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自辽太宗耶律德光会同元年(938)升幽州为南京,为辽五京之一始,北京成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已经千年。本书从自然条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这一历史理论的重要视角切入,研究元明北京建都及其粮食供应问题。当年先人选中燕京建都,看中燕地的地理形胜,即虎踞龙蟠,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天子居中,道里适中,四方易于供应,又受四方朝觐。但建都北京的主要困难在于,因气候、水源、热量等因素,北方粮食产量低,不能满足京师的粮食需要。为此,元明清三朝创行漕运,运粮东南。但是,连带问题随之出现:运河与淮河、黄河方向冲突,为确保每年四百万石漕粮进京,必须确保运河畅通无阻,河政因之突显。但北方有限的水源,转以济运,不仅形成漕运与民争水的局面,而且更加剧治河的难度。漕难,河难,海运与河运之争,因之继起。漕运既加重江南赋税,造成东南富民破产,使南方人心生不满,又影响运河沿线农业发展。因此发展华北西北水利,就近解决京师粮食供应,摆脱东南赋重民贫、漕运艰难的呼声,绵绵不绝,如此等等。这些问题,在时间上覆盖了元明清三朝;在空间上显然已大大超出了京师的范围,而具有全国的意义,生动地展现了时人受自然条件制约的历史场景。本书三章,即分别研究元明都燕的地理观念及其变化、北方农业与京师仰食东南的矛盾及意识、漕运海运与地理条件的关系及认识。历史问题,今天仍然存在,首都北京人口众多,城市空间,资源环境压力严重,如何解决北京城市人与自然的矛盾,这是一项千年大事,国家大计,正待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