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哲学视野下的中外人文精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道家哲学中的人文精神研究

——以老庄生死哲学为中心

我们每天在活着,但是否真正在活着;我们恐惧死亡,但是否真正了解死亡。“生”与“死”作为人在物质形态上的变化、作为个体之人——“我”——诞生与消亡的显相标志,既是人类一直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人类一直想要超越的问题。这个问题促使很多勇于直面生死的人开始探究生死的本质,以超越生死的缠缚。这样做的人,无疑是会善用生命的人,也是敢于对生命负责的人。同时,也只有敢于对生命负责的人,才会为了发现生命的真谛而活,为超越生死而活。当然,也有一些人只是不带任何反省的、顺着烦恼之波、欲望之流而活着,从来没想过自己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一生纠缠于痛苦与得失中。这样活着是否有意义?人的生命是否就永远在烦恼、生死中轮转生灭,无法获得解脱?无法获得永恒的存在?为了解决人类所背负的诸多问题,了悟生命真谛的佛陀、孔子、老子、庄子等圣哲出现,分别以不拘一格的教法为人类指出了一条能超越生老病死的解脱之道。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根性与喜好各择其道。

本章尝试对道家老庄思想中所揭示的生死哲理进行梳理。在此梳理过程中,笔者无意厘清某一问题,只是希望能借此加深读者对生命本质的了解,并为想了解老庄思想的读者打开一个直接契入的视角。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笔者本人非已了悟之人,再加之所有言说亦非究竟,恐怕过深涉入有歪曲圣哲之意之嫌。又,言说一旦成为言说,就为读者制造了某种框架与局限,所以莫若以余白的形式为读者留下可以自由体悟的空间。为此,笔者亦不对老、庄的生死哲学进行比较,留给读者自己去感受。尽管被后世之人归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老子与庄子的思想可以用“道通为一”来概括,但因二人具体关注的面向与视角以及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经历不同,故比较基点明显不同,如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的话,只是画蛇添足。