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三峡城市群建设的战略背景
(一)长江经济带成为“新常态”下区域发展的战略支撑带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速度、动力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成为实现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其中,推进区域协同和一体化发展又是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的主要途径。面对新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这三大战略正成为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区域发展的支撑。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已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为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制定颁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并即将制定实施《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推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以发挥其对中国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城市群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竞争的主体空间形态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十三五”和未来较长时期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2014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及实施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并确立“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目标,将中西部地区确定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如果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以2012年为基数,全国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1.26亿左右。这就意味着,2020年之前中国新增城镇人口近80%需要依靠中西部地区来吸纳。同时,城市群被确立为中国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态,并强调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此外,随着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调整完善以及地区竞争方式的转变,地区竞争已由过去城市之间的竞争向城市群之间的竞争转变,城市群逐渐成为区域发展和区域政策制定的主体空间单元。
(三)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定位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对长江经济带的一个重要定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并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作为重点任务。《意见》要求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三峡地区是中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敏感区,是长江以及长江重要支流清江等重要河流的所在地区,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它承担着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职能。
(四)民族聚集地区成为长江经济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地区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两个一百年”重要奋斗目标,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重点在中西部地区,难点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连片特困地区基本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群体,一般的经济增长无法有效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常规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异常艰巨。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加大力度,强化手段,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工程,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帮助这些地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集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连片特困地区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