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学研究(2019年第1辑·总第13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则名言的运用、溯源及启示

张晶萍[1]

摘要:“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是一则描述晚清湘军之重要性的名言,在当今相关论著中的援引率非常之高。通过分析当代学者对这则名言的运用情况,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对这则名言的来历并不知晓,少部分学者将它的发明权归为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极个别的学者详细完备地注明它的最初出处。通过对这则名言的溯源,可以获得一些有益于开发湘军形象资源的启示。

关键词:中兴 湖湘 湘军

众所周知,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由来有自,而近代以来,湖南人才群体的兴起,尤其受到世人的瞩目。这其中,湘军集团是最为关键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湘人对于本省的自觉意识、对于国家的担当意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都是伴随着湘军的兴起而萌发的。清末杨毓麟曾指出:“咸同以前,我湖南人碌碌无所轻重于天下,亦几不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2]一语道出了湘军兴起对于湖南地域意识形成的关键作用。嘉道之际,湖南曾经涌现出陶澍、贺长龄、魏源等一大批经世人物,但在当时他们大多以个体的面貌出现,尚未集结成“湖南”印象。随着湘军镇压太平天军、成就同治中兴,湘军将领走向大江南北,或为朝廷重臣,或为封疆大吏,在全国政治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激发了湘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又因湘军将领以理学为指导、以镇压异教相号召,湘军的胜利象征着儒家名教的胜利,也激发了湘人纲常名教无往而不胜的自负心理。对此,出任湖南巡抚的外省人陈宝箴就深有感慨:“自咸丰以来,削平寇乱,名臣儒将,多出于湘。其民气之勇,士气之盛,实甲于天下。……其义愤激烈之气,鄙夷不屑之心,亦以湘人为最。”[3]故甲午战争以前,湖南以排外闻名于世,仇视洋教,耻闻洋务。甲午中日战争后,湘人幡然醒悟,痛定思痛,知耻后勇,在全国率先掀起了变法自强运动,成为晚清维新运动的模范省。

湘军对于晚清政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这一事实的经典表达,就是“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也是最受论者青睐的一句名言。无论是在面向大众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中,还是在面向专家学者的学术性论著中,它的援引率都非常之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的援引率与日俱增。这一点,大体上可以借助现代资料数据库来把握。笔者以北京世纪超星公司开发的全球最大的中文文献资源服务平台读秀为搜索工具,以“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为字段,进行知识搜索,共获得146条记录。在这146条记录中,最早的始于1986年,最近的则止于2017年,恰好反映了近30年间该名言的使用走向。然而,这一名言最先究竟出自何人之口?其意何为?引用者却不甚措意,存在着不少讹误需要厘清。

一 当代学者对“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使用

现代资料数据库的建设,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该名言在当代知识分子中的知名度与引用率以及具体运用情况提供了可能。综观这146条记录,可以发现,论者对于这句名言的处理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视为公共话语,虽加引号,表明此语由来有自,但不标注出处

无论是在学术论著中,还是在普及性读物中,这一情况都相当普遍。在146条记录中,至少七八成都是这种情况。

为了更好地把握论者对这句名言的使用情况,下面按时间顺序,列举部分事例。同时,为了准确地把握论者的上下语境,引文将会上下延伸,稍微长些。

1.1986年,杨慎初、朱汉民、邓洪波:《岳麓书院史略》

从嘉庆二十三年至道光二十四年(1818—1844年),欧阳厚均任岳麓书院山长凡二十七年。自道光二十六年起,丁善庆又主持岳麓教事达二十三年(1846—1868年)之久。欧、丁二人在教学上各有特点,但同时又都坚持经世致用等传统学风(详见《修志编书》一节),因而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他们培养出大批人才,欧阳厚均就有弟子三千。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厚均六十岁,“今岁名下士贡举四十有九人”。该年湖南全省取举人正榜四十七人,副榜十一人,恩赐二人,恩赐副榜一人;取拔一人。岳麓占全省总数的39.4%。丁善庆掌教岳麓,门下成名者亦有数十百人。欧、丁所造就的人材,造成了全国“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局面。[4]

在该著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这句名言主要是为了论证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成果。

2.1992年,陈谷嘉、朱汉民:《湖湘学派源流》

在二贺、陶澍、魏源稍后一点,湖南又涌现出一个巨大的人材群体,它包括的主要人物有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刘蓉、刘长佑、曾国荃等,此外郭嵩焘亦可包括其中。咸丰、同治之时,清皇朝出现了回光返照式的“中兴”,此“中兴”的出现主要依赖于这个人材群体,时人称:“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上述的两大人材群体皆与湖湘文化背景有关。如果说贺、魏等人材群体以倡导经世致用为特征的话,那么,这个人材群体则执守理学,把性理哲学、经世致用、伦理践履三者统一起来,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湖湘文化的特点。历史上称这一人材群体为理学经世派。[5]

在这段文字中,在“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这句名言前加上了“时人称”三个字,表明该语出自当时人之口。但没有注明究竟出自何人。同样,该段文字也是为了论证理学人才群体的重要性。

3.1993年,沈绍尧主编《访古问今走长沙》

“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仅从道光到民初,长沙籍的尚书、总督、巡抚、都督就有20多人,如望城贺长龄、浏阳谭继洵(谭嗣同之父)、长沙张百熙、宁乡黄钺等。[6]

在该著中,引用此语,并提供更多的论据以证明其所言不假,但同样没有标明此语的作者。

4.1995年,陶用舒:《陶澍评传》

道咸时期,湖南人陶澍、贺长龄、李星沅、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李续宾、李续宜、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曾任广东巡抚,使英、使法大臣)、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外交官)、刘蓉、李在青、何凌汉、江忠源、罗绕典、常大淳、劳崇光(1802—1867,字辛陔,曾任两广、云贵总督)等,先后在各省任督抚,或在中央主管一个部门。就地域来看,西至新疆,南抵云贵,东达两江、福建,北临山东、山西。至于军事人才,湘人更是将帅如林,名倾一时。所谓“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确是当时实际情况的写照。[7]

5.1996年,朱汉民:《岳麓书院的历史与传统》

从嘉庆二十三年至道光二十四年(1818—1844年),欧阳厚均任岳麓书院山长共27年。自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起,丁善庆又主持岳麓书院教事达二十三年(1846—1868年)之久。欧、丁二人在教学上各有特点,但同时又都坚持经世致用等传统学风,因而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他们培养出大批人才,欧阳厚均就有弟子三千。丁善庆掌教岳麓书院,门下成名者亦有几百人。欧、丁所造就的人才,形成了全国“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局面。[8]

强调“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局面的形成得益于欧阳厚均、丁善庆掌教岳麓书院所造就的人才。

6.1996年,王兴国、聂荣华:《湖湘文化纵横谈》

特别是道光二十年(1840)以后,湖南的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以致有“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之称。当时的魏源、陶澍、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9]

7.1999年7月,谭小平:《话说长沙》

放眼全省,湘籍人官至督抚者先后27人,任其他要职者则不计其数,以致有“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之称。[10]

8.2000年12月,陶用舒:《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研究》

湖南民众自古以来习惯于农耕,较少外出经商和从军。但湘军兴起后,许多普通家庭以军功兴旺发达,因此,不仅一些无业游民乐于习武从军,就是许多农民也纷纷放下犁耙,走出田园,拿起刀枪,走上战场。杨度说:咸同之际,湘军战胜,“湘人侥幸之心因而大盛”,出现了人人乐于从军的景观:“城中一下招兵令,乡中共道从军乐。万幕连屯数日齐,一村传唤千夫诺。农夫释耒只操戈,独子辞亲去流血。父死无尸儿更往,弟魂无返兄逾烈。”因而形成“只今海内水陆军,无营无队无湘人。独从中国四民外,结此军入社会群”。从此,湖南人和军队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无湘不成军”的谚语,湖南人才也多为军事人才。据《清史稿·列传》192卷到262卷(相当于咸同年间人物)的统计:湖南人物入传的为102人,其中军事人物多达86人,占总数的84.3%。湖南风俗不仅变为乐于从军习武,而且大大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大大提高了湖南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唐才常说:“道咸之乱,惟我湘士,翼戴王室,厥功最高,天下称之。”大有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11]

原著于别的引文有注释,但于“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这句话没有标注出处。

9.2001年8月,胡良桂:《21世纪湖南拔尖文学人才策论》

一般来说,从清代开始,湖南人才骤增,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以致有“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之说。[12]

10.2001年10月,陈先枢:《湘城访古录续编》

“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从清道光到民初,长沙籍的大臣、尚书、总督、巡抚、都督就有20多人。[13]

11.2002年8月,张学军主编《湖南教育大事记·远古—2000年》

清代的岳麓书院,受康熙、乾隆二帝赐额,名闻于世,教学、藏书、刻书、祭祀皆称典范,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皆为岳麓弟子,“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岳麓书院人才辈出,走向发展和辉煌的顶峰。[14]

12.2002年12月,冯象钦、刘欣森总编《湖南教育史·第一卷·远古—1840》

元代,岳麓书院得以恢复和重建,在官学化的过程中,仍突出了朱张的理学传统,培养了大批人才。明代,岳麓书院规制更完备,王(阳明)学兴盛,传统理学仍受尊崇。清代的岳麓书院,受康熙、乾隆二帝赐额,名闻于世,教学、藏书、刻书、祭祀皆称典范,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皆为岳麓弟子,“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岳麓书院人才辈出,走向发展和辉煌的顶峰。[15]

又,同书:

道光五年(1825),岳麓书院乡举28人,同年全省举人71人,占全省总数的39.4%。而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则使岳麓书院名扬天下,形成全国“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局面。作为湖湘学派传统的研究和传播中心,岳麓书院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学术因革,在学术研究上既不因循守旧,又不盲目趋附潮流,始终坚持经世致用的宗旨,生徒虽追求功名,却处处留心经济、事功之学,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16]

13.2003年8月,欧人、葛山、陈金川主编《性格地图》

道光二十年后,湖南人争先恐后,高才四举,以致有“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之称。岳麓出身的魏源、陶澍、郭嵩焘、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唐才常等,都曾叱咤风云。[17]

14.2003年11月,谢炳炎主编《湖南大学校史:公元976—2000》

欧阳厚均(1766—1846),自嘉庆二十三年至道光二十四年(1818—1844)任山长。字福田,号坦斋。安仁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至户部主事,监察御史。他也是罗典主院时的学生,任山长亦27年,以“步吾夫子后尘”为己任,先后获准纪录8次,得旨议叙3次。“弟子著录三千人”,所谓“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亦多出其门。[18]

15.2004年2月,田澍:《曾国藩与湖湘文化》

原先并不为天下注重的湖南为什么会崛起湘军?如果从湖湘区域文化的角度来考察,这个集团实质上也是一个文化群体——理学经世派。其主要特点是受千年湖湘传统学风的影响,把对程朱理学的坚定信仰与经世务实的作风融合一体,构筑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后来,随着活动范围和影响的扩大,这些人涉及辖管的地域益广,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刘蓉等,就分别在直隶、两江、两广、闽浙、陕甘、云贵等地担任总督、巡抚,为挽清朝于既倒立下了汗马功劳。[19]

16.2004年9月,熊吕茂:《湖湘文化的传承与湖南教育现代化》

据统计,在道光五年(1825),湖南全省取举人145人,岳麓书院就占了全省人数的33.7%。像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都出自于岳麓书院,他们使岳麓书院名扬天下,形成了全国“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局面。[20]

17.2004年11月,冯象钦、刘欣森、孟湘砥主编《湖南教育简史》

元代,岳麓书院得以恢复和重建,在官学化的过程中,仍突出了朱张的理学传统,培养了大批人才。明代,岳麓书院规制更为完备,王(阳明)学兴盛,但传统理学仍受尊崇。清代,岳麓书院受康熙、乾隆二帝赐额,名闻于世,传统儒学(包括理学和汉学)与近代新学(西学)兼习并用,教学、藏书、刻书、祭祀皆称典范,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熊希龄等皆为岳麓弟子,“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岳麓书院人才辈出,走向发展和辉煌的顶峰。[21]

18.2006年6月,秦榆编著《中国文化性格》

道光二十年后,湖南人争先恐后,高才四举,以致有“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之称。岳麓出身的魏源、陶澍、郭嵩焘、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唐才常等,都曾叱咤风云。[22]

19.2006年10月,潘伯祥:《政坛经纶:长江流域的著名政治家》

仿佛近代历史的舞台是专为湖湘人杰准备的。道光二十年以后,岳麓出身的魏源、郭嵩焘、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唐才常等蜂拥而至,在晚清政坛和军界大展宏图,以至于“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说法不胫而走……[23]

20.2006年11月,张作功、古夫主编《湖湘文化与湖南教育》

陶澎、贺长龄、魏源等湘籍嘉道经世派开了湖南近代人才辈出的先声,他们在学术理论上继续和发扬了师门经世致用的优良的学术传统和兼容并蓄的治学风格,使之衍化成了湖湘文化的基因,氤氲于三湘四水之间,历千年而不竭,从而培育出一大批经邦济世的人才,以致“中兴将相,什九湖湘”[24]

21.2006年12月,常建编《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湖南人在近代的崛起,最早是从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开始的,以一介书生而统领数万湘军,与强悍的太平天国作战十余年,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在与太平军作战期间,湖湘子弟涌现了一大批从军参政的人物,如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自诩为可与卧龙相比的左宗棠,以及湘军名将彭玉麟、胡林翼、郭嵩焘等,当时所流传的“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之说,可见湖南人在当时军界的影响力和无可替代的地位。[25]

22.2007年3月,王海亭:《中国人性格地图》

自清以后的历史是湖南人一显身手的时期,也是湖南人性格发挥极致的时期。晚清盛传的那句“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绝非故意夸张。蔡元培曾在《论湖南的人才》一文中写道:“湖南人性质沉毅,守旧固然守得很凶,趋新也趋得很急。湖南人敢负责任。”在近代的中国历史大潮中,湖南人已然一马领先。而湘军则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又给湖南添上了浓重的一笔。[26]

将此言作为晚清盛传。

23.2007年8月,朱有志、贺培育:《湖南人要充满经济自信》

“无湘不成军”、“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无湖南人不成衙门”,一方面说明了湖南人的军事和政治本性,血性强,好当官,擅当官;另外一方面则喻示着湖南人的耻于言利。[27]

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作为湖南人精神特质的表现。

同上书,第59页。

对此,还在19世纪中叶,就有人以羡慕加嫉妒的口气说:“楚省风气,近年极旺,看曾涤生领师后,概用楚勇,遍用楚人。各省共总督八缺,湖南已居其五:直隶刘长佑、两江曾国藩、云贵劳崇光、闽浙左宗棠、陕甘杨载福是也。巡抚曾国荃、刘蓉、郭嵩焘皆楚人也,可谓盛矣,至提镇两司,湖南北者,更不可胜数,曾涤生胞兄弟二人,各得五等之爵,亦二百余年中所未见。”正是所谓“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湘军将领及其幕僚成为当时中国政治、军事舞台的主角。

将“中兴名将,什九湖湘”当作外省人羡慕加嫉妒湘人的言语。

24.2008年1月,胡良桂:《楚文学的现代回声》

一般来说,从清代开始,湖南人才骤增,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以至有“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之说。[28]

25.2008年1月,方克立、陈代湘主编《湘学史二》

湘军的最大特色是文人治军,高级将领中十之七八是书生。据罗尔纲先生在《湘军兵志》中对182名湘军将领身份的考证,获得过进士、举人等功名的就达104人。其重要统领和幕僚基本上是书生出身,不少人在学术界还颇负盛名。蔡冠洛的《清代七百名人传》一书开列咸丰、同治、光绪3朝的名人共142人,其中湘籍的40人,占28.2%。又萧一山的《清代通史》开列中兴人物121人,其中湖南籍的87人,占59.6%。如上所证“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确非虚言。可见湘军所造成的湖湘人文之盛。[29]

26.2008年1月,张静:《曾国藩文学研究》

据统计,从曾幕出身的官至总督者十三人,官至巡抚者十三人,官至提督、藩台、臬司、道府者约有一百余人。出现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盛况。[30]

27.2009年6月,谭仲池:《市长手记》

湖南因文化走向全国,影响世界,成为中国革命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湖南人曾书写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无湘不成军”、“半部中国近代史是由湖南人写就的”历史华章。这一切无不体现了湖湘文化中心系天下、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探讨湖湘文化,弘扬湖湘文化,同样要继承这一传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倡导躬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31]

同上书第269页:

长沙作为湖湘文化的策源地,其“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文化典性,谱写了尧舜古风、屈贾情怀、朱张文气、毛蔡风流,挥洒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果若中国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历史华章。

28.2010年1月,朱汉民:《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

在二贺、陶澍、魏源稍后一点,湖南又涌现出一个巨大的人才群体,它包括的主要人物有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刘蓉、刘长佑、曾国荃等,此外郭嵩焘亦可包括其中。咸丰、同治之时,清皇朝出现了回光返照式的“中兴”,此“中兴”的出现主要依赖于这个人才群体。时人称:“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上述的两大人才群体皆与湖湘文化背景有关。如果说贺、魏等人才群体以倡导经世致用为特征的话,那么,这个人才群体则执守理学,把性理哲学、经世致用、伦理践履三者统一起来,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湖湘文化的特点。历史上称这一人才群体为理学经世派。[32]

29.2010年9月,周秋光、张少利、许德雅等:《湖南慈善史》

咸丰元年至同治三年(1851—1864)的太平天国运动摇动了大清的国本,而湘军的崛起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湖南的命运,一跃而成为政治军事强省。“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湖南人写就。湖南的辉煌同时也铸就了湖南人的虚骄与保守,排斥一切外来事物。[33]

30.2011年7月,天一阁博物馆编《科举与科学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

两湖南北分闱,不仅促进了湖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为更多的湖南人通过科举走出湖南建功立业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清代中后期湖湘人才鼎盛,有“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之说,涌现出了有以陶澎、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人才群体,他们之中大多数人为进士、举人出身,科举是他们进入仕途、施展才华的跳板。[34]

31.2011年12月,薛其林:《陶澍的经世思想与实践》

他拔擢和带动了一大批湖湘弟子,如魏源、贺长龄、汤鹏、邓显鹤等,而后又有曾国藩、郭嵩焘、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等“同治中兴”名臣。这是湖湘学派走向蓬勃发展的第三个时期。阵营之盛,影响之大,涉及全国18个行省中的11个行省。出现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无湖南人不成衙门,无湖南人不成军队”的局面。[35]

薛著注释了后一句话,却没有注释“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出处。

32.2012年10月 肖永明《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

清中叶以后,湖南地区更是人才蔚起,涌现出一批以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为代表的人才群体,将湖湘文化发扬光大,对中国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同治年间有所谓“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之说。这些人才,绝大多数都与岳麓书院有关。[36]

33.2013年8月,周秋光、张少利、许德雅、王猛:《湖南社会史》(1)

特别是道光二十年(1840)之后,湖南人才之大盛,有“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之称。[37]

类似的表述还见于同书第899页:

“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湘人自咸同以后逐渐成为政治、军事活动的主角,也让湖南人开始把国家大事视为本人、本省之责任。

34.2015年5月,肖永明主编《湖湘文化通史》第3册《近古卷》

但雍正年间,随湖南建省而来的南北分闱、为改土归流而增设的童试和乡试名额,成为湖南科场的两大亮色。而状元、榜眼、探花等鼎甲人物与湖北并列全国第六的统计数据,以及进士、举人整体素质很高,“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历史事实,更突显湖南科举弱中显强时代特色。[38]

类似的表述还见于同书第346页:

如此教养,宜乎不久即有“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局面的出现。

35.2015年8月,李世化:《湖南人性格地图》

……在与太平军作战期间,湖湘子弟涌现了一大批人军参政的人物,如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自诩为可与卧龙相比的左宗棠,以及湘军将领彭玉麟、胡林翼、郭嵩焘等,当时所流传的“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之说,可见湖南人在当时军界的影响力和无可替代的地位。[39]

36.2015年9月,姚曙光:《乡土社会动员——近代湖南的思潮丕变与社会救赎(1840~1927)》

对于终年躬耕于穷乡僻壤的村夫来说,征战是人生机遇,是通往上层社会的终南捷径。杨度更注意到由此引发的两个社会后果,那就是:“只今海内水陆军,无营无队无湘人。独从中国四民外,结此军人社会群。”前一句所说即谚语“无湘不成军”“中兴将相,什九湖湘”,造成湖南军事人才辈出的局面;后一句则揭示了湖南地方社会的军事化,社会成员由固有的士、农、工、商开始向工、农、兵、学、商的转型雏形。从根本上来说,这些无一不是儒家经世思想总动员的结果。[40]

这里,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视为谚语。

37.2015年11月,郑大华主编《湖南时务学堂研究》

如果说湘学复兴期的诸多湘学名家往往通过“睁眼看世界”来拓展视野、启蒙思想,以最终达到改革弊政、寻求自强的目的的话,那么,在湘学繁盛期里涌现的湘学名家们则纷纷走出书斋,由著书立说倡导师法西方科学技术,转为在历史舞台上躬身实践,大刀阔斧地实施有效的改革,开洋务运动和中国现代化事业之先河,从学术高度将湘学推向全国并发挥着广泛的影响,营造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独特政治文化现象。[41]

38.2015年10月,刘绪义:《曾国藩与晚清大变局》

不仅从湘军中走出来的尚书、侍郎、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有三十多人,司道以下官员更多,二品以上的武官数以千计,三品以下更不可胜数。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时湖湘人才蔚为大观,引为当世奇观。[42]

39.2017年1月,罗宏、许顺富:《湖南人底精神:湖湘精英与近代中国》

对于中国近代群雄竞起的社会局面,世人有“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之说,查阅这些湖湘英杰的学历和师承,又不难得出“湖湘英杰,什九岳麓”的结论。[43]

还有其他类似的引用法,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这类用法中,有几个特点:一是都对“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加双引号,表明这是有特定内涵的话。二是大多数将它与湖湘人才群体联系起来运用,以证明晚清以来湖南人才群体之兴盛。有的是先引这句话,然后再提供其他有关人才的统计数字,以证明此言不假。三是认为这句话流行于晚清,有的说是流行于同治年间,有的说是有清以来即有,有的说这句话不胫而走,但似乎无法追溯它的源头。

(二)将其发明权归属于冯桂芬

在援引此言的众多论著中,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注意,就是将此语的发明权归属于晚清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但这类情况比起第一种情况来,要少得多。为了梳理这一说法的源流与流变,下面也按时间顺序列举事例。

1.1988年,陈谷嘉首先在其《岳麓书院名人传》中,提出了这一说法

就搜索资料所见,当代学者中,最早将此言挂在冯桂芬名下的学者是陈谷嘉。

陈谷嘉在《岳麓书院名人传》一书第七章中,有这样的表述:

“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这是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文中提出的。且不说这个评价在政治上的含义如何,但他所说道光、咸丰、同治时代,岳麓书院出了大批经世纬国之材,确是历史事实。……笔者并不打算作什么学案,只是企图对冯桂芬所说“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作补注。[44]

此后,“冯桂芬说”被他人所接受与沿用。

2.1991年,陈谷嘉在《张与湖湘学派研究》中进一步沿用了这一说法

《宋元学案》所作《南轩学案》及《岳麓诸儒学案》,乃在揄扬岳麓人材之盛。其后,历千年中,人材相继而出,代有闻人,岳麓出身的杰出思想家王夫之、魏源早为人知。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继南宋之后,又形成了一个人材群体。从岳麓出身的陶澍、贺长龄、郭嵩焘、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都是叱咤历史风云的人物。为此,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称:“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清代学人撰《唯楚有材,于斯为盛》,就是试图对岳麓人材之盛作出总结。[45]

或许与当时的出版规范有关,陈著明言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称“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却没有标注出到底是《校邠庐抗议》的哪一章哪一节,或哪一页。

3.1992年8月,文自成也在《中华魂从书艺文卷》中采纳了这一说法

“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句是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文中提出来的。他所说道光、咸丰、同治时代,岳麓书院出了大批经世纬国之材,确属历史事实。当时出将入相者,不少是岳麓书院的学生。陶澍、贺长龄、郭嵩焘、贺熙龄、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等便是出身岳麓的喧赫一时的人物。书院改名学堂以来,更有大批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如唐才常、黄兴、蔡锷、陈天华、邓中夏、蔡和森、何孟雄等都曾求学于此。所以说,岳麓书院既是文明的摇篮,又是革命的圣地。[46]

该著误以为《校邠庐抗议》是一篇文章,显然并没有看到冯氏原著,而是接受了陈谷嘉(也可能是其他学者)的见解。从上下语气来看,文著显然脱胎于陈谷嘉1988年版的《岳麓书院名人传》。

4.1996年11月,王兴国、聂荣华主编《湖湘文化纵横谈》

清朝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内部面临着声势浩大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的冲击,外部受到西方列强不断地侵略。当此之时,正是由于湖南人才济济,犹如擎天一柱,在支撑着清王朝摇摇欲坠的局面,以至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冯桂芳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写道:“中兴将相,什九湖湘。”[47]

5.1999年7月,谭小平:《话说长沙》

……当此之时,正是由于湖南人才济济,犹如擎天一柱,支撑着清王朝摇摇欲坠的局面,以至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冯桂芳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写道:“中兴将相,什九湖湘。”[48]

6.2003年10月,长沙市明德中学百年校庆办编《百年明德,磨血育人》

清末是中华民族空前受辱的时代,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以先进的武器轰开封建集权制锁国的中国大门。在此国家危亡之秋,民族亟待着挽狂澜于既倒之雄才。此时的湖南,由地有湖湘学派在岳麓书院一贯倡导的“求仁履实”、“经世致用”的治学风气,广育人才以济时艰,所以一大批左右局势的人物在湖南崛起,“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冯桂芬《校邠庐抗议》)[49]

原文在夹注中注明“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出自冯著。

7.2004年2月,在谭长富、康永秋所著的《千年湖湘学探源》[50]一书中,多次出现了类似的表述

如第142页:

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这是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一文中提出来的名言。且不说这个评价在政治上如何界定,但确道出了清嘉道,尤其是咸同以来,“楚境一隅,经营天下”,湖南一省“系(全国)十七省人心之希望”的举重若轻的地位。

又如,第157页:

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这是中国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一文中提出来的名言。且不说这个评价在政治上如何界定,但确道出了清代嘉道,尤其是咸丰以来,“楚境一隅,经营天下”,湖南一省“系(全国)十七省人心之希望”的举重若轻的地位。

又如,第278页:

支撑着湖南社会近千年历史的湖湘学精神,及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是历代湖湘学者将传统的儒学精髓,与湖湘地域特立独行的民性相融合而结出来的硕果。诸如中国传统的“内圣外王”、“修身养性”、“安邦治国”、“经世济民”、“苟利国家,生死而已”等思想;诸如湖南人的牛劲、蛮劲、韧劲,以及“打落牙和血吞”(曾国藩语)、“谤诽天下而心泰然”(郭嵩焘语)、“冒不韪而不惜”(杨毓麟语)等精神。这种思想、精神的结合,就逐渐凝练成湖湘文化的特色,陶铸了湖湘人物的性格。遂成就了近世以来“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楚境一隅,经营天下”(冯桂芬语),“其可以强天下而保中国,莫湘人若也”(梁启超语)的无比辉煌局面。

在夹注中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与“楚境一隅,经营天下”归在冯桂芬名下。

8.2004年湖南大学研究生院编《湖南大学研究生教育60年(1943—2003)》

……冯桂芬称道说:“中兴将相,什九湖湘。”[51]

不但明言此语出自冯氏之口,并且认定冯氏之言意在称赞。

9.2006年4月,文选德:《湖湘文化古今谈》

中国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此言如何界定,姑且不说,但都道出了清嘉庆,尤其是咸同以来,“楚境一隅,经营天下”,湖南一省“系全国十七省人心之希望”的举重若轻的地位。[52]

也是明言此语出自冯氏《校邠庐抗议》。

10.2006年12月,王巧伶、王集主编《湖湘学派与湘潭》

“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这是中国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冯桂芬《校邻庐抗议》一文中提出来的名言。且不说这个评价如何界定,但的确道出了清嘉道,尤其是咸同以来,“楚境一隅,经营天下”,湖南一省“系(全国)十七省人心之希望”的举重若轻的地位。此期出将入相者就有“干国良臣”陶澍,“生平取与,一准于义”的贺长龄,中国第一位出任英法大使的郭嵩焘,中兴大臣、桐城——湘乡派盟主曾国藩,规复新疆、为国家统一大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左宗棠,“察吏严而没不一善”的胡林翼,还有师夷长技、近代思想先驱魏源。时全国共18省,而湘军系统中官至总督者15人,位至巡抚者14人。两江总督是关涉清王朝安危、税赋的极为重要的职位,因它管辖着清王朝财赋主要来源之地的苏、浙、皖、赣四省,而近代两江总督共30任,湖南人就占去了8位,他们是陶澍、李星沅、曾国藩、刘坤一、彭玉麟、左宗棠、曾国荃、李兴锐等。[53]

这段话前几句很明显地因袭了陈谷嘉《岳麓书院名人传》中的观点,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这句发言的发明权归之冯桂芬名下,并进一步列举湖湘人物以佐证冯氏所言不差。

这类情况不少见,但与第一类情况相比,显然只能算少数。

(三)寥寥可数的作者指明它出自《经世文编·书院》,极个别的论著进一步具体到出自陈次亮之文

相对来说,持《经世文编》说的较少。这类说法提出较早,却没有被学术文化界注意与借用。

1.1986年,杨慎初:《岳麓书院的建设特点》

近千年来,岳麓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材,被誉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直至“咸丰、同治之际,中兴将相,什九湖湘。闻岳麓书院山长某公,自道光建元,即以气节、经济、文章主教,奇杰之士咸出门墙。”《经世文编》的这几句话,高度评价了岳麓书院教育的成功。[54]

与第一种简单地截取“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八个字的情况不同,杨文将这一名言还原于较为完整的语境中,表明它的本意是在表彰岳麓书院育人的成绩。同时,杨文明言“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语出自《经世文编》。《经世文编》属于文献汇编之属,收录了众多作者有关经世的文章。杨文没有进一步标明究竟是出自谁人之口。

2.1998年12月,张国朝:《欧阳厚均与岳麓书院藏书》

《经世文编·书院》称:“咸丰、同治之际,中兴将相,什九湖湘,闻岳麓书院山长某公,即以气节、经济、文章立教,奇杰之士咸出门墙。”这里说的“山长某公”,实指欧阳厚均而言。由于他办学成绩卓著,曾先后获准记录八次,得旨议叙三次,倍受朝廷的“鼓励”,成为“士林荣之”的一代名师。[55]

与上述杨文相比,张文更进一步地指明它出自《经世文编·书院》,将它与欧阳厚均的教育成效结合起来。

3.2013年7月,邓洪波在《湖南书院史稿》[56]一书中,首次完整地标注该名言的具体出处

清代中期,受战争破坏、日久生弊等因素影响,全国书院出现诸多弊端,时有日就废弛、有名无实之讥。朝廷曾屡诏整改,试图重振其势,但终归收效甚微,整体已呈病态。而此时的湖南书院却以主持得人而显刚健盛大之势,成为风范士林的典型,深得国人期许。如冯桂芬说:“今天下惟书院稍稍有教育人才之意,而省城为最,余所见湖南之岳麓、城南两书院,山长体尊望重,大吏以礼宾之,诸生百许人,列屋而居,书声彻户外。皋比之坐,问难无虚日,可谓盛矣。”①陈次亮也说:“咸丰同治之际,中兴将相,什九湖湘,闻岳麓书院山长某公,自道光建元,即以气节经济文章立教,瑰玮奇杰之士咸出门墙。”②

在该书同页的页下注中注明:

①冯桂芬:《重儒官议》,见盛康《皇朝经世续编》卷六五。

②陈次亮:《书院》,见求是斋《皇朝经世文集》卷五。

这是目前对“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言注释最为完备的一部论著。同时,邓著也提醒我们,冯桂芬、陈次亮都曾对湖南书院兴盛的情况进行过评议,特别是表扬岳麓、城南二书院兴学之气象。也难怪在第二种情况中,不少学者会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之语挂在冯桂芬头上。

另外,同年,朱汉民、邓洪波在《岳麓书院史》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与类似表达。

清代中期,受战争破坏、日久生弊等因素影响,全国书院出现诸多弊端,时有日就废弛、有名无实之讥。朝廷曾屡诏整改,试图重振其势,但终归收效甚微,整体已呈病态。而此时的湖南书院却以主持得人而显刚健盛大之势,成为风范士林的典型,深得国人期许。如冯桂芬说:“今天下惟书院稍稍有教育人才之意,而省城为最,余所见湖南之岳麓、城南两书院。山长体尊望重,大吏以礼宾之,诸生百许人。列屋而居,书声彻户外,皋比之坐,问难无虚日,可谓盛矣。”②陈次亮也说:“咸丰同治之际,中兴将相,什九湖湘,闻岳麓书院山长某公,自道光建元,即以气节、经济、文章立教,瑰玮奇杰之士咸出门墙。”③凡此可见,岳麓、城南两书院已成全国书院楷模,成为人们振兴教育的希望。[57]

该书在页下注中明注:

②(清)冯桂芬:《重儒官议》,见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六五。

③(清)陈次亮:《书院》,见求是斋《皇朝经世文集》卷五。

这是目前所能搜集到,在论著中查明该名言出自陈次亮《书院》一文的仅有案例。

综合第三种情况,大体上可以看出,对于“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语的出处,论者先后提出了出自《经世文编》、出自《经世文编·书院》、出自《皇朝经世文编》第五集、出自《皇朝经世文集》卷五中的陈次亮《书院》一文等观点的变化,所标注越来越详细,越来越具体。当然,还不是最确切的。邓洪波在《岳麓书院史》与《湖南书院史》两书中,两次标注为《皇朝经世文集》卷五。

二 对“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溯源

首先,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发明权归属于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属于张冠李戴。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184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顺天府试同考官、广西乡试正考官,咸丰年间因在家乡举办团练抵抗太平军,晋五品衔擢右中允。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他逃到上海,入李鸿章幕,帮助办理洋务。1863年参与创办上海广方言馆,以后在上海敬业书院等处讲学。他知识渊博,思想进步,是早期维新主义思想家。

《校邠庐抗议》完成于咸丰十一年也即1861年。此时湘军与太平天国争战正酣,尚未取得压倒性胜利,湘军将领虽然崭露头角,支撑局面,但离“中兴”尚有一段距离。《校邠庐抗议》全书40篇,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表现了全面进行社会改革的思想主张。如果“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真出自冯桂芬的话,那么,作为一个外省人,冯桂芬何以要在此时表彰湘军将相?笔者细梳《校邠庐抗议》全书,只在《重儒官议》这一篇中看到涉及湖南的一段话。原话如下:

今天下惟书院稍稍有教育人才之意,而省城为最。余所见湖南之岳麓、城南两书院,山长体尊望重,大吏以礼宾之。诸生百许人,列屋而居,书声彻户外,皋比之坐,问难无虚日,可谓盛矣。(《校邠庐抗议·重儒官议》)

意在表彰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山长得人、诸生向学之情形。此语虽与“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有一定的联系,但毕竟不是一样的。

其次,综合各种材料,可以肯定的是,“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完整表述出自陈次亮的《书院》一文。

陈炽(1855~1900),字克昌,号次亮,江西瑞金县人,近代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陈炽曾游历沿海商埠及香港、澳门等地,详细考察其政治、经济诸情况,旁考群书,尤重西书,综合心得,于1894年撰讫《庸书》百篇,提出了一系列维新变法的主张。此书经翁同龢推荐,得以进呈光绪皇帝御览,并一版再版,影响很大,对当时及以后维新运动开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陈炽《庸书》百篇文章中,内篇卷上即有《书院》一文。为了更好地理解陈文原意,这里,笔者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还原于陈文的上下文语境中,其言曰:

书院之兴,肇于宋之宫观奉祠,延历三朝,教思弥广。咸丰同治之际,中兴将相,什九湖湘。闻岳麓书院山长某公自道光建元,即以气节、经济、文章立教,瑰玮奇杰之士咸出门墙。一人善射,百夫决拾,气机之所感,运会所由开也。统直省计之,其书院经费充裕,山长得人,则人才多成就众;无书院之郡县,则见闻孤陋,虽有才隽,振奋无由。此中之消息盈虚,如影随形,如桴应鼓。故书院虽非典制,不隶官司,而育才造士之功至为宏大。惜院中传习,仅以时文贴括猎取科名,而经史之故籍无存也,圣贤之实学无与也。山长则徇请托,不校其学行,惟第其科名,甚则贿赂苞苴喧腾众口,人心以蔽,士习以偷。地方有司置之膜外,有心人惄然忧之。

总观该文立意,主要不是为了表彰湖南人才群体之盛和湖南在全国政局中的举足轻重,而是借以强调书院之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作者以岳麓书院为例,说明由于山长欧阳厚均等人“以气节、经济、文章立教,瑰玮奇杰之士咸出门墙”,才造就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局面,说明书院“育才造士之功至为宏大”。《庸书》中的部分文章,包括《书院》,又被收录入《皇朝经世文编五集》中。

这里,需要厘清《经世文编》系列类书与陈文的关系。清代出现过多种《经世文编》。道光六年(1826),魏源首次编纂《皇朝经世文编》120卷,次年刊刻,收录清初以来经世文章2000余篇,作者450人。此后,晚清陆续出现了众多经世文编类书,例如道光末年张鹏飞所编《皇朝经世文编补》;洋务运动时期有饶玉成所编《皇朝经世文续编》120卷(1882年刊)、葛士濬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1888年刊)、盛康编《皇朝经世文续编》120卷(1897年刊);甲午战争时期陈忠琦编的《皇朝经世文三编》,后来又有三集、四集、五集等同类型的书出现。但收录陈炽《庸书》部分内容的,则是《皇朝经世文编五集》,具体为卷五“书院”类,选编者为鸿雪斋主,校辑者为求是斋,出版者为宜今室,刊行于光绪壬寅年(1902)间。或许因为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也曾经被多次收入经世文编类书中,才造成了张冠李戴的现象。

最后,晚清之时,虽然有不少人对湘军将领多有议论,但具体到“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言,并非如当代论著所估计的那样“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以“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为搜索平台,以“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为词段,共有零个结果。以“中兴将相”为词段,同时考虑其相关语境,与湘军有关的表述共出现了3次。《申报》1890年3月30日发表的短文《论中兴人才之盛》,文中出现了“建立功勋,惟湘军为最多,人才辈出,亦惟湘军为最盛”和“中兴将相,湘军为最,淮军次之”的表述。1898年,皮锡瑞在南学会讲演中提道:“粤匪之乱,中兴将相多出于湖南。”(见《湘报》第2号,《皮鹿门学长第一次讲义》)这是最接近“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说法。同年,《湘报》第21号又刊登了南州熊崇熙的《论实力》一文,文中有“乃者中兴将相,风起云从”的说法,紧接着列举罗泽南、李续宾、曾国藩、胡林翼等名人,表明诸人皆“沉毅坚朴,确有见地确有把握,故能勘定大难操守屹然”。熊文所列举的虽然大多数是湘军将领,但也包含了淮军将领等。由此可见,至少在晚清大众媒介中,并没有“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这一说法。但类似意思的其他表述则不乏见。

在弄清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源头之后,回到对当代学者对这则名言的运用情况,依然有几个问题需要探讨。

第一,除开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作为公共话语乃至于谚语的情况占有绝对优势外,为什么“冯桂芬说”的影响力比“经世文编说”的影响力大?

关于“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言的具体作者,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冯桂芬,出自冯著《校邠庐抗议》;二是陈次亮,出自《经世文编·书院》。其中后者一开始只是笼统地说出自《经世文编》,后来才明确指出是《经世文编》中所收录的陈次亮之文《书院》。就两种说法的传播与接纳情况而言,冯氏说似乎影响力更大,除首发者陈谷嘉之外,尚有近10部论著采纳这一说法。10部论著中,过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著,而是带有一定通俗性、普及性的读物。因此,它们直接采用学者的说法,也属情理之中。

其实,有关“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语的出处,“《经世文编》说”与“冯桂芬《校邠庐抗议》说”几乎同时出现,前者甚至比后者还早两年,但相比而言,“冯说”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与采纳,而注意到“《经世文编》说”的则寥寥无几。此种现象,也颇有趣。

除了有关湖湘文化的论著之外,在一些资料汇编性质的书中,早就提到了该语的出处。1997年,赵树贵、曾丽雅编的《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4月第1 版)收入了《庸书》,内有陈炽《书院》一文。2007年4月,陈元晖主编,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全文收录陈次亮的《书院》一文。但这些资料集并没有被研究者重视。换言之,大多数引用这则名言的作者并未查阅原始出处,而是从他人的论著中转引,以至于以讹传讹,张冠李戴。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不够严谨的行为。

第二,晚清有关湘军将领之重要性的论述有很多,为什么当代学者独独青睐“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语?以至于凡言晚清湘军者必举“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之句?我们从中可以获是哪些启发?

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事实,“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说法出现于晚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作为对这一历史事实的表述,“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这一说法出自甲午战争前的陈炽;但这一说法在晚清时期的传播度并不高。这一表述真正流传开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地域文化热兴起以后。随着众多论著对这一表述的采纳与传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真正成为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名言,深入人心,成为湖湘文化精神的符号。

这一事例也给我们当前开发湘军历史资源、促进湖湘文化建设带来了一些启示。

其一,名言首先要有真理性,即它揭示了客观事实,符合客观实际。就晚清湘军在全国政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言,“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表述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湘军将领之所以能走上政坛,凭借的是军事上的成功。

其二,名言在形式上要生动、精简、有力、打动人心。对于晚清湘军重要性,其实不少人都有过意思相近的议论,如陈宝箴说“自咸丰以来,削平寇乱,名臣儒将,多出于湘”,皮锡瑞说“粤匪之乱,中兴将相,多出于湖南”等。但相对于“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来说,气势稍弱。

其三,名言除了具有具体语境下的特定内涵外,还应有意义迁移的空间。陈炽首发“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之论,本意是表彰岳麓书院培养人才之功,并借以强调培育人才之重要性,但此言一出,为后世学者从多方面进行延伸发挥提供了基点,故援引率非常之高。

其四,名言之所以能成为名言,关键不在于出自名人之口,而在于引用者众多。引用的人多了,就成了名言;传播范围广了,就成了名言。本文第一部分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罗列了许多论著,主要目的不是批评这些论著没有查明出处就引用这一名言,而是惊讶于如此众多的专家、学者、文化评论人在不明白该名言出处的情况下,如此青睐这句话,显然不是因为它出自名人之口,而是因为这句话较好地表达了他们所欲表达的意思,故拿来为我所用。

其五,从还原历史的角度来看,运用史料要查明出处,以示言必有据、确凿可信;从建构历史的角度来看,则不必拘泥于此,名言可以动态地生成。


[1]张晶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2]杨毓麟:《新湖南》,载饶怀民编《杨毓麟集》,岳麓书社,2001,第36页。

[3]《湖南巡抚陈宝箴奏设湖南时务学堂折》,载《湘报类纂》,大通书局影印本,第621页。

[4]杨慎初、朱汉民、邓洪波:《岳麓书院史略》,岳麓书社,1986,第177页。

[5]陈谷嘉、朱汉民:《湖湘学派源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第360页。

[6]沈绍尧主编《访古问今走长沙》,气象出版社,1993,第10页。

[7]陶用舒:《陶澍评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第200页。

[8]朱汉民:《岳麓书院的历史与传统》,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第52页。

[9]王兴国、聂荣华:《湖湘文化纵横谈》,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第238页。

[10]谭小平:《话说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第51页。

[11]陶用舒:《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研究》,岳麓书社,2000,第243页。

[12]胡良桂:《21世纪湖南拔尖文学人才策论》,载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编《面向21世纪的湖南文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185页。

[13]陈先枢:《湘城文史丛谈·湘城访古录续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第221页。

[14]张学军主编《湖南教育大事记·远古—2000年》,岳麓书社,2002,第71页。

[15]冯象钦、刘欣森总编《湖南教育史·第一卷·远古—1840》,岳麓书社,2002,第193页。

[16]冯象钦、刘欣森总编《湖南教育史·第一卷·远古—1840》,岳麓书社,2002,第484页。

[17]欧人、葛山、陈金川主编,陌野、王之眉批《性格地图·南方》,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第105页。

[18]谢炳炎主编《湖南大学校史:公元976—2000》,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第41页。

[19]田澍:《曾国藩与湖湘文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第53~54页。

[20]熊吕茂:《湖湘文化的传承与湖南教育现代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第175页。

[21]冯象钦、刘欣森、孟湘砥主编《湖南教育简史》,岳麓书社,2004,第36页。

[22]秦榆编《中国文化性格》,长安出版社,2006,第167页。

[23]潘伯祥:《政坛经纶:长江流域的著名政治家》,武汉出版社,2006,第203页。

[24]张作功、古夫主编《湖湘文化与湖南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第246页。

[25]常建:《湖南人的性格读解》,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第68页。

[26]王海亭:《中国人性格地图》,中国书店,2007,第292页。

[27]朱有志、贺培育:《湖南人要充满经济自信》,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第54页。

[28]胡良桂:《楚文学的现代回声》,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第92页。

[29]方克立、陈代湘主编《湘学史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662页。

[30]张静:《曾国藩文学研究》,岳麓书社,2008,第157页。

[31]谭仲池:《市长手记》,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第220页。

[32]朱汉民:《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第482页。

[33]周秋光、张少利、许德雅等:《湖南慈善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第247页。

[34]天一阁博物馆编《科举与科学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第83页。

[35]薛其林:《陶澍的经世思想与实践》,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第41页。

[36]肖永明:《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商务印书馆,2012,第469页。

[37]周秋光、张少利、许德雅、王猛:《湖南社会史》(1),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第455页。

[38]肖永明主编《湖湘文化通史》(第3册),岳麓书社,2015,第343页。

[39]李世化:《湖南人性格地图》,企业管理出版社,2015,第70页。

[40]姚曙光:《乡土社会动员——近代湖南的思潮丕变与社会救赎(1840~1927)》,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第71页。

[41]郑大华主编《湖南时务学堂研究》,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第28页。

[42]刘绪义:《曾国藩与晚清大变局》,九州出版社,2015,第102页。

[43]罗宏、许顺富:《湖南人底精神:湖湘精英与近代中国》,新星出版社,2017,第111页。

[44]陈谷嘉:《岳麓书院名人传》,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第161页。

[45]陈谷嘉:《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第167页。

[46]文自成:《中华魂从书艺文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第189页。

[47]王兴国、 聂荣华主编《湖湘文化纵横谈》,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第103页。

[48]谭小平:《话说长沙》,湖南出版社,1999,第93页。

[49]长沙市明德中学百年校庆办编《百年明德,磨血育人》,2003,第63页。

[50]谭长富、康永秋:《千年湖湘学探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51]湖南大学研究生院编《湖南大学研究生教育60年(1943—2003)》,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第274页。

[52]文选德:《湖湘文化古今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第230页。

[53]王巧伶、王集主编《湖湘学派与湘潭》,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第121页。

[54]杨慎初:《岳麓书院的建设特点》,载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编《岳麓书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纪念文集第一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第18页。

[55]朱汉民、李弘祺主编《中国书院》(第2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第272页。

[56]邓洪波:《湖南书院史稿》,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第306页。

[57]朱汉民、邓洪波:《岳麓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第2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