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小结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个高度城市化了的区域。依托核心城市形成不同规模等级和功能分工的城市协同发展格局。城市群不仅有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联系,还聚集大量的人口与经济活动,并在规划、基础设施、经济、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相比这种较为规范的城市群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三峡城市群目前只能算是萌芽阶段或起步阶段。因为,在该范围内,城市自身的城镇化水平以及城市的集聚能力还有待提升,且大多属于人口净流出地区(对比这些地区的户籍人口规模与常住人口规模发现,其户籍人口大大高出常住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也仍有较大潜力。观察这一区域的产业发展情况,其产业结构多以传统农业或第二产业为主,且多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另外,第二产业发展不够,导致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业发育不足,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自身发展深度也不够,影响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该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是宜昌、岳阳和万州。但这三个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都没能突破行政边界,达到形成整体城市化地区的阶段。因此,从一般城市群发展的标准来看,这里目前算不上是真正的城市群。

但从国家战略及当地组团发展的角度来讲,三峡城市群需要发展。通过顶层设计,做好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这一区域还是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的。而且,对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畅通西向开放的通道建设并形成海陆无缝对接,发挥三峡地区交通综合枢纽功能,提升长江黄金水道航运能力,促进三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反贫困模式都具有战略意义及示范效应。

通过对三峡地区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给方向及未来城市群功能侧重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本章认为:①如果三峡地区能够构建起良好的区域内合作机制,通过组团发展提升集聚效能,到2020年三峡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可能接近60%,人均GDP按照2013年不变价格核算将接近6万元;②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应注重缩小区域内各市县、城乡间差距,加大对贫困地带的扶持;③建议三峡城市群的发展定位为多中心、网络状、由中小城市组成的“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模式。

三峡地区发展必须要有生态红线意识,坚持融合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道路,推进城镇化质量提升,走差异化城镇化模式;通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就近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走中小城市集聚的生态型城市群道路,做精、做细,打造精品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位。


[1] 由于没有最新的数据,对城市规模的测算,根据《2014年中国城市年鉴》市辖区年平均人口数推测。这一区域为人口净流出,城区自身人口自然增长较为缓慢,主要靠本地农村居民迁移到城市增加城市人口规模。

[2] 全国城镇化水平数据源自《201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2/t20150226_685799.html。

[3] 这种问题在全国都存在,由于大量农村进城务工人口市民化问题仍存在,这些人口在城市未能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会大大下降。在以工业为主的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

[4] 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带在三峡城市群中的范围如下。宜昌市所辖: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秭归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张家界市辖区县为: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重庆市渝东南地区的“一区五县”为: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常德市部分区县为:石门县。见百度百科。

[5] 其中的张家界和神农架预测城镇化速度不会太快,不适宜过度开发;另外,由于这一地区以人口净流出为主,预测短时间内这种状况不会有太大的改善;其人口总规模不会有太大的增长;因而,城镇化水平提高主要以吸引本地农民进城为主,以就近城镇化为主。在预测时,超过50%的以每年1.5个百分点计算,超过60%的按1个百分点计算,并参考各地的总规。

[6] 2014年全国人均GDP当年价格计算为4.65万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