“推进三峡城市群在交通、旅游、环保、科技、教育、文化、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有效对接,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的重要支撑点”的重要战略决策,并支持三峡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举办了“首届中国三峡城市合作与发展论坛”和开展三峡城市群建设的背景基础、发展定位、功能布局、发展对策研究。明确提出了包括宜昌、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万州的三峡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和包括宜昌、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万州、常德、岳阳、张家界的泛三峡城市群的空间范围,三峡城市群由此正式提出并得以逐步发展。
2.特殊的区位条件
(1)地理区位关键
三峡城市群处在中国地理版图的心脏位置,是中西部内陆腹地通向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枢纽地带,也是长江经济带中成渝城市群与长江中游两大城市群的接合部。这一区域地跨中西部地区,通江达海,承东启西,是东、中、西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从政策层面来看,三峡城市群地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的交会处,还是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和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其发展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近年来,随着宜万铁路、沪蓉高速等各类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相继通车,三峡城市群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使得这一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串联作用得以彰显,打造城市群的基础条件和区位条件日趋成熟。
(2)文化区位优越
无论是三峡城市群,还是泛三峡城市群,所包括的城市都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与历史传统,地缘文化积淀深厚。这里人文血脉相融相亲,经济文化发展相似,民俗民风趋同,可谓山同脉、水同源、人同根、民同俗,经济同类、文化同质,如此优越的地缘文化区位条件,为推进这一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和人文背景。
(3)地缘区位优越
三峡城市群这一区域拥有多重国家战略和发展机遇的叠加效应。国家“两横三纵”新型城镇化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内陆开放通道建设、陆上丝绸之路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有利于该区域基础设施的对接完善、沿江沿边的开放发展、区域合作空间的拓展;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老工业基地改造等重要发展机遇,有利于该区域承接消化沿海及国外产业转移,加快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这一区域享有的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对口支援、三峡后续扶持、武陵山经济协作等特殊政策,有利于消除区域贫富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建设生态文明。优越的地缘区位条件增强了城市之间合作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扩大了地区间合作发展的共识和内涵,集聚了区域内外协同合作的资本和潜能。
3.特殊的发展需求
(1)生态功能区域的保护与补偿的发展需求
三峡地区是湖北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是碳汇交易潜力最大的地区,也是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生态补偿制度受益最大的地区之一。在三峡城市群内,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比如恩施、神农架、张家界的大部分山区,以及宜昌等地的部分山区。上述生态功能区对于向三峡城市群提供生态产业和保障三峡城市群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上述生态功能区也是三峡城市群中发展比较滞后的区域。为了促进三峡城市群的健康协调发展,有必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三峡城市群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开拓更多的资金来源。探索和完善三峡城市群内生态功能区域保护与补偿机制,是这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特殊需要,也是三峡城市群能够跨区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或国家级生态示范型城市群的要件。
(2)集中连片贫困山区攻坚扶贫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最后冲刺的发展需求
三峡城市群地处湖北、四川、湖南、河南的边远山区,交通条件相对封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很多山区、库区、林区、少数民族地区都是全国著名的欠发达地区、连片贫困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市,尤其是地处武陵山区的恩施、张家界等集中连片贫困区,曾经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长期受自然、历史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网络通信、供水供电、排水灌溉等相对落后也一直是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虽然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已相继建成通车,但交通仍然是恩施加快发展的最大制约瓶颈。一旦遇到雨雪天气、地质灾害及其他突发事件等,对外的交通联系很容易就被中断。与此相应,三峡城市群部分地区的医疗卫生、初等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人口城镇化质量、信息化水平低于东中部地区的现象也不足为怪。而目前,我国已经进入2020年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的最后冲刺阶段,进入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攻坚扶贫阶段,三峡城市群山区、库区、林区、少数民族地区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同步小康和扶贫攻坚不可忽视,如果能借助三峡城市群的建设促进这些地区贫困差距的缩小、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那么国家层面、区域层面显然要给予更多的发展支持。
4.特殊的分区分工
三峡城市群不完全是为了城市聚集和工业发展,而是按照城市群做非均衡发展、实现效率优先的载体功能特点,将城市群范围内人口活动和城镇建设集聚在环境承载能力比较大的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形成城市群内部的生产区域;在资源环境比较脆弱、生态环境比较敏感的山区、林区、库区及水源保护区,严格禁止或限制项目开发、产业发展和城市扩张,整合生态环境屏障功能,促使三峡城市群西部生态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完善。将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潜力巨大或具有一定工业发展基础(如三线建设城市)的城市和地区尽量连廊连片,形成规模聚集效应比较明显的城市群工业区域,甚至可以以城市群内部城市发展转型为主题,围绕宜昌等中部三线建设城市的升级改造,打造三峡城市群三线建设城市改造的示范区或城市转型发展功能的引导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