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三峡城市群相关范围测算的结论及战略意义

经过对以宜昌为中心的2小时到4小时交通可达范围的测度及其涉及地级、县级行政区划单元的分析,在综合考虑三峡城市群建设发展的战略需求和跨省发展的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本研究认定三峡城市群跨省发展的范围包括宜昌市、荆门市、荆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岳阳市、常德市、张家界市7个地级行政单元和神农架林区,以及重庆市的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5个区县。最终得出跨省的三峡城市群范围是湖北、重庆、湖南3省市联合打造的升级版三峡城市群,其辐射的7个地市、5个区县、1个林区和52个县市不仅完全将“湖北三峡城市群”的覆盖地市包括在内,而且极易组成一个集约紧凑、联系紧密、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城市集合体来推动三峡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和战略升级。

此方法测算的三峡城市群跨省发展范围地跨全国中部西部地区界限,东启武汉城市圈、西结成渝经济圈,以交通为纽带结合三峡文化把三峡流域的多个城市有机融合在一起,打破了行政区划的束缚,形成包括湖北、湖南、重庆两省一市的跨区域城市群,正好填补长江经济带上成渝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的经济洼地。

基于交通时间成本及城市群之间要素流动可能性等多重因素测算的三峡城市群,有利于城市群的快速培育成长和三峡城市群层次的提升,三峡城市群跨省发展范围测算突破了省域行政的限制,有利于涉及区域和省市的协同互动发展,有利于该区域借助地缘优势发挥省际区域之间的边界效应,有利于跨省联合区域政策的申请,有利于三峡城市群尽快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极。如果三峡城市群的建设能拉上周边省区被忽略的县市一起进行开放创新的跨省协同发展,加大区域间的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发挥省际边缘地区的中介边界效应,然后借此升级湖北的三峡城市群为中国的三峡城市群,解决生态环境保护、水电基地补偿、贫困连片扶贫攻坚、经济洼地区域发展等一两个问题或一个问题中的一两个关键环节,则是对中央、地方,湖北、宜昌和周围省份区县都有裨益甚至是双赢多赢的利好。

此方法测算的三峡城市群跨省发展范围结果可以为三峡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优先开发区、现代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区等的划分奠定良好基础。如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优先开发区,主要包括各地级市中心城区和县城。充分利用城镇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积极推进城镇化、工业化,鼓励人口和产业适度集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万州区等基础条件较好,在产业发展、城市拓展方面可以发挥优势、形成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平原、河谷平坝以及低坡丘陵地区,以种植养殖业和村落聚居为主,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荆门、荆州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和加工基地,种植养殖业发达,可以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宜昌、恩施等多为山地,适于发展精品特色生态农业。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区主要包括森林、高山草原以及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重要生态保护区。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主,适当发展生态文化旅游,除种植养殖业和必要的科学试验外,限制其他生产建设和开发利用活动。结合城镇化和生态建设的要求,人口实行搬迁和异地城镇化安置等方式。如以恩施、神农架、常德、张家界等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充分整合各种旅游资源,转型升级发展,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综合性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1] 三峡城市群生态扶贫功能区从南向北依次为14个国家级贫困连片区之一和全面小康扶贫攻坚主战场——武陵山区、中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神农架林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

[2] 我国铁路运输的主要中枢和动脉分别为:南北交通的中枢:京广线;纵贯南北的第二大交通中枢:北同蒲(大同—太原)—太焦—焦柳;纵贯南北的第三大交通中枢:京九线;纵贯西南地区的南北干线:宝成—成昆线;东部沿海地区交通大动脉:京沪线;横贯中原和西北的大动脉:陇海—兰新线。

[3] 地理和经济区划中不属于西部地区但可以享受西部地区同等发展待遇的只有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3个地区。

[4] 宜昌市周围350公里所涉及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